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青岛的里院

孟祥

青岛里院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岛城特有的传统民居。里院(裏院),靠后面的院子。又指青岛特有的民居建筑。兼具西方规划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里院,不但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更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div>  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br></div><div><br></div><div> <br><br>  <br></div><div> <br></div> 广兴里始建于1897年,其户籍门牌为海泊路63号,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里院建筑,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间呈井字形交错所形成的“口”字上。如今,不管是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还是知名度上看,广兴里都是青岛名副其实的“里院样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兴里,算得上十分繁华,里面既有租用固定铺位经营的商户,也有一些流动摊位,诸如“一凳一台”就足够开业的“捏面人”生意。院内的电影院,被称为“小光陆”,是青岛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影院之一。 “小光陆”影院建 在广兴里的空地上,约可容纳200多人。 也许听到这个名字你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是说起马家拉面、秦晋小吃,想必很多人脑海里一下子有了地图定位。没错,孕育着各种美食的广兴里从占地面积、住户数量、年代久远等各方面,都是青岛之最。 摄影、后期:孟祥<div>文字:摘自于史料记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