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岚清风中的红色圣地——读《红星照耀中国》

无极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时,再次重读斯诺的《西行漫记》,现在的中译本叫《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外国人看到的红色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充满昂扬激情,斯诺客观的记录了党和红军领导人及普通战士的风貌,向世界介绍了这块热土,介绍党和红军,斯诺把这片土地称之为红色中国,在全世界造成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诺没有想到是十三年后,这片红色区域有着崇高革命理想的人,在党在领导下,把民众组织训练起来,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一方汉白玉墓碑,上面镌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几个大字。斯诺幼年时曾当过佃工,铁路上添机器油的工人和印刷学徒。后来进密苏里大学念书。最后又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后进入新闻界工作,为报刊撰稿。因为对中国和日本特别感兴趣,所以不久他就来到了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九三O年以后的八年中间,斯诺在中国、蒙古、日本、朝鲜、印度、缅甸等地,做长时间的游历。“九.一八"事变后,斯诺回到中国,探访日本侵略中国的情况。一九三二年的淞沪抗战,一九三三年的热河抗战,斯诺写了许多通讯给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后来又写了一本《远东前线》,这本书被称为关于远东问题的一本标准英文著作,成为中国问题研究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一九三六年实地观察西北苏区所做的一个综合报告。是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一经出版,风行各国。</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长征,在国民党围追下于1935年抵达陕北,在国民党军事围困和新闻封锁下,中共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名美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首次把中共介绍给世界。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前往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地——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与中国共产党人士和根据地人民相处四个月,期间与毛泽东等人进行多次彻夜窑洞深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中共正式落脚延安。九个月后,斯诺记录陕北行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诞生,他以赞同的视角描绘中国年轻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斗争,向西方介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诺笔下官兵平等、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中共革命根据地,与当时国民政府治下腐败、官僚主义的国统区相比,显得十分具吸引力。这本书隔年被翻译成中文发行后也传遍中国,鼓励了成千上万青年前往延安投奔中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诺受到中共领导人高度认可,被认为是一名独立、不持偏见的美国记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毛泽东那张身穿红军蓝灰军衣、头戴红星八角帽的照片就出自斯诺,1937年1月25日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p> <p class="ql-block">斯诺在序言中写道:“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做的长篇谈话,用春水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做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变得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中国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这样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看了斯诺写的序言,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斯诺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纯净的山风。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理想,嗅到那些即便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纯净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那个有着山岚般微笑的红军小战士,印象深刻,他十四岁,弱小的身躯充满革命的理想。陕甘宁边区积弱积贫,自己动手,男耕女织,丰衣足食,不分男女参加生产劳动,保障军队衣食,那种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打动了我。</p> <p class="ql-block">延安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突破封锁,让外界认识一个冉冉上升、力图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政党,它把外国记者请进领导人的窑洞,犹如直接进入“中南海”。另一方面,当年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十分好奇,斯诺等历经困难进入延安的国际人士,甚至对共产主义怀有理想与浪漫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建党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已变得庞大、有力和强势,与延安时期截然不同。西方世界则已充满对中共的复杂论述与负面刻板印象,美国不再是二战后那个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国家,被赶超的焦虑与围堵的企图,取代了开放的态度。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为完成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这趟“红色旅程"下来,你一定会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斯诺的话做为结束语:“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向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先辈们致敬,他们的精神是我们保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