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云井的美篇

秦云井

<p class="ql-block"> 老 家 </p><p class="ql-block"> 1950年正月初九傍晚,我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葛埭桥董家弄祠堂村18号,成为江苏省无锡县雪浪公社红光大队第八生产队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房屋结构是典型的江南“火车头”式住房,坐北朝南,前后三造,一造比一造宽,形状呈前窄后宽的“口袋”。前造一门两达,客堂间是吃饭、干活的地方;前造中间有门,隔着一面木板墙,前造后面是高高的灶台,左右两只大铁锅,中间有只小汤锅;下面灶仓里有火夹、草结;灶台旁边堆些稻柴。</p><p class="ql-block"> 进入中造,是两上两下的住房,父母亲住楼上朝南房,祖母住楼下朝南房,还有两间朝北房由我们兄弟仨人住,我家是整个祠堂巷有“矮脚楼”的两家之一。前造、中造、后造之间均设有天井,天井里养着乌龟,钻洞疏水;中造后面天井旁设有一个澡堂,也就是土灶,上面架一口大铁锅,锅上放一块长条木板,农忙时,村上的男女老少都来洗澡,浴水就放入天井。 </p><p class="ql-block"> 后造是两只猪圈和粪坑,祖母和母亲养老母猪,生了小猪到集市上卖,也养些羊、兔子和鸡鸭。</p><p class="ql-block"> 老家房前到前村屋后,那时大约有二三十米的场地,房前右边1米处有一棵树,那是我出生后舅公种下的。房前大约5米处是一片砖场,春天种下几棵丝瓜秧,可以吃一个夏天。这里也是夏夜乘凉的好地方,老老小小在春凳上、桌椅上谈天说地,数天上的星星、看飞舞的萤火虫、听墙脚地头的蟋蟀叫……</p><p class="ql-block"> 村东头有条河,我们叫“东河头”,这是我们淘米洗菜的地方,不时有成群的鸭子游向石级觅食。河西面有个祠堂,叫“董公祠”,紧挨着是小学的一片操场,操场两边是一个五六米的高墩,土墩上种有高大的槐树,一路向西是成片的竹林夹着各种树木,东高西低的地势,到我家门前己是平地桑园了。再往西至公路边有一汪约20平方米的池塘,那是老牛洗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老家屋后有一条2米不到的小路,便于我们出行。最有意思的是,后门往西两间门面处有一条沟,一到黄梅天,男孩子们用藏笼在沟中捉鱼,人欢鱼跃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直到我18岁参军才离开老家。随着我家生活水平的好转,老屋不断翻新扩建,到建1号地铁线拆迁,宅基地建筑面积达280平方米,我们兄弟仨人均分得90平方米的新房,告别老屋搬进了雪溪苑A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