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中的女孩(评论)

蓝茜

<p class="ql-block">  《奔跑的烛光》是袁淑娟老师2021年3月发表在《艺术界儿童文艺》上的一篇儿童小说。看到题目的第一眼就引起我的好奇心,烛光怎么奔跑呢?好奇心的驱使下让我认真的读完了这篇小说。作者情感细腻,语言真挚,读来感人!</p><p class="ql-block"> 文章中8岁的女孩儿--妮妮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双腿失去知觉,坐上轮椅,而变得自闭。本该欢快奔跑的年龄却要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以一颗善感的同理心,把一个受伤的孤寂心灵真切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用与烛光对话点亮了小主人公的生活。烛光成了抚慰她心灵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作者通过发现烛光━走近烛光━感受烛光━烛光中的思考━关心烛光,温情脉脉的展示出一个自闭女孩儿走出阴影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作者通过烛光反衬出小主人公的心理。例如:"厚厚的积雪,被掏出一个碗口大的洞,拇指高的红蜡烛,站在雪洞里,像一盏玲珑的雪灯笼。""烛光闪烁着、跳跃着,像一个裹着红袍的婴儿,有点胆小又有点害羞。"碗口大的洞"相当于小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和失落。"拇指高"和"裹着红袍的婴儿"正如主人公小小的年纪。"一根伞骨被风折段,伞面向下倾斜,像一间倒塌的小房子。"妮妮为什么总爱翻看这张照片,那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个折断一根伞骨的伞,她的世界似乎坍塌。</p><p class="ql-block"> 小主人公走近烛光,烛光的点头、摇头、眨眼、左右摇摆,都是小主人公内心的感受,她通过烛光悟到了人的胆量大小不是长在腿上,而是长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烛光在玻璃瓶中,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像一粒珍珠,闪着柔和的光芒。"读到这里我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地上的烛光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吗?""烛光应该是来自天上的烛光小精灵,或者是烛光天使。""烛光啊!烛光,你没有翅膀,也能飞到天上,没有双脚,可以在地上跑吗?"烛光引起小主人公的思考。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把自然界的万物都看作有生命的物体,皆可与之对话。作者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年龄特点。不光把主人公带入了童话的世界,把读者也带入了孩子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烛光在雪灯笼里静静地站着,像一棵刚刚钻出地面的竹笋。"这是希望在破土。所以看到的一切都是美的,"栎树枝条上的小痘痘们腆着肚子,那是树叶的小房子。"多可爱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那个雨夜是小主人公情感的升华,担心烛光被雨淋,妮妮内心的焦急,作者这样写到"就算烛光可以在地上奔跑,它怎么能逃过成千上万个雨点的围攻呢?"这时小主人公已经走出自我,体现了替他人着想的品质。妈妈为烛光遮雨的举动,她看在眼里,那是因为她的心里住着爱,就像烛光一样,温暖明亮!</p><p class="ql-block"> 虽然故事的结尾我并没有看到小女孩儿从轮椅上站起来,但我为她而高兴,因为她拥有了更有价值的品质:善良、乐观、勇敢、坚强。这正是当下孩子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p><p class="ql-block">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年龄特点用细腻的笔触,善感的语言,不着痕迹的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走出逆境的可爱女孩儿形象。希望我们身边更多的孩子内心被烛光点亮,成为一束奔跑的烛光,温暖他人,照亮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