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李有弟

张璐

<p class="ql-block">  李有弟,原平市大林乡黄道村人。听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的脑海中开始刻画这位老兵的模样,端午节前一天,我走访了这位抗战老兵,见到他时,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进入村中,两颗老楸树下坐着几位老人,其中一位身材瘦小,有一点儿驼背,手拄拐杖,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耳不聋眼不花,他就是92岁的抗战老兵李有弟。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急忙起身带我们回家,楸树旁边的小院就是他家。院子不小,但整理的井井有条,老伴去世四年了,现在我一人生活,进屋后,摆设很简单,最显眼的是炕上的小箩筐,里面放着一些药,招呼我们坐下后,老人开始讲诉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李有弟,出生于1931年,13岁母亲去世,本来就贫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维持生计,14岁时他和哥哥去太原给人家干杂活当雇工。1949年解放太原后,被收编到人民解放军一八九师五六六团一营二连服役,由于自己勤快,被副连长看上,对他说“小鬼,以后跟我”。从此他当了通讯员,跟随部队挺近大西北,他的勤快眼活劲,副营长非常欣赏,一过黄河副营长把他带回营部继续当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在攻打兰州时,一排叫敌人包围,战士们都受伤无法撤退,营长被手榴弹炸伤,他给包扎伤口时,他的帽子被敌人的子弹打飞,营长派他去送信,他一路被拿着大刀的土匪追杀,最后安全送出情报,增援部队赶到,利用“穿插战”和“口袋战”守住了兰州,西北解放了。这场战役从早上五点开始,晚上十一点结束,可以说此战对解放甘肃起到决定性的转折点,这场战斗叫“窦家山战役”,牺牲了不少战友。</p> <p class="ql-block">  此时,老人摘下眼睛,擦了擦发红的眼眶,平静了一下心情后,继续讲诉:</p><p class="ql-block"> 土匪的子弹夹里不装子弹,装的是白洋,脚趾头上戴金戒指,他们用金银奖励冲在前面的。土匪为了困住解放军,不让我军战士喝水,把死了的马扔到三十多丈深的旱井里。</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部队的政策是“三不走”:不把老百姓的水缸挑满不走;不打扫完老百姓的院子不走;不给老百姓道谢不走。</p><p class="ql-block">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部队每天都要唱。</span>战士们必须做到“挥手不打,开口不骂”。我们怕惊扰百姓,宁愿住到街头,也不进老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  到达宁夏时,宁夏正好解放了,之后他随部队到达陕西黄龙山,部队进行修正人,开荒,搞生产,学文化。1950年10月,部队在山东集合,他们坐了七天七夜的闷葫芦火车到达山东安东,当时安东是中朝边界鸭绿江畔的重要城市,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主要的渡江地点,是志愿军的大后方。1951年正月的一个晚上,部队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到达朝鲜时,只听到头顶上不停的有飞机轰炸,我继续做营长的通讯员。部队全副武装,从一座飞机看不见的木头桥步行,每个战士身背二百发子弹、七颗手榴弹、七双布鞋、一件大衣、水壶、挎包、小铁锹、四十斤炒面等,共有120多斤重。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我军寄养供不上,遭到反击,需要争分夺秒撤退,没有吃喝,天气寒冷,身上的炒面被炸弹烧的一半生一半熟,战士们抓起地上的雪,一口炒面一口雪吃。由于撤退中衣服和鞋丢掉了,一双棉鞋轮着穿,谁站岗谁穿,好多战士脚都冻坏了。“人可以倒下,红旗不能倒下”。老人激动的说着,并用手比划着,放佛回到七十年前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 “您上战场不害怕吗?”</p><p class="ql-block"> “说不怕是假的,但一到了战场上还真就不怕死了,就是看到战友一个个倒下的时候,心情悲愤欲绝,当时既参加革命,就没想着能活着回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2年回国,好多战士得了一种“肺吸虫”的病,他也不例外,开始住院看病。由于病情一直反复。1955年复员回村,在磨脑乡当支部教员,半年后,因为家里需要劳力,回村务农,先后在生产队当了十八年副队长,队长,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军人,用军人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一份余热服务村里。</p> <p class="ql-block">  李有弟的故事讲完了,看着眼前这位乐观的老人,目送我们一直走出村口,此时此景,语言已经代替不了我们心中那份敬重,我们只能祝愿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