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关品味老广州

深海

说起广州西关,不管是古色古香的旧屋、还是美味地道的小吃、或是悠扬动听的粤剧粤曲,无一不令人心驰神往。广州我虽去过多次,但每次不是走亲戚,就是到酒楼里应酬,无空顾及走出来细细品味西关风情。去年国庆节有机会南下羊城,我决定一补遗憾。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应广州朋友之邀,去荔湾湖畔喝早茶。一大早我穿过西关老街,往荔湾湖公园走去。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广州这个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中,竟然还有这么一个诗意幽雅的好去处。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热闹,只有那久违的静谧安详,那幽深狭长的小巷子和静静流淌的小河,不仅见证了西关当年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宁静而远。沿着小河缓缓行走,只见小桥流水,骑楼内街、廊桥楼阁、大榕树盘根错节,小巷子清淡如水、大屋寂静无言。那些打着太极拳的老人圆柔连贯,潇洒飘逸。不时在耳边传过来动听的粤曲。古老的西关风情与现代的生活和谐惬意、相互交融着。 我一路走来,尚未喝上早茶,就闻到广州的老味道。漫步湖边,不由想起“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诗句来,这是无数老广州眼中最地道的西关风情。荔湾盛产荔枝,晋代已有记载:“红尘笑罢宴红云,二百余年荔子繁”。汉朝时,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陆贾以西村为驻地,筑泥城,并在河边种植花、藕和荔枝,“荔枝湾”因此得名。每年夏季蝉唱枝熟时节,南汉王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明代荔枝湾成为百姓可涉足的胜地,当时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渔唱”就是指渔民清早出江捕鱼,黄昏归舟,渔歌互答的诗情画意。到了清代,荔枝湾仍保持江南水乡的特色,荔基莲塘的景观更是民歌常咏好题材。 <h5>荔枝女雕塑</h5>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荔枝湾一带仍盛产荔枝。人们乘坐游艇,沿荔枝湾涌出珠江到海角红楼。那时的荔枝湾,游艇如织,荔枝、海鲜和艇仔粥的叫卖声、咸水歌声、嬉笑声交织一起,构成一组别有情趣的南国水乡风情画。河道两岸满树的红荔枝倒映在清澈的河道里,景色迷人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赋诗歌咏。可惜到了70年代后,由于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变成臭涌,荔枝树渐渐消声诺迹,荔湾成了没有荔枝的湖湾。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荔枝湾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了旧时的面貌。我沿着荔湾湖边走去,但见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典亭台、楼阁、长廊、花船点缀其间,四座石桥横跨两岸,古色古香的建筑倒映在水中。两岸传统手工艺商铺林立,呈现出一幅梦幻的画卷。类似的风情,在广州其他地方已经很难找到。 荔湾旧时叫西关,是过去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作为广州最早对外通商口岸诞生地的荔湾,是广州的“千年商都”。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时光如水,沧海桑田,曾经热闹的商业中心成了名胜古迹,人们穿行在古老狭窄的街道,欣赏具有西洋和中国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残垣断壁似乎在诉说,逝去的流年岁月,那些泛黄的记忆在大都市成了传奇。 西关是三百多年来广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区域,广州十大名小吃皆出自西关。朋友把喝茶的地方安排在湖边,是一家广州老字号园林酒家。驻立酒家门口,一股浓浓的西关味道扑鼻而来。酒家倚靠昔日“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湖,园内树浓花茂,画舫精美细腻,古色古香的亭台水榭,独有的怀旧西关风情,静谧优雅的自然环境,我错以为是进了古时岭南人家的别院。粉墙黛瓦、翘角飞檐、小桥流水,顾客一边品尝着香喷喷的茶点,一边端茶赏湖光树色。坐定之后,朋友点了虾皇饺,虾肉春卷,马蹄糕,肠粉,艇仔粥、豆豉蒸排骨等,都是我喜欢的味道。尤其是虾皇饺,一口咬下去,即露陷,鲜嫩的虾肉,令满口生津。眼里是旖旎的风光,嘴里有地道的广州味道,让人回味无穷。“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果然名不虚传。 叹完早茶(粤语称喝早茶为叹早茶,有享受之意),我们在公园散步。前方不时传来幽扬的粤剧声,走近一看,一群粤剧迷在大榕树下听大戏,聊粤剧,伴随周边动鸣的鸟声,闻着公园内鲜花的芬芳,丝丝入醉。湖边树木成荫,扬柳依依,亭台廊阁掩映于碧波绿树之中。湖边各种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游人熙熙攘攘。卖芝麻糊、卖绿豆沙的,卖泮塘马蹄糕的,让人目不暇接。 在老广州人的记忆中,挥不去的是一段段动人的粤剧,忘不了的是那一道道别具风味的西关美食。是远方朋友的精心安排,我总算尝到了老广州西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