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驾车5日游(2021.6.21——6.25)(下)

刘超

接上集6月23日。游览了普救寺后我们来到不远处的鹳雀楼。 途中看到的“蒲州古城”牌楼 在“鹳雀园”景区大门合影 在“鹳雀园”景区大门留影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个是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宇文护修建了鹳雀楼,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由成吉思汗之土匪兵焚毁,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p> 鹳雀楼复建工程始于1997年12月,投资3000万,2002年9月26日开放。鹳雀楼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 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起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六层大厅 六层室外围廊,只有从六楼才能向外远望 在鹳雀楼六层极目远眺 鹳雀楼六层拍摄的视频 煤矿6兄弟在鹳雀楼六层外围廊合影 与王之涣塑像合影(1) 与王之涣塑像合影(2) 与王之涣塑像合影(3) <p class="ql-block">离开鹳雀楼我们来到相距1公里的蒲津渡</p> 蒲津渡大门外 蒲津渡大门 在“古渡梦境”牌坊前合影 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西部的黄河之滨,蒲州古城西侧。蒲津桥始建于公元前741年(鲁昭公元年),“是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据《蒲州府志》、《永济县志》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对蒲津桥作了加固和修建。两岸各铸铁牛四尊,以维河桥。牛下有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铁山四座,前后柱36根。<br>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唐开元铁牛,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宏(长3-3.3米不等)、份量之重(柱、座计内,轻者45吨,重者可达70吨)、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举世罕见。 蒲津渡,自古就是河间府通往山西关中的交通要道,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 257年),初作河桥。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宋代加固修葺,金元时,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因黄河改道,渡口废弃,被淤泥埋没。没有人知道,横跨黄河天堑近2000年的蒲津桥是在哪一天彻底消失了。 <p class="ql-block">挖掘出来的铁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1989年至1992年在西城门北侧300米处相继发掘出土了唐代系缆固桥的铁牛、铁人四个,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七根),明代防护石堤约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以及宋、金、元、明渡口道路和建筑基址。</p> 如今沉没于黄河河底的原东岸的4尊铁牛、铁人、铁山及其它附件都已挖掘出来,但黄河西岸陕西境内的另外4尊铁牛、铁人仍然未找到,它们在哪里呢?至今仍然是个迷。 铁牛、铁人虽经千年,但出土后经过专家的特殊处理,仍能展现在黄河东岸,至今也有30多年了。 这是黄河东岸出土的所有物品全景 仿古代黄河上的蒲津桥(铁索、浮桥及牵引铁索的铁牛、铁山等) 蒲津关 在永济蒲州区游览了普救寺、鹳雀楼、蒲津渡三个景点后,我们驱车前往芮城,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div>住宿:芮城大酒店 全天行驶总里程:416公里<br><div><br></div></div> 第四天:6月24日(周四)多云<div>1、行程:芮城——(永乐宫游览)——(G522)——(呼北高速)——(运城绕城高速)——(侯平高速)——闻喜——侯马——(陵侯高速)——(安阳高速)——(经过翼城、沁水、阳城服务区)——皇城相府(午餐、游览)——(晋运高速)——(晋城绕城高速)——(二广高速)——高平——长治</div><div>2、游览景点:(1)芮城永乐宫(2)阳城县皇城相府</div> 早上我们来到里酒店不远的“永乐宫”。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br>金、元时期,道教得到统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观的兴建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元大都的道观达52宫、70观。 <div>永乐宫的现址是原古魏国城墙的遗址。永乐宫的原址在芮城西南的黄河北岸芮城县永乐镇彩霞村。1959年,由于永乐宫位于计划修建的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区,经国务院批准并拨款,永乐宫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距离原址20公里许。工匠们仔细研究如何将近1000平方米的壁画完好地搬走重建。最终的搬迁方案是先拆几座宫殿的屋顶,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锯法,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在搬迁过程中,共锯出了550多块,每一块都划上记号。再以同样的锯法,把牢固地附在墙上的壁画分出来,使之与墙面分离,然后全部划上记号,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中。墙壁、壁画薄片和其它构件,逐步运到中条山麓,先重嵌宫殿,在墙的内壁上新铺上一层木板,再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这项工程历经5年时间直到1964年才终告完成。<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也就是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p> 永乐宫宫门 无极门 <p class="ql-block">无极殿(又名三清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三清殿供奉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永乐宫壁画不仅是我国绘画历史上的重要杰作,也是世界绘画史上罕见的巨制。</p> 无极殿内的壁画(1) 无极殿内的壁画(2) 纯阳殿: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神坛上原为吕洞宾塑像,现已残毁。扇面墙后为《钟离权度吕洞宾图》,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 重阳殿: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p class="ql-block">10:10,我们离开了永乐宫,驱车前往晋城地区阳城县的“皇城相府”,在翼城服务区暂短休息后,于14:00到达皇城相府。</p> 快到皇城相府时看到的迎宾门 <p class="ql-block">由于午餐时间已过,我们只能匆匆到路边还有饭吃的小店就餐。午餐有6个人每人吃了一大盘炒饼,另外2个人吃刀削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午餐处旁边的“郭峪古城”。</p><p class="ql-block">郭峪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p><p class="ql-block">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郭峪村与皇城相府其实就是一个村,二者相距不过几百米。陈廷敬祖辈为郭峪村名门望族,顺治十五年,年仅20岁的陈廷敬考中进士成为康熙皇帝的政治导师与肱股重臣,他先后封官进爵28次,一生备极荣恩。</p>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是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山西皇城相府是继北京故宫之后全国旅游界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 景区验票处,60岁以上就免门票了 上图:5A级景区标志;下图:山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标志 景区大门——御书楼,城楼上的石碑写着“午亭山村”,陈廷敬晚号午亭,所以“午亭山村”是它的别称。因为陈廷敬出任的最后官职为文渊阁大学士,因此,“陈廷敬故居”也就被“相府”二字所代替。 <p class="ql-block">在景区大门御书楼合影。“御书楼”因藏有康熙御笔而得名。处在“中道庄”西门外,是皇城相府的外城,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四十九年(1710)时,72岁高龄的陈廷敬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康熙帝婉言谢绝。当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获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并说:“卿是耆旧,可称完人。”陈廷敬辞官后,康熙帝对他更加关怀有加,经常到他寓所探望。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书房巡视,看到陈廷敬不顾体弱多病,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审编字典时,备受感动,当即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深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幅匾联赐予陈廷敬,对他的一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并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午亭”为陈廷敬的晚号。陈廷敬去世后,他的三儿子陈壮履将御书恭摹勒石,建楼珍藏,以示纪念。故此,在皇城相府惟有“御书楼”的房顶是黄色琉璃瓦。</p> 皇城相府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建于明朝,外城建于清朝,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为明清两代规模宏大的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内城为陈庭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所建,有大型院落8座,名为“斗筑可居”。 外城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名为“中道庄”。后因康 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外城门上镶嵌有两块匾额,上为“天恩世德”,下为“中道庄”。皇城相府的建筑风格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相似,都是典型的明清北方大院,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陈氏家族科甲鼎盛,有多达38人走上仕途,而且大多政绩显赫,可谓是翰林世家。除了古建筑外,在这里感受到更多的是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 用石头制成的书状导览图,左边页是“皇城相府主要景点示意图”,右边页是“相府鸟瞰图” 刚进中道庄,就看到两个大石牌坊——功德牌坊,大石牌坊 建于康 熙三十八年(1699年),是陈庭敬官居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四柱三门,高大雄伟。坊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上面记载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官职和功名。石牌坊正门上方镌刻的“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就记录了陈廷敬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官职,“冢宰”是指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负责监察百官。石牌坊两边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皇帝的恩赐。<br>牌坊最下方一格刻记“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陈廷敬在朝为官53年,先后担任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并入阁拜相,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陈廷敬是朝廷一品大员,他的父辈以上是要加官晋爵的。因此,在牌坊上面三行是分别封赠给陈廷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 小石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两柱一门,上方记载着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这同样成为陈氏一门荣耀的标志。 “总宪府” ,又称“大学士第”:俗称相府院。始建于明崇祯年,清康熙39年(1700年)年改建。“总宪府”分前、中、后三院。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东城内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即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院、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望河亭、九曲桥、状元桥、快哉亭、魁星阁、飞鱼阁、转毂楼、八卦亭、祖师庙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 陈庭敬纪念馆:陈廷敬(1639——1712年)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是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康熙字典》总阅官。 陈氏宗祠:午亭山村陈氏一族,明清两代有多人科举成名、为官出仕。其中,九人中进士,六人入翰林。在陈家留有多处文字题写的康熙帝有这样一幅楹联:“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div>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同时,有关部门根据史书记载恢复了一些已经坍塌毁坏的建筑,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br></div> “康熙帝赏赐陈廷敬”记载了康熙皇帝几次赏赐陈廷敬的具体情况:陈廷敬才华横溢,一代名相,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20岁中进士,一生宦游五十三载,升迁达28次之多。他除去世前因病致仕外,只回过三次家,第一次为母亲病重,回家服侍4年;第二次为母亲病故,回家丁忧3年;第三次为父亲病故,回家丁忧3年。他尊崇孝道,仕途丰顺,康熙信重。康熙曾送给他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而“几近完人”这四个字是隐藏着陈廷敬在官场上成功的秘诀“等、稳、忍、狠、隐”五个字之中。 《康熙字典》是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6月,陈廷敬受命与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共同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当时陈廷敬已72岁高龄,既是内阁宰相,又是当朝老臣,他在理解《康熙字典》的编修工作后,力辞官职获准,康熙命他以原官致仕,留京专事《康熙字典》编纂。而张玉书在康 熙下令编纂《康 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 熙字典》的主编之责全部落在陈廷 敬一人身上。1712年4月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逝于任上。前后经过六年,这部大型字书终于问世。<br>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字数达47035个,比明代《字汇》多13000多字,是中国当时字书之最,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能查找到康熙之前所有字书上的字,成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许多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在皇城相府拍摄的,如《康熙王朝》、《白鹿原》、《一代名相陈廷敬》、《成语的故事》、《契丹英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文化站长》、《关中女人》、《矿长》等多部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已经成为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 容山公府——陈廷敬出生地 由此登上城楼 登楼的台阶 仰望相府中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河山楼”。“河山楼”名取自于“河山为囿”之意,是崇祯五年(1632年),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河山楼高达七层30多米(俗称“百尺楼”),楼长15米,宽10米,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这样一座砖石高层建筑,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仍旧巍然屹立,雄距一方,周边至今没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筑,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当地百姓有顺口溜赞美:“皇城有座河山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堵着风儿过不去,绊着月亮不能走”。<br> 河山楼峻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城头遍设垛口,东南、东北二角设文昌、关帝二阁。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因为地势较高,站在远处即可看到它们一字排开,显得颇为壮观。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远处的“文昌塔” 皇城古堡为求自保于乱世而建,其军事防御功能在此后的岁月中又多次发挥作用。民国初年,政局混乱,皇城村坚固的城墙使得土匪不敢有所企图,再一次护佑百姓于乱世。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 皇城相府视频(1) 皇城相府视频(2) 城墙上有108个藏兵洞 皇城相府出口处的门楼,里面是明清一条街,售卖与皇城相府有关的纪念品。 大约17:00我们结束了相府的游览,驱车前往长治,车程大约2小时。 这是在半路的“高平服务区”大家在看山西旅游地图,看我们这几天走过的路。 晚餐在宾馆后面的“老山东菜馆”吃的,这家饭馆菜量大、口味好、非常实惠,尤其是他们做的溜肥肠非常好吃,我们吃完后又要了一份。<div>住宿:长治蜜·时光优选酒店 全天行驶总里程:420公里</div> 第五天:6月25日(周五)多云<div>1、行程:长治——(平长高速)——(南林高速)——(安林高速)——殷墟(游览、午餐)——(安阳绕城高速)——(京港澳高速)——窦店服务区——自己家<br></div><div>2、游览景点: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div> 早上8:30离开山西长治,从“长治北”上高速,经“平风高速”、“南林高速”,一路上隧道很多,最长隧道长13公里,另外还有5公里、4公里的隧道数个,高速路限速80公里/小时,后来是100公里/小时,在10:45来到了河南安阳西郊外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p class="ql-block">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位于河南省安阳市郊西北小屯村一带。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 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殷墟是甲骨文的发现地。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r>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一座巾帼女英雄的塑像,塑像的主人叫“妇好”。妇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妇是亲属称谓,先秦女性姓写在最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武丁有60位妻子、3位正式王后)。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是第二十位王盘庚的侄儿。盘庚继位时,商王朝已经出现了内乱外患并举的迹象,盘庚为了摆脱困境,将商王朝的都城迁往北蒙(即今河南安阳)。盘庚完成迁殷的壮举之后若干年,商王朝的中兴之王武丁接过了王杖。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妇好不幸在33岁去世,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不仅如此,武丁还为妇好举办了“冥婚”,就是将已故的妇好许配给三位已故的先王——大甲、成汤、祖乙这三位贤明的先王。选这三位先王,一是因为妇好本人功绩卓著,深受爱戴,配得上这三位先王,二也是因为商代人信奉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祖先、神灵等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把爱妻许配给三位伟大的贤王,这三位贤王就可以护佑自己的爱妻在阴间安眠,保佑自己在阳世的统治平安顺利。</p> <p class="ql-block">园区中的“妇好墓”。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一个大型墓葬。后经考证,这个墓的主人是“妇好”,而妇好这个三千多年前的传奇女性的事迹也随考古发现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妇好墓”的发现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注意看:上图中的两个字是甲骨文“妇好”二字。</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出土的文物:上世纪,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被陆续发掘,然而十一位曾定居安阳的商王大墓已仅剩了十一座空陵,在三千年的历史中早被盗得空空如也。谁也没有想到,保存完好如初的却是妇好墓。1976年5月17日,一位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了另一个女人,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还有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除了以一对后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还有十五种共156件酒器、以及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来自台湾、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各色宝石制品47件。以及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6条殉狗。</p><p class="ql-block">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p> 左:甲骨文与姓氏对照表;右:甲骨文与十二生肖对照表 <p class="ql-block">长廊墙壁上是“甲骨文写意书法展”展出</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写意书法展”展出的部分甲骨文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甲骨窖穴展厅”展出了1936年6月12日在殷墟发掘出的YH127甲骨窖穴,其中刻辞甲骨17096片,包括字甲17088片,字骨8片,其中完整的龟甲有300多版。</p> 龟甲 <p class="ql-block">商史跫(qióng)音——商代历史文明陈列展:详细介绍了商朝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在“殷墟博物馆”门前合影</p> 博物馆展出的殷商时期的青铜器 <p class="ql-block">以1:1比例复制的“司母戊鼎”(真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内)</p> 制作甲骨文的材料:上图:牛肩胛骨;下图:龟甲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发现】: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p><p class="ql-block">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西鹤年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大篆非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西鹤年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安阳出土的甲骨。 </p><p class="ql-block">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而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去的,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最后王懿荣确定这些刻在甲骨上的符号是一种文字,而且早于金文和篆书。而且这批“龙骨”应该是商代占卜用的兽骨。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王懿荣也被大家誉为“甲骨文之父”,并且王懿荣进一步追根溯源,最终发现这些甲骨大都产自河南章德府安阳县小商屯,进而发现了“殷墟”。</p><p class="ql-block">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p><p class="ql-block">王懿荣在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之后,第二年(1900年)秋就病逝了,刘鹗于1902年秋接手收购甲骨、并开始鉴定研究,并于1903年年末发表了甲骨文的研究论文《铁云藏龟》</p><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发现被认为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殷墟甲骨文)之一。</p><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出现,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推到商。由于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可以猜想在更早的时期中国就有文字了,只是目前还未有发现夏文字。与甲骨文同时代的字体还有金文,主要见于钟、鼎等礼器上。甲骨文之后,便进入列国时代的文字——篆文。有大篆,小篆,鸟篆等字体。而后早在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又出现了隶书。我们目前的字体,大都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p> 午餐在安阳吃的,餐后就要驱车600公里回北京了。 本次山西自驾车之行路线(1)(图中红线所示) 本次山西自驾车之行路线(2)(图中红线所示) <p class="ql-block">本次山西自驾车之行5天时间总计行程2500公里,游览了雁门关、石楼湾、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碑、普救寺、鹳雀楼、蒲津渡、永乐宫、皇城相府、殷墟共10个景点,平均每天行车500公里、游览2个景点,我们从山西北端的代县(雁门关)到山西南端的芮城(永乐宫),又到河南安阳(殷墟),玩的好、吃的好、安全无事故,顺利归来。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聚!</p><p class="ql-block"> 完成于2021.7.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