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文章----告慰英烈:盛世中国,如您所愿!

杨光寶 纪实发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已是接近8旬高龄,有着五十多年的党龄,每每和我们兄弟三人谈起他的父亲---我们的爷爷,泪眼婆娑中透露出一种坚毅的自豪:你们的爷爷是烈士,是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军官,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都是烈士的后代,长大了要入党,要听党的话,不要给你们的爷爷丢脸,你们的爷爷和他的战友们舍生忘死打下的天下,就要你们这些年轻一代守住她。</p><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农村妇女,1938年入党的妇救会主任,识字不多,但却经常教导我们兄弟三人:男儿当自强,有国才有家,当年你们的爷爷为了国也为了家,牺牲在泰安,尸骨都没有找回来,这都是敌人在破坏我们的国和家,你们兄弟长大了也要去保国卫家。并把保国卫家上升到"家训"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在奶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的二弟在上大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奶奶保国卫家的夙愿,三弟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爷爷是烈士的荣耀让他时刻鞭策着自己,参军第二年,也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奶奶还健在,常说起,我们家有三个"光荣之家"牌子,四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三个"光荣牌"是因为我祖父的亲哥哥杨心宾烈士,也是共和国的军官,牺牲在寿光田柳的战斗中,他和他的战马都为国捐躯,运回老家安葬在我们村后面坡地里,2000年的时候,我们兄弟三人才给他老人家立了个烈士碑,中小学生们扫墓祭奠,成了老师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家庭的影响和熏陶,祖父兄弟二人红色基因的传承,让我们的家教中,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最大的光荣,随着我们兄弟三人长大成家,我也有了子侄一辈,现在我的直系亲属中,有七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包括我那操劳一生的奶奶,奶奶已于1998年6月13日驾鹤西去)。我的儿子十七岁参军,传承我们家保国卫家的家训,从陆军到海军再到空军,从总后到总参再到东部战区,部队大熔炉的锻炼,让他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解放军的年轻军官。</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的祖父兄弟二人及那个年代的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盛世中国,我的祖父杨心法烈士出生于1921年4月,如果健在,也是和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百岁老人了,194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也仅是一个20岁的年轻军人,1949年4月他老人家牺牲时,我的父亲是兄弟双胞胎,仅仅一个月大,我那伟大的奶奶,用一个女性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还是很不幸,我父亲的双胞胎哥哥因为忍饥挨饿生病,又无钱就医,六岁时不幸夭折了。当时的奶奶,用为母则刚的坚强,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含辛茹苦养育大了我的父亲,父亲成家立业,有了我们弟兄仨,小时候,我们这里的农村娶亲或者出嫁,都兴找些命好(儿女双全之类)的家庭妇女做被褥嫁衣,临走每人分几块喜糖,可是针线活很好的奶奶却从来没人请她,为了也吃到那几块糖,我问奶奶:为什么你不去给人家做被子挣喜糖?奶奶每每泪湿衣襟,和我说:你爷爷走得早,我命不好。现在想来,我当年是太不懂事了。</p><p class="ql-block">历史的云烟记录着曾经的沧桑,我们脚下这块曾经灾难深重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我的祖父矢志不渝追随的中国共产党已经用一百年的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烈士英魂永存,英烈忠魂千古,掬一捧共和国肥沃的黄土,告慰我的祖父以及千千万万个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盛世中国,如您所愿!</p> <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铭记:爷爷辈经历的战争;父辈经历的饥荒与贫困;我们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享受着社会主义新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除了更努力,还需要将一代代人的奋斗与拼搏向前传递,相信未来会更好!愿我们终不负前人的努力与期望,继续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楊光寳,1971年生,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人,中国医护整合联盟健康管理专委会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山东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室特约信息员,民建潍坊市委理论研究专委会主任,民建潍坊市委直属支部主委,山东青棹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总裁,山东益都基因医学科学院理事长,山东益都医疗管理集团总裁。潍坊盐业卖盐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农民,工人,村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省工商联直属会员,地方工商联执委,作协会员,公募基金全国运营人,记者、监督员,省厅信息员,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健康管理师,健康管理委主席,自由撰稿人等等多种身份的转换和诸多不算华丽的转身,唯桑梓之情乡土之音难改。一支秃笔写春秋与汉语言共生,笔耕不辍,酷爱文学创作,喜欢平平仄仄的诗行和特立独行远足的素材积累,喜欢怀着对文字的敬畏直抒胸臆,喜欢用辛辣犀利的笔触针贬时弊,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专栏专著等,尤以抒情长诗和纪实文学见长,亦涉猎各大纸媒的时事评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