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新歌——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石花

<p class="ql-block"><b>2021年9月29日,济南泺口路黄河隧道正式通车。</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历经了近四年(45个月)的艰苦奋战,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的建设者发扬铁军作风,传承铁军精神,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建设成果,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泉城人民带来了黄河北跨的福音。</b></p> 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位于济南城市中轴线上,南接主城区济泺路,北连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尽管在万里黄河上已经开有南水北调隧道、兰州隧道分别穿越黄河,但是该隧道是我国已建成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之一,是黄河流域首条公轨合建的交通隧道,也是世界上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第一次穿越地上悬河,因此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 隧道全长4760米,其中穿黄隧道长3890米,设计为双管双层,市政道路与轨道交通合建,上层为双向六车道公路,下层为轨道交通。 隧道穿越黄河段河床高出南岸天桥区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11.62米,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压力6.5巴,风险之高、难度之大给施工带来巨大考验。 担负这一重点项目建设管理的单位为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施工单位为中铁十四局集团济南黄河隧道工程EPC项目部。 <p class="ql-block">而中铁十四局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原铁道兵部队改制的施工劲旅,曾在1959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p> 隧道工程自2017年底正式开始动工,分为南、北两个施工现场同时开工。 隧道自2019年9月盾构掘进以来,先后遇到了大断面、长距离、浅覆土、深基坑、高水压、钙质结核和粉质黏土不规则分布等技术难题和诸多困难。 面对困难,我们的建设者发扬了铁军敢打硬仗、勇往直前的精神,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两条隧道相继贯通,有效掘进期间平均每天掘进10.8米,创造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新记录。 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确实神奇,只见一个工人挎着遥控器,遥控着吸盘吊车将这巨大的瓦片一片片准确地贴在隧道壁上。 工人随即用长长的固定螺栓将其固定,后面接着就有灌浆机通过管线为其灌浆凝固,一气呵成好不痛快。 在一间简陋的操作室里,几个年轻的技术人员监控着盾构机的运行情况,自动化的挖掘施工让我们亲眼目睹领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在那疫情猖獗期间,我们的建设者在做好防疫抗疫的同时在黄河底下坚持作业,一丝不苟,确保工程质量。 自2019年11月开始,我在施工单位的支持下,多次来到隧道南北两岸施工现场,拍摄记录了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勇往直前的建设场面。 在拍摄中也让我结识和逐步了解了这些富有朝气的年轻人,他们是铁军的后起之秀。 和工人们聊起来,他们没有为整天在地下施工而沉闷,而是都为能够参与这项重点工程而感到自豪。 大家按照各自的分工,认真操作,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在北岸盾构掘进的同时,南岸的工程也在同步进行。周书记曾以军人的术语的为我们比喻说,假如形容北岸是在挖地道,那么南岸就是在挖战壕。 南岸这可不是一般的战壕,而是长度接近1000米,最深处达到35.4米,实际开挖接近40多米,最宽处达到60米的大战壕啊,光出土就能达到64万立方。 整个坑道全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预计仅南岸工程就需要钢筋3.2万吨,混凝土16.7万方。 这数不清的钢筋为隧道筑起了强筋铁骨。 南岸的战壕按照设计分为好几层,错综复杂的施工现场更是增加了施工难度。 今年的春节期间,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的农民工积极响应国家的倡议,在工地上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p class="ql-block">为确保工期按时完成,工人们常常连轴转地干在现场。</p> 夜色下,送来的盒饭还摆在工地上,书记在现场催促了好几遍:先吃饭,不然饭菜都凉了。 工人们就这样匆匆填饱了肚子继续干。 多少个日日夜夜...... 多少个风雪雨天...... 2020年10月30日,隧道东线贯通。 2021年1月23日,隧道西线贯通。 为了济南的城市建设发展,众多的建设者们为全线贯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也从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 我看到活跃在现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几乎全是年轻人,他们大都是一些毕业于各个院校的大学生、本科生,有的在这里干了多年了,现在已经成长为能挑大梁的青年骨干了。 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成为新一代有知识的建设者,成为勇于追梦的新一辈。 <p class="ql-block">在春节前寒潮来袭最冷零下近20度的环境气温下,我们的工人仍然坚持工作岗位,一丝不苟的在工地上监护管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为了一个目标——保质保量,确保通车目标实现!</p> <p class="ql-block">作为支部书记的周平顺(左)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注入到了党务工作和工程建设上,用自己的责任、担当、坚守和热爱树立了铁建人最美的形象。他常年坚守一线,忙于现场,家中病危的老父亲也顾不上回去看望,可是对工人确是冷热时刻挂在心上,被工人们称为暖心的老大哥。</p> 这位老家是聊城的项目经理朱士齐对这项工程更是情有独钟,他说:在济南上大学期间,来回回家必经泺口浮桥,那时候,每当夏季汛期冬季冰凌期,浮桥就临时拆除,只好绕道而行,很不方便。现如今,我能亲自参与隧道的建设,将和我的工友们一起亲手建起“黄河第一隧”真是又高兴,又自豪! 曹现涛(右)和他的测量团队担负着为隧道时刻校准方向,确保隧道在地下穿行2.5公里后从南岸出坑轴线误差不得超过两厘米。 姜跃晟,出生于铁道兵家庭,父亲于1978年入伍,84年兵转工,成为了中铁十四局的一名员工。由于小时候受父亲的感染,从小对铁道兵和十四局就有种特殊的感情,毕业后又加入了十四局这个大家庭。2017年12月到济南黄河隧道工作,担负黄河隧道南岸的征地拆迁、管线迁改工作。他传承铁军传统,以诚心待人,注意协调好与地方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 徐迎春(右),铁军后代,其父亲是1978年入伍并服役十年的老铁道兵。他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在工作中勇于吃苦耐劳,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确保工作质量,受到大家的赞许,在建党百年之际他已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br><br>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隧道设计研究院的张亮亮,是2009年12月博士毕业参加工作的。 他和他的团队从2017年开始参与黄河隧道设计,为隧道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连续几年的日夜加班、辛勤劳累使得他正当中年就出现身体异常,2020年10月发现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东线贯通现场看他那兴奋的样子,谁能相信他刚做了支架介入微创手术前几天刚出院。按他的话说:这隧道是我们团队一笔笔画出来的啊,看着它贯通能不高兴吗。 从东线贯通后,东线盾构机就开始进入分解拆卸阶段。 工人们正在做吊装准备工作。 大年初四,现场依然是一片火热的紧张景象。 我们的建设者风雨无阻,日夜奋战—— 偌大的盾构机就这样被分解成十几块运回北岸基地。 <p class="ql-block">七一前夕,隧道里一片忙碌,东西两个隧洞都开始铺设沥青。</p> <p class="ql-block">一扇重达20吨的人防门正在安装就位。</p> 各级领导几乎天天靠在现场,随时检查督促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p class="ql-block">晚上还得继续研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每晚都是熬到深夜。他们心里就是一个目标:确保按期通车。<br></p> 在隧道的北出口,已经连接309国道,北收费站马上就要完工。 在现场,我们的党员干部和工人们一起冒着酷暑靠在现场,突击完成扫尾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p class="ql-block">中秋节当天,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工会赵主席带着慰问品专程来到施工现场,代表公司领导看望正在现场奋战的建设者。</p> 工人们捧着一盒盒的月饼打心眼里高兴。 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对驶出现场卡车泥泞的轮胎冲刷干净。 <p class="ql-block">临近国庆节,临近通车了,连续几天的秋雨给现场施工带来了难度,干部工人全力以赴突击决战,确保万无一失。</p> 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的建设者心里最清楚,45个月,1300多天,终于迎来了通车的日子——2021年9月29日。 前后参与建设黄河第一隧的各地民工也有近万人。 9月29日上午,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活动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立成出席活动并宣布隧道通车,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主持活动。 当车辆从建设者的面前通过时,工人们的心情难以言表,无比自豪! <p class="ql-block">在连接309国道的同时,向北延伸的第二个大隧道也已经铺开,在不久的将来,“泰山号”,“黄河号”将再展雄风,穿越鹊山水库。</p> <b>我自豪!我骄傲!我是铁军一战士!</b><div><b>向铁军致敬!向祖国72周年华诞献礼!!</b></div> <p class="ql-block">我从2019年11月7日第一次进入黄河隧道拍摄创作,此后在施工单位的支持下,三年间我曾43次在黄河隧道南北两岸拍摄创作,拍摄了近两万多张图片,为建设单位留下了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资料,2019年11月10日我的《眼下“黄河第一隧”是啥模样》曾被《人民日报》网络媒体转发。年初部分介绍建设者的摄影作品发表在《山东画报》2021年第一期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