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年的美篇

五八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泽州干板秧歌流传几百年历史了,是上党地区被列入国家非遗传承地方小戏种。一说起干板秧歌,年长之人都会说,还是泽州裴凹秧歌唱得地道,曾与地方梆子戏对台打擂,深受群众好评。现有清代咸丰年间的《点戏簿》,存放于晋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些年由于农村人口大幅迁往城里生活,长期在裴凹村生活的也就二十三口人,想要再唱秧歌确实很难。裴凹村的老艺人李小贤、李小荷、李红林等年岁已高,他们利用农闲之时,手把手一板一眼教唱,从原工农兵剧团退下的李贤要与弟弟李要宽,组织村里七十多岁的家庭妇女学打击乐。经过两年时间,他们终于将传统小戏《天奇庙》《大观灯》搬上舞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小受父辈影响,笔者经常跟着村里剧团排练演岀,秧歌听多看多了也就爱上了。妻子从小也是唱秧歌的,对秧歌由衷地热爱,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四十年前唱戏的姐妹们相聚,谈及此事,对濒危的剧种感到惋惜,大家商议决定将裴凹秧歌传唱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唱就唱,小剧组在人民广场的凉亭下成立了。笔者开始整理改编失传多年的《打棒槌》《打酸枣》剧本,演员角色刚分配好,排练场地又成了问题。大家商议每周三下午在广场露天排练,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排练没有间断。泽州县文化馆得知此事后,及时为大家提供了免费的排练场所,老艺人李小贤、李小荷亲自到场为演员示范,规范动作,纠正唱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时间,《打棒槌》《打酸枣》于今年南岭四月八庙会成功上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