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一张白纸变成高楼大厦,要从白图绘起。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就是白纸一张,一路走来,体会了白手起家的艰辛,也体会到了人间真情,回头去看,一个良师会让你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前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毕业刚到单位不久,先是给不同的科室打杂,一干就是一年半,感觉学校的知识真没啥用了。到了1996年下半年,听说要干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自己对专业工作又有了渴望。先是讲某个项目组要我,后来说不要了,项目人够了,就有一段小小的失落。可这世界真的符合辩证法,没机会挣奖金(单位己经开始搞小承包了),却遇到了令我受益终身的老师——这就是我们单位的副总工程师王昭宽。真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师傅叫王照宽,我们平常都叫王工,对技术人员的尊称。王工身高不高,中等个,四方脸,浓眉,平时见人的时候,眼睛弯着,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待人和善。可一旦转到了工作状态,就非常认真负责,眼睛睁大了,不怒自威。这也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多年铸就的品质,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 我对地质灾害应急的认识就是那时开始的,去榆中金崖乡调查泥石流。我负责记录,他一路半讲半考,考察我对区域地质的认识,包括岩土类型的识别。末了给了句话,小伙子基础很扎实,好好干。师傅夸奖了,心里当然高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一次是去搞陇西酒精厂的环评,头天王工安排了让我准备好野外资料,借报告,借地形图,野外样筒、取样工具都准备好了,可第二天走的时候忘了地形图。车到了和平了,我想起图忘了,师傅并没有让车掉头取,而是把我赶下车,让我自己坐长途车回单位取图。那时可没有招手停,好不容易等辆车,晃晃荡荡回到市区,到单位取了图,又赶到汽车东站坐车往陇西文峰镇走,那还是车顶架着行李老长途车,看过山楂树的都知道。一路上走走停停,中午才到马营,再一路上翻过华家岭,到了文峰镇已是晚上8点。王工和同去的崔工都没吃饭在车站等我呢。羞愧难当,也很感动,多年以后我真正认识到这是人生的财富,可惜不能当面对师傅表示感谢!地质工作是讲细节的,虽然是一件小事,师傅也给了惩戒。但工作环节中真的没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缺了环节下一步计划就无法完成,图没有一就无法填图,无法填图咋编图。工作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来,跟着王工干《甘肃省地质环境报告》,听他讲写报告的思路,受益匪浅。这个项目我负责编图、抄稿,通过项目工作,对甘肃省区域地质有了基本的认识,从理论上对甘肃区域地质有了掌握,使我后来的工作受益良多。王工写报告是走简洁风格的,惜墨如金,同时对图件的要求非常高,既要规范又要漂亮,多用总结性的表格代替文字,这对我之后的报告风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报告格式的“四三三”模式,即文字占40%,图件占30%,表格占30%,使报告文字简洁,图文并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9年的时候,师傅要退休了,这一天他叫我到办公室,对我说道:“小郭,我柜子里的资料你先挑吧,看上的都拿走”。于是我搬了很多资料回去了。所谓的传承,不光是技术思路和风格,还有师父做人的正直严格,这是我一生很受用的东西。所以我现在经常给年轻技术人员讲工作要理清思路、做好大纲设计,注重过程细节,这就是师父留给我的财富。做人,做事,要实,也许会被很多人笑,但至少是一种状态。一路走来,应谢很多人。但在专业领域,最感谢王工的师情,有你相伴,一路顺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