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黄河黑山峡段长城</p>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6日至27日,正值周末,准备利用两天时间,考察黄河黑山峡段长城。结果到到甘肃靖远县黄河边的大庙村时发现,这里大多村子都是背靠高山、面临黄河,两个村子无路可通,要想沿河考察长城简直比登天还难,只好根据村民指点,考察了附近的几处长城和烽火台遗迹。</p> <p class="ql-block"> 《黄河上的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从景泰县出发,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水泥路走到金坪渡口。几百年来受黄河阻隔,过去黄河两岸村民靠手划木浆船渡河,运量小还不安全,经常发生船毁人亡事故。这些年有了渡轮,车辆、行人和农产品都可以摆渡过河,一辆小车收费20元,渡轮每天早上七点开船,晚上八点收工,摆渡人每天工作悠闲,收入稳定。</p> <p class="ql-block"> 渡船上卖杏子的老太太七十多岁了,身体硬朗。她嫁到这个村子五十年,亲身经历了用羊皮筏子、木船到今天的渡轮渡河。因为这几个村子人口加起来不到一万人,修桥代价太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十年来她天天盼着修桥,看到能</span>在黄河上架桥永远成了她一个美丽的梦。</p> <p class="ql-block"> 《没有大庙的大庙村》</p><p class="ql-block"> 26号上午从盐池出发,直奔靖远县兴隆乡大庙村。据说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数百年的古庙,后来被毁。大庙村处于黄河流域河谷地带,西与景泰县交界,北与内蒙和宁夏交界,距县城130多公里,为最边远的村庄,亦是甘肃黄河右岸最后一村,当地以盛产香水梨而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过去修筑的长城也被拆的没了痕迹,几个坐在村口的村民谈论了半天,认为在村里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还保留有几米长一段土长城,由于这户人外出,大门紧锁无法进入,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 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等人近期在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黄河内岸实地考察时,发现九段秦长城。据他考证,这九段长城的发现,将《史记·秦始皇本记》及“蒙恬列传”“匈奴列传”记载的秦皇长城临洮段、榆中段,并河以东段、阴山段、辽东段连接为一体,使这条西起临洮、东抵辽东的秦始皇万里长城终于整体面世。</p> <p class="ql-block"> 周兴华馆长等人沿黄河考察时,在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黄河内岸新发现了九段长城, 中卫南长滩喜鹊沟至靖远县大庙地区现遗存秦皇长城有六段,其中鸡山湾至大庙地区残存长城约1.5公里,可惜我们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没有知情人引领,无法一睹周兴华先生发现的这些秦长城真容。</p> <p class="ql-block"> 村子旁边的文峰山是周围制高点,这里准备打造一个旅游景点,正在把几个光秃秃的山头绿化。文峰山顶新建一个亭子作为观景台,在北侧的山脊上发现断断续续几处石头垒砌墙体,好像长城遗迹,村民说那是同治年间防御回民造反垒的工事。</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得黄河水之利,沿河边台地上种植梨杏枣,也种点苞谷养几只羊。村民生活很安逸,三五成群的坐在村头、巷口聊天、乘凉、打牌。</p> <p class="ql-block"> 《探访塘墩》</p><p class="ql-block"> 塘墩位于靖远县兴隆乡腰站村西北山梁上,我们请村里退休的蓝老师做向导,登上塘墩台。这里曾经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由于高大塘墩的视觉冲击,人们大多仰视墩台而没有低头留意这数万年前的人类文明。</p> <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形制的烽火台:墩台倒覆斗形,底边长约15米,高约12米,保存完整。蓝老师说,过去台体更大,文革时期台体东西两侧各写一个巨大的“忠”“永”,后来被铲除。多台北侧有一坞城,约30米见方,基宽5米高7米,墩台北壁为坞城南墙,整个墩台外露,这与盐池部分烽火台位于坞城中央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 《踏墩归来迟,河边孤舟横》</p><p class="ql-block"> 考察完塘墩天已完全黑了,告别蓝老师,我们根据导航提示,一路向景泰县进发,58公里路程预计行驶三小时。行走在这里崎岖山路上,联想起咱盐池平坦宽敞的乡村路,一股自豪感不由从心底升起!</p> <p class="ql-block"> 这时下起了小雨,车行两个多小时,道路尽头猛然光亮一片,赶快刹车查看,惊出一身冷汗……前面一条大河挡住去路,原来是到了黄河北城村渡口。这可如何是好?现在已经是晚上十点多,村里黑灯瞎火,开车慢慢在村里转悠,终于看到一家透出亮光。这是60多岁的张正运老人的家,孩子们在外地工作,老伴去领孙子,他一人照看着一座空荡荡的大院子。听说我们要去景泰,他头摇的像拨浪鼓:这么晚,没船渡河,你们就住在我家,明天早上再过河。真是瞌睡遇上了枕头,老人又给我们倒了糖水喝,拿出花卷让我们充饥。老人住在东厢房,雕梁画栋的七间房,就住了我们两个落魄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北城村有一座古城遗址,在村西南郊黄河东岸岩石之上。扼险据要,东面山上有明隆庆年间所筑的军事设施长城及烽燧,西北与景泰县的五佛寺对峙,南临黄河。南门外临黄河,昔日有浮桥可达彼岸,为黄河上交通、军事之险关要隘。遗址内出土隋大业六年(610)会宁郡鸣沙县乌兰城墓志、唐显庆五年(660)会州乌兰县人许某夫妇墓砖、墓志铭等物,其中有四方墓志中均有“乌兰县之私第”字句。由此可证,北城滩城址对研究隋乌兰城、唐乌兰县的建制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可证唐乌兰县治在今靖远县北城滩古城。我们转悠了半天也没找到一点古城遗址,村民讲,这里早就变成农田了,看不到痕迹。</p> <p class="ql-block"> 和善良的张正运叔叔依依惜别,我们将继续我们考察长城的进程,也许不久的将来,他身老无力耕种这几亩苞谷地,要投奔兰州的儿子安享晚年,这宽敞漂亮的大院子又将交给谁?</p> <p class="ql-block"> 《撂上一块钱自己进去看》</p><p class="ql-block"> 从北城村渡河,对面山上就是五佛寺,看门老和尚也不念经,坐在蒲团上靠着墙打盹,听到我们要参观,黑眼睛睁开翻了一下白眼,嘟囔了一句:撂上一块钱布施,自己进去看!</p> <p class="ql-block"> 五佛寺始建于1600年前的北魏,原先叫盐寺,是古代中原向塞外运盐的重要驿站,也是古丝路北路通往河西的重要渡口之一。由于当地人把河边叫河沿,所以这座河边上的寺院就被叫做沿寺。史料记载,五佛寺在唐、宋、明、清时陆续修缮过。寺院主洞窟供奉五尊四方和中央北魏时期佛像,中间立柱正面有明代绘制的五佛图,清光绪元年将中间的一幅画挖掉建了一个佛龛。</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登上五佛寺顶部,背面是高山,正面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村民在地里劳作,渡船正在河上摆渡。右侧建的景泰县第一泵站,将黄河水提上来,为附近农田提供源源不断的灌溉用水。</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墩一直连到北边山里的边墙上》</p><p class="ql-block"> 出景泰县向西南约20余公里,就到了永泰古城。永泰古城也叫“永泰龟城”,这个外号反而比它的本名更为响亮。 </p> <p class="ql-block"> “龟城”名副其实:外有护城河环绕,黄土夯筑的城墙围出了一个龟壳似的椭圆,四面各有一座半月形的瓮城,如同龟爪,南面的瓮城是乌龟的头;北面的瓮城旁边有一座墩台像龟尾。从高处俯视,整座城就像是一只金龟伏在戈壁滩上,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永泰古城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军事防御目的明确。明代,寿鹿山和昌岭山被称为大、小松山,景泰年间松山一带被鞑靼部据为牧地,嘉靖年间,鞑靼势力不断侵袭兰州、西宁、中卫、靖远、凉州等地,对皇朝政权构成威胁。万历二十六年(1598),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十万之众,发动松山会战,收复失地两千余里,割断了北方部落与河套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为了巩固刚刚收复的失地,万历二十七年(1599 ),李汶主持,历时4个月修筑起一段新长城,东起景泰县黄河索桥渡口,向西北翻越昌岭山北麓、古浪裴家营、大靖和土门墩后抵达凉州,与明长城的主线会合。与原来兰州到武威的旧长城相比,这段新长城将防线从 1500 余里缩短到了 400 余里,更将包括景泰川在内的大片土地收纳到长城之内。为了区别于明代早期修建的长城,史书将这段长城称为“松山新边”。</p> <p class="ql-block"> 出永泰古城,向北一眼就能看到一连串四个墩台,只是要开车靠近这几个墩台实属不易。这四座墩台依次为头墩、寺滩二座墩,另两座墩台相距约50米当地人称双墩。这四座墩台四四方方,边长约10米高8米左右,二座墩北侧倒塌一块。双墩墙体四周有一串小洞,从左至右逐渐抬高,环绕墩台到达墩顶,可以从洞内看到断了的椽头,由此判断,墩军应该是从此登上墩台的。</p><p class="ql-block">正在这里放羊的老汉扬起赶羊鞭指着北边黑黢黢的山说:这些墩一直连到乃边山里的边墙上。他说“乃边”时,有意把尾音拉得很长,让你自己去想象究竟有多远、多长。</p> <p class="ql-block"> 《巧遇寺滩五座墩》</p><p class="ql-block"> 考察了永泰龟城北的四座墩台,开车准备从附近的寺滩高速入口上去回家,猛然发现左前方远远一个山包上有个孤独的烽火台,我们决定下去看看。顺着乡间小道来到跟前,发现这个烽火台并不孤独,它的东侧还有一串五个小的烽火台,墩台东侧的保护碑记上写着--寺滩五座墩。</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刚看到的烽火台在一个高高山丘的顶部,基本成圆锥状,直径约8米,残高约6米,五座墩在这个烽火台的东侧,最近的距离主烽火台10余米,五座墩用石块和沙土垒砌而成,每个间距5米左右。我就想,这五个相连的烽火台在战争中起何作用?这五座小的烽火台都有了名字,旁边高大的烽火台难道没有名字吗?还是因为连续出现五个奇特的墩而忽略了主烽火台的名称呢?从主烽火台北侧登上墩顶,周围一切尽收眼底,在它的北侧山中还发现了一座烽火台,于是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炮台又不是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驱车向北,在景泰县寺滩村南中,有一个凸起的山丘,一个土墩巍然矗立在山顶上。询问山丘下一个正在喂羊的老汉烽火台情况,他指着山丘上土墩说:这是个炮台,又不是烽火台,炮台连着堡子墙,过去躲土匪的。我们爬上山丘瞭望,果然有半截高大土墙,周围再看不到堡子痕迹。</p> <p class="ql-block"> 在寺滩堡子遗址东一公里山梁上,有一处叫马记墩的烽火台,台残高8米,底边长约12米,四周有坞城包围,30米见方。墩台台体中空,近看是四堵墙砌护起来的房子样式,过去顶部应该用木材搭建,便于守军登高守瞭。这种形制的烽火台在景泰县到永泰古城途中的路边发现过一个,可见明代在长城沿线修筑烽火台除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外,还参杂了设计者的建设理念,才有了样式如此丰富的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以长城的名义》</p><p class="ql-block"> 在考察长城过程中,遇到过许多艰难险阻,见到了千奇百怪的事情,也遇到好多热心人的帮助。我曾设想过,要报答这些年来支持和帮助我进行长城研究的热心人,可是,给予我帮助的人是那么的多,给予我的支持是那么的大,我的回报显得那么苍白和渺小。我们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以长城的名义,把长城保护的工作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来宣传和保护长城,让长城沿线的老百姓因为长城而受益,让沉寂了千百年的长城活起来,我们也就坦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