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八集系列美篇“川西北摄影采风纪实”(之五)——《扎尕那印象》

景汝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创八集系列美篇“川西北摄影采风纪实”(之五)——《扎尕那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是我比较陌生的一个地方,它是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蛙乡的一个村寨。 “扎尕那”是藏语,意思是“石匣子“。从迭部县城到扎尕那大约30公里,现在柏油公路通到了村子里,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迭部县海拔2600米,扎尕那村海拔3000-3300米,周围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扎尕那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80多年前,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曾在扎尕那留下了他考察的足迹,此后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有关照片和文章,称扎尕那是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人们后又称其为甘肃省的香巴拉——香格里拉。</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村主要居民是藏族,由东向西分为四个小组,男人们大部分会说汉话 ,穿汉服,节假日时才穿民族服装,女人们则大部分不会说汉话,平时就穿民族服装,个别女人能听懂汉话。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信息闭塞,这里对外开放的较晚,与外界的交流也少一些,尽管近年来有迅猛发展之势,但它对世人仍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1年6月7日,我们一行28人,从四川阿坝红军过草地的日干乔长途跋涉,赶到了这里,领略扎尕那神秘的风彩。晚上10点多我们住进了扎尕那一家预订的村寨旅社。8号一大早5点钟,老板便开车把我们送到“达日观景台”拍摄日出。大家迅速架好相机,兴奋地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无奈天公不作美,持续两个小时的等待,没有见到日出的瞬间,但晨曦中半山坡上的扎尕那,清晰可见,三面秀峰环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犹如高峻浑厚、坚不可摧的城墙,把扎尕那“四村一寺”围在城中,被大家一一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早餐是藏式搭配,尽管我不太喜欢吃,但饭菜的色彩还是吸引了我。餐后我们便三五结伴的,开启了自由创作拍摄。走出住地,我环顾了一下,按照常规旅游路线走一般不是摄影者的最佳选择。所以当机立断,进村寨拍摄人文的东西。一路沿村寨小道上行,用长焦镜头扑捉到了一些不错的民风民俗画面。拍摄中,我发现藏族村民有的不是很友好,一妇女见我举起相机,便抓起一把沙土投向我,躲闪中让我摔了一跤。因此,我感觉在这里拍摄不会顺利。于是我决定使用“盲拍技巧”,果真凑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正当我思考下一步该如何零距离接触藏族村民时,突然一位年轻女子率领一个旅游团走了上来。时机来了,我抓紧接近女导游,沟通中得知她是“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她是这里的常客,我对她语言的赞美赢得了跟她一起进入一家“百年老屋”的机会。随她走进一个木门,再穿过一道弓形土门,进入了一处藏家居室。眼前的一切我熟悉而又感到新奇,创拍的激情油然而生,心跳也伴着快门声加快了频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span>是一对年轻藏族夫妇的居室,一间不过二十平米左右的木结构房子,中间有两根木头立柱,上面挂满了主人生产和生活用品。正面墙上布满了藏族人祭拜和崇尚的礼仪物件,左上角还挂着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头像。左侧堆放着主人打酥油的工具等,右侧则是主人的起居木质大床。由上往下看,木床加火炕、灶台、火坑,旁边是一个小沙发,沙发后面的墙上还挂着毛主席像,下面还有一个精致的金色转经筒。沙发对面是个双炉头的现代烧水做饭的炉灶,主人夫妇俩正在交替着往炉内加柴,吹火,火光映照在主人的身上和脸庞,室内气氛温馨而和谐。整个居室上下左右琳琅满目,安排紧致而精到。这一切都让我适时抓拍了下来,这时我才发现研究生张晓安,也已进入这里拍摄。旅游团很快撤出去了,我与晓安也意犹未尽地退出了这家“百年老屋”。</p> <p class="ql-block">  之后,晓安继续跟随他们旅行团上行,我便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停车场稍作休整。见有几位中青年人在群聊,我便上前搭讪,意在了解还有没有值得拍摄的地方。我把相机递给一个身穿迷彩的年轻人,让他开开眼界,与他套套近乎。他告诉我,村东边还有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屋”,(哇!)我压抑着兴奋致谢后就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直奔而去。向东沿着一上坡路,大约上行三百多米,发现前面有一群人在加固房子,一位身着迷彩的年轻人吸引了我。我主动向前打招呼,得知他就是这里的武装部长——春吾交,是个地道的藏族小伙!我们好像一见如故,还合影并加微信联系。这下我心里有底了!交谈中他指着后面的“百年老屋”说“你进屋拍,男主人是老党员,没事!”我一边走进大门,一边说“是春部长让我来的”。迎面走来的女主人向我摆着手不让拍,可她不知道我已按下“盲拍”的快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两层建构的老屋,底层右手边马厩里有两匹马,我向正在收拾马圈的男主人打了招呼,他很好客。马厩墙边是一个通向二层的简易小木梯。我正琢磨背着这么重的照相器材,怎么能爬上去,二层平台有几位正在帮助主人打扫卫生的乡镇工作人员,向我伸出了援手。站在二层平台,可俯瞰扎尕那村的全貌,但我的关注点不在这里!我迅速钻进了对面主人的居室,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屋内陈设物件。走出居室我好奇的走近平台上的两个“土灶”,经他们介绍,右边是祭祀烧纸用的,左边是个烟囱。左后方还有一个铁管小烟囱,是楼下取暖用的。平台以北,是一座二层古建筑,走近才发现是个牛羊圈。因这座老屋依山而建,才形成如此格局。整个老屋都是木质结构,厚厚的屋顶防风又御寒,不由得让我感叹藏族先民的聪明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告别热情相助的镇政府工作人员,结束了在“百年老屋”的拍摄,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满意足的返回驻地。路上我在想,摄影就是这样一门瞬间艺术,从寻找机会,到扑捉典型的瞬间,全靠大脑支配。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出现的,稍纵即逝,看到就要手到擒来,而没有拍到,则是功夫不到家。希望学习摄影的同学们从中能有所感悟和收获。</p><p class="ql-block"> 就在本美篇即将发布的时候,扎尕那武装部春吾交部长又传来喜讯,他现已调到“腊子口镇”当镇长了!欢迎我们去他那采风!</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集(之六)——</p><p class="ql-block"> 《川西明珠:黄龙九寨沟》</p><p class="ql-block"> 撰文/摄影/编辑:</p><p class="ql-block"> 摄影艺术专业教授/导师、本次采风摄影指导:景汝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