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酒馆

淡如水

<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的大街小巷里有非常多的酒馆(吧)。有的历史悠久,如当年伦敦大火后仅存的都铎风格的木制酒馆;有的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如狄更斯、济慈、拜伦、萧伯纳等经常光顾并将其写进小说或诗歌的一些酒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馆通向二楼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几乎每条街巷都有酒吧。酒吧之多和好酒之徒之众,初到伦敦时曾让我这个几乎滴酒不沾的人,大感困惑。走在深秋的伦敦街头,到了周末几乎所有酒吧门前都人声鼎沸。有的人手拿一杯红酒或一瓶啤酒,就那样站在潇潇寒风里不停地聊天。有的女士甚至穿着单薄的衣裙得不停地跳脚来取暖,即使如此也不愿进屋。每当路过酒吧看到这样的情景,我脑子里冒出的英语单词就是crazy“疯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馆《远大前程》的招贴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英国待久了,逐渐对英国的一切,包括气候、人文、历史等等有了更多实际体验后,对英国的酒文化(pub cultural)就有了更多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来讲,英国处于极高的纬度,常年气温偏低。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是这样对新来英伦的故乡人描述英国气候的:“英国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这句话非常凝炼地表达了习惯了中国地大物博、四季分明温带气候的中国人对英国气候寒冷漫长季节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酒馆所在街道街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处于英格兰的中部,但是以中国人对气温的感知,它每年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是真正的夏天。最高气温也极少到达摄氏三十度以上。冬装几乎不用刻意收藏,薄羽绒服几乎随时都得备用。一进入秋天,日照时间马上变短,十月份以后,每天下午四点钟就开始天黑。漫长寒冷的冬天一直持续到来年四月份。所以,伦敦无论是办公场所还是住家,暖气一直要开到五月底,而且几乎没有冷气设备(大型现代化商场除外)。进入四月份后,尽管天气依旧春寒料峭,但英伦三岛的人就迫不及待地进入夏季社交季。因为天气晴好、气候温暖的日子实在太珍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探出窗外的莎翁头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恶劣寒冷的气候,阴雨绵绵、夜长昼短、久不见阳光的人们很容易情绪低沉。辛苦劳作的大众总不能天一黑就上床睡觉吧。信息需要传递,谣言需要耳语,于是“公共场所”(Public House),简称PUB就这样应运而生。而最能提振精神,并让人忘记烦忧的就非酒精饮料莫属了。也正因此,英国人将烈性酒称之为spirit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是现在英国的饮用水也是矿物质含量太高,口感苦涩。设想中世纪的人们,饮用水得不到很好的净化,在没有条件喝开水,中国茶还没有被引进英国的情况下,喝经过发酵的淡啤酒(ale)就相对安全的多了。所以早在十三世纪英王亨利三世就颁布法令,将啤酒视作跟面包一样的民生必需品。久(酒)而久(酒)之,喝酒就成了英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酒馆自然也就遍布大街小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的酒馆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规模较小、遍布城乡并提供食宿的小酒馆(Inn);另一种是规模稍大,融合餐馆和酒吧一起的酒馆(Tavern);第三种就是以家庭社交聚会为主既提供酒水也提供饭食的酒吧(Pub)。前两种仅限成人,以男士为主,而第三种是一种公共聚会场所,甚至允许带小孩进入。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有一次不小心就把8岁的女儿落在了酒吧。后来酒吧就挂出了一块牌子:“离开时请别遗忘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最多时曾经有三万多家大小酒馆,伦敦最多时也有五千多家。在报纸和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尚未出现或发达时,酒馆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成为各色人等聚会和传播消息的重要场所。也因此,无论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莎士比亚,还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狄更斯等都喜欢泡酒馆,他们笔下的众多角色或情节也不乏来自昏暗酒馆的启发和灵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英国工党各级领袖想必也是各类酒馆的常客。在最初的岁月里,除了理念以外,握手、拼酒量,这在历次政治选举中都是争取选票的不二法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时,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在一家非常典型的英国酒馆请习品尝英国啤酒。而此后不久,这家酒馆就被一位中国商人高价购买,并交由当地人保持原样继续经营。对此,有英国人曾打趣道:既然你们中国人这么有钱,什么都买,干脆把我们英伦三岛都买下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的酒吧里最受欢迎的仍然是啤酒。据说英国人人均消费啤酒量世界上位居首位。丘吉尔一生嗜饮香槟,二战时在伦敦地下指挥室运筹帷幄指挥英国人抗击德国轰炸,也是手不离雪茄,经常以香槟代水。如果你去伦敦英国外交部附近的丘吉尔战时指挥部参观,就可以看到相关的介绍。坊间也传说,现在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是睡前一杯香槟用以入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住家附近的梅森酒馆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英国人的好酒、酗酒也曾成为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需要更有纪律和自我约束的产业工人,而劳动强度大、生活苦闷的劳工借酒消愁的需求却有增无减。两者矛盾之下,就有了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戒酒运动。虽然戒酒运动催生了工人俱乐部以及后来的公共图书馆等的健康场所的产生,但要完全戒酒,即使是所谓温和戒酒,对“血管里留着酒精”的英国人来说完全是不可相像的。也因此,演化到现代也就有了英国“足球流氓”,这种英式酒吧文化的特殊衍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公园新月大厦居住时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妇,男的据说是英军退役上校。他俩几乎不在家开火做饭,附近的小酒馆就成了他们的饭堂。我们经常在走廊或附近街上遇到他们喝得醉醺醺地跟我们打招呼。此时的他们完全没有了平时英国人的矜持和高冷,更像是一对做错事的老顽童,那种样子非常可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伦敦最美的酒馆</p> <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馆外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喜欢喝酒,也几乎不进酒馆。但并不妨碍我经过独具特色的漂亮酒馆时驻足观望和欣赏。沿泰晤士河健行时,在伦敦塔桥东侧北岸的凯瑟琳船坞附近,我遇见了图片上的狄更斯小酒馆(The Dickens Inn),被它鲜花装饰的外表和名气所吸引,进去慢慢转了一圈,并点了尚可接受的英国“国菜”:炸鱼和薯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狄更斯时代的伦敦东(码头)区是龙蛇混杂之地,也是东印度公司等与外国船只往来货物装卸之处,各种大小酒馆遍布街头巷尾。跟狄更斯酒馆服务生聊天得知,这个酒馆依然由狄更斯的后人在经营,每天吸引不少狄更斯迷来此就餐、住宿、饮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酒馆招牌模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位于摄政街左侧、著名百货公司“莉伯缇”Liberty后边Barnaby Street的莎士比亚酒馆,则因其地理位置和莎士比亚后人经营的名气,同样永远是座无虚席。二楼上的莎翁雕像探出窗台向熙来攘往的行人点头致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森酒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伦敦租住的公寓Harlem Court街头也有一间名为“梅森”的酒馆。早春时节,酒馆所在大楼的外墙就被一盆盆的鲜花所覆盖。每到黄昏来临,成群结队的伦敦时髦男女就人手一杯酒,一簇一群地在酒吧外攀谈浅酌。从这些人的言谈举止和极其讲究的衣着看,应该不是一般pub里所见的喝酒看球之辈。估计是附近的医生、律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居多。我虽然从未踏足过这间酒馆,但从站在门口的人数多寡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当天是周几。伦敦人一般从周四的下午就开始过周末了。周六晚上人最多。周日是跟家人团聚的日子,反而不是最多。夏日天气好的傍晚,人们也会忍痛离开酒吧手提从超市买来的红酒、啤酒等到公园的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看日落。而摄政公园最北端的一个小山丘提供了看落日并俯瞰伦敦的最佳位置。这里也曾经是伦敦很多骚人墨客经常醉醺醺出现的地方。而到了冬季圣诞节前后,在彩灯装饰的伦敦街头偶遇醉意朦胧之人也就见怪不怪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日摄政公园看落日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的酒馆无处不在。白天到处是道貌岸然、婀娜多姿的绅士、淑女,而到了夜晚杯酒下肚,美女变野兽,绅士变酒徒。这情景为伦敦增加了另一种妩媚和诱惑。特别是入夜后去苏活(Soho)走一走,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时为什么落脚(租住)苏活的一处小酒馆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所配图片,为常驻伦敦期间手机所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7日于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