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馨馨老师

<p class="ql-block"> 积极教研 共同提高</p><p class="ql-block">——关于《摆脱焦虑,轻松应考》的研讨</p> <p class="ql-block">  2021.06.26晚上7:30我们初中6,7年级教学设计小组进行了一次研讨,本次研讨活动大家情绪高涨,讨论热烈,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研讨伊始,徐莹莹老师首先对其教学设计《摆脱焦虑,轻松应考》进行了介绍。</p><p class="ql-block"> 教学设计共分为五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一、头脑风暴:“我与考试”大吐槽</p><p class="ql-block">学生在考前、考中及考后的反应: </p><p class="ql-block">情绪反应:紧张、担心、烦躁、恐惧 ......</p><p class="ql-block">思维反应:大脑迟钝、记不住、想不起、算不对、思维短路、一片空白、完了,考不好了,别人都会我不会......</p><p class="ql-block">行为反应:拖延、分心、过度关注.......</p><p class="ql-block">躯体反应:失眠、心慌、手抖、腹泻、尿频......</p> <p class="ql-block">  二、小组交流:考试焦虑利弊之我见:</p><p class="ql-block">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考试焦虑对我们究竟好还是不好?</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考试中保持适度的焦虑是有助于我们认真复习,正常发挥的。但如果焦虑过高,这就将阻碍我们达到实际的应考水平。(调整孩子们对焦虑情绪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三、情景再现:考试焦虑成因大探秘</p><p class="ql-block"> 1.&nbsp;&nbsp;&nbsp;&nbsp;&nbsp; 基础知识:所学的基础知识不完整、不稳固、不清晰</p><p class="ql-block"> 2. 认知性情绪:考试结果重于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条件性情绪:一遇到考试情景就自动产生的焦虑的条件性情绪反应。</p><p class="ql-block">评价性情绪:消极情绪驱动的单向思维、消极评价。</p><p class="ql-block"> 3.性格特征:追求完美、畏难、退缩……</p> <p class="ql-block">  四、见招拆招:告别焦虑、轻松应考</p><p class="ql-block">请同学们交流如何做到轻松上阵、正常发挥呢?</p><p class="ql-block"> 1.补知识:补全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纠正对考试的错误认知。</p><p class="ql-block"> 2.调情绪:借助深呼吸、运动等降低焦虑;利用冥想暗示重建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加强自我积极评价实现考试心理的良性循环放大。</p><p class="ql-block"> 3.养个性:淡定、从容、理性、迎难而上</p> <p class="ql-block">  五、畅所欲言,分享感悟</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对徐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研讨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非常好。从创境导入,个体察觉,问题呈现,理论分析,方法指导,强化巩固,小结感悟等环环相扣,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考试焦虑现象,考试焦虑的程度对考试结果的影响,从而察觉自身的状态,并使用元认知的理论和实操,降低考试焦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晚上,大家借助徐老师的课,认真学习,积极分享,各抒己见,围绕考试焦虑问题,深入探讨,互相学习,求同存异,通过学习,分享,不仅使问题越来越明朗,而且也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梁老师搭建平台并给予我分享的机会,今晚我做了在元认知视角下《摆脱焦虑,轻松应考》的交流。虽然是周末,但老师们学习的热情极高,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悄悄划过,在对这个话题的深入研讨中,我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考试心理保健提前埋伏知识还是对于中高考学生凸显的考试焦虑问题的处理,作为一线教师和一名心理咨询师都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吃透考试和学习的根本目的,借助调情绪、补知识、和养个性等上位化的理念和具体的下位化操作掌握摆脱焦虑轻松应考的方法与策略,真正实现轻松应考、出色发挥!</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焦虑与否以及焦虑的利弊和家长在学生考试焦虑中扮演的角色和注意的问题,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精准诊断,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是独特的,外显雷同,内因千差万别,天壤之别者颇多。因此,心理诊断,要精准、整体、全面,心理干预才会有针对性,有好效果。而作为团辅课也是在把握了绝大多数辅导对象的共同心理特征做出的普适性辅导,虽然达不到私人定制式的精准但也基本能在近期或远期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这种预防式的提前埋伏知识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再次翻看群消息,我边讲梁老师边摘录关键词及时推送,感动于梁老师的热情与能量。感动于各位老师不同视角下精彩的评论与分享。我们因兴趣而选择努力,因努力而彼此结缘,大家技术不同,但本着一颗求同存异之心,好学之势,勤习之心必将助推我们更快的成长,更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环节完整,时间安排合理。引导学生认识考试焦虑现象,探秘考试焦虑成因,最后引导学生摆脱焦虑、轻松应考,让学生在这节课里得到心灵上的成长。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平时的考试是查缺补漏,要放平心态,正确面对。平时考试要注重积累和反思,缓解自己的情绪;从知识层面解决问题的话,,最好建立错题本,中考就能轻松应对。最后分享环节再次引导学生对考试要有正确的认知——真正的考试胜利者,并非是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与冠军,而是在学习与考试中成长起来的淡定、从容、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你自己!今晚听了徐老师对这节课的详细分析和各位老师的见解,我收获颇丰。这次研讨让我认识到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细致,要坚持把理论应用到工作中,从学情出发并不断地反思总结提升。大家在研讨中分享反思与收获,在研讨中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从考试焦虑的认识、探究、摆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条理清晰,方法到位。家长师生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人认为所有的考试都是查缺补漏,包括中高考。考试是我们人生过程中的一部分,真正的胜利者,是在学习与考试中成长起来的淡定、从容、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的课有理论有实操还有升华,理论丰富,个人素养很高。</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在全员重视成绩的大环境下,教师焦虑、家长焦虑、学生也焦虑,但是有的学校看不到心理课或者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使很多孩子出现焦虑时不会也不懂得求助。</p><p class="ql-block"> 如果学生出现问题时,我能像徐老师一样,能运用自己的所学让他们恢复正常的学校生活,做出好的示范,也可能会使学校和家长重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晚听了徐老师的课和各位老师的讨论,使我获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短板和提升自己理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  考试焦虑是大多数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徐老师这节课从头脑风暴“我与考试”大吐槽引导学生从情绪、思维、躯体、行为的表现四个方面认识考试焦虑的存在,将问题呈现出来;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通过图文结合直观的以选择题的形式结合理论分析考试焦虑的利与弊,使学生了解焦虑的不同程度对考试临场发挥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形成方法与消除方法,与考试焦虑和其他心理障碍相联系,使用元认知的理论和实操,精准诊断,刺激点下错误的思维和行为在训练过程中植入积极的情绪,逐渐用积极的心理现象取代消极的心理现象来降低考试焦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次研讨中我受益匪浅,学习到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我会将自己学到的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p> <p class="ql-block">  徐莹莹老师的教学设计严谨,层层推进,让孩子们在好奇中探索,在求知中解惑。从最开始对考试的紧张,迷茫,头晕,心慌……到理解“适度的焦虑反而有利于考试的发挥”。降低了孩子们的过度焦虑。第三再到对于成因的探索解密:焦虑的三个因素。接着是针对三个因素的应对策略,以达到“告别‘过度焦虑’,轻松应考”的目标。最后孩子们不仅收获了降低焦虑的元认知方法,还领悟了考试和学习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娓娓道来,慢条斯理,让我们对元认知干预考试焦虑的思路了然于胸。徐老师在教学中深入每一个细节,精准诊断,调整认知,冥想放松,针对每个刺激点进行情绪调整。徐老师的敬业和专业令我钦佩,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感受到作为徐老师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这次的研讨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分享的快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让我们坚定了走研讨之路的信心和决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