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起义由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 我买了这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九江红色记忆》,书里讲述了不少九江红色故事,我都认真拜读过。其中就有中共九江市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戴勇撰写的《九江是八一起义策源地》一文。</p><p class="ql-block"> 在这举国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把这篇文章做成了美篇,希望有更多的人,熟悉了解九江那一段的辉煌历史,传承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九江是八一起义策源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戴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27年爆发的八一起义是我党我军和我国革命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壮举,这个起义是在九江酝酿、决定、准备的。九江是八一起义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1927年风云变幻,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在上海、南京等地发动反革命政变。武汉汪精卫集团也逐渐暴露出反动面目。他们以各种借口镇压工农运动,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遭失败。</p><p class="ql-block"> 妥协退让致使革命失败,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八一起义是党创建自己武装的历史性开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征讨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集结九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6月中旬,面对日益恶化的残酷现实,“中共中央政治局,连日开会讨论对策,一度准备在湖南组织武装起义,打算在力量调集后,派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前去指挥,并派毛泽东为湖南省委书记”。由于党内认识不一,这个计划搁浅。6月下旬,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开始实施“东征讨蒋”的计划,国民革命军张发奎统领的第二方面军作为“东征讨蒋”的中路前锋开往九江集结,准备由九江、湖口沿江东下,向安庆进发。7月4日,在武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从安全计,决定设在武汉的中央机关立迁九江而转往上海,欲借“东征讨蒋”实行“依张回粤”计划。拟联合张发奎统领的中共武装力量相对集中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重回广东,实行土地革命。7月12日,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作为“东征讨蒋”部队的前锋开抵九江,师部驻九江圣约翰中学(现171医院院内)。23日,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开抵九江,军部驻“塔公祠”(现柴桑小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共领导人云集九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12日,中共中央进行改组,成立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的五人中央常务委员会,担任起在严重危机时刻挽救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7月14日晚,汪精卫也暴露出反革命面目,他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确定“分共”方针,决定同共产党决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共中央积极行动起来。15日晚,中共中央在武昌中共湖北省委机关驻地召开紧急会议。张国焘代表新成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作了关于当前形势的报告。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作了撤退的部署:指派中共湖北省委委员、武汉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吴玉章,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林祖涵(林伯渠)立即赶赴九江,成立一个国民党中央办事处,以接应我们的同志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到南昌去继续参加革命工作。被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到武汉的中共党员、时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委的邓鹤鸣也同时被派往九江,协助吴玉章、林伯渠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16日,吴玉章、谭平山、林伯渠、邓鹤鸣搭乘第四军特务营的轮船抵达九江。在中共九江市委、国民党九江市党部的安排下,他们在九江的“审判厅”设立了国民党中央办事处。办事处特别为中共领导人安排了一幢房屋,以便于工作。办事处在7月16日一29日先后接待了很多中共领导人及重要军事干部。</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中共领导人陆续到达九江或上海: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副委员长刘少奇,中央政治局常委瞿秋白,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经九江上庐山,临时中央常委张太雷、临时中央常委李立三、中央委员兼秘书长邓中夏,被周恩来指派为前敌军委书记的中央委员聂荣臻,中央委员、前敌军委委员贺昌,前敌军委委员颜昌颐,驻赣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等先后到达九江。随军到达九江的有叶挺、张云逸、周士第、李硕勋、许继慎、徐光英、范孟声等中共党员军事干部。七月中旬开始,中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在九江集结。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7人来到九江;临时中央常委5人中的4人到了九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国民党左派人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和各省市代表云集九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浔期间,国民党中央办事处在九江先后接待了国民党左派人士宋庆龄、何香凝、彭泽民、张曙时及国民党各省市代表、安徽代表朱蕴山,湖南代表方维夏、徐特立,四川代表李嘉仲,东北代表陈日新,山西代表王一德,顺直代表孟湘签,福建代表蔡鸿乾,甘肃代表李森,新疆代表张开运,上海代表丁晓生,绥远代表张觉民,浙江代表王贯一,广西代表黄日葵,广东代表沈寿桢,湖北代表陈荫林等。</p><p class="ql-block"> 大批的政要来到九江,中共九江市委、国民党九江市(县)党部、九江总工会、商民协会、县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都全力以赴做好接待工作和“东征讨蒋”部队的生活安排。由于来九江的各方人士众多,办事处拥挤不堪,遂安排了一部分人下榻九江大旅社。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驻九江外交专员兼九江海关监督林祖烈(林伯渠胞弟)也全力投入到接待工作中。九江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街头巷尾传来一阵阵“打倒新军阀”的歌声:“蒋介石,新军阀,我们团结起来,打倒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江酝酿举行“南昌暴动”的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九江谈话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举行“南昌暴动”。7月20日,在九江的谭平山、邓中夏、李立三、聂荣臻、叶挺等五人,由谭平山主持,召开谈话会。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认为在政治上武汉政府已完全反动,张发奎态度犹豫与右倾,依张回粤很难成功,纵然成功,也难以实现我党回粤号召农民运动,实现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目的。大家一致认为,应采取独立的军事行动,即刻联合贺龙的军队,向武汉政府示威。谈话会最后决定,在军事上我党掌握的军队要赶快集中南昌,举行“南昌暴动”。会后,一方面将举行“南昌暴动”的意见报告中央,一方面开始准备工作。这次谈话会意义重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举行“南昌暴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九江第二次会议为南昌起义制定政治纲领和行动计划。7月23日,奉中共中央命令,恽代英来到九江。24日,由恽代英主持,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在九江召开第二次会议。会上恽代英传达了中央精神。会议进一步研究了当前形势和南昌起义问题。会议为南昌起义制订了政治纲领、组织章程和行动计划。“会议决定:叶、贺于28日以前集中南昌,28日晚举行暴动,并急电中央征可否?”九江第二次会议对八一起义发起的时间、部署及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会后恽代英开始起草《中央委员宣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小划子”会议确定了叶挺、贺龙部队的军事行动计划。7月25日,贺龙、叶挺、叶剑英、高语罕、廖乾吾五人,在九江市区甘棠湖中的一只小船上,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叶剑英通报了汪精卫准备召开庐山会议,欲剥夺贺龙、叶挺兵权的阴谋。根据九江第二次会议精神,会议作出了三项决定:一是贺龙、叶挺不参加庐山会议;二是贺龙部队不去德安,与叶挺部队一道开到南昌牛行车站;三是叶挺的部队26日从九江开赴南昌,贺龙率部队27日从九江开赴南昌,作起义前的准备。九江“小划子”会议识破了汪精卫的阴谋,确定了叶挺、贺龙部队的军事行动计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7月26日,周恩来同陈赓到达九江,向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恽代英等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听取了他们有关第二次九江会议的情况和南昌起义准备工作的报告。周恩来表示“形势既已如是,对在浔同志的意见完全同意”。</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在九江期间,还召集了中共九江市委书记袁玉冰、九江总工会委员长彭江等人谈话,向他们传达了中央关于党的组织转入秘密状态的指示,讲述了当前危急的形势,告知党将领导武装起义,但九江并不是作战的地方,指出九江形势会很快逆转,要作好撤退的准备。从27日开始,中共党和军事领导人陆续赶赴南昌,组织领导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 7月26日,贺龙部队让出控制的车皮,由叶挺率二十四师从九江乘火车开往南昌牛行车站;27日,贺龙率第二十军从九江开赴南昌。</p><p class="ql-block">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喜欢庐山,每年都要去很多次,庐山不但风光非常优美,还是人文圣山。</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栋砖砌三层楼,叫仙岩饭店,地址是庐山中五路14号别墅。</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19日深夜,仙岩饭店的厨房里,点燃了一根蜡烛,窗子蒙上了被单。</p><p class="ql-block"> 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李立三、张太雷,中共中央秘书长邓中夏,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副党代表林伯渠,中共中央前敌军委书记聂荣臻,中共中央委员彭湃,候补中央委员郭亮,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副军长叶挺,与鲍罗廷、瞿秋白研究南昌起义的准备。仙岩饭店是八一起义的策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仙岩饭店资料来源为罗时叙先生所著《庐山别墅大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