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游~湘峪古堡

陈正建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p> <p class="ql-block">  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了“氵”和“山”,是谓湘峪。</p> <p class="ql-block">  城堡外围的护城河,作为阻击外来入侵之天堑。城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入”。</p> <p class="ql-block">  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代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p> <p class="ql-block">  古城共开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存东门、南门。上桥过了护城河,便进入了南门。</p> <p class="ql-block">  古城依山而建,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主要建筑由东西向两条街和南北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筑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p> <p class="ql-block">  双插花院内院是孙立相长子孙如金居所,孙如金曾任河南仪封、沈丘知县,该院落位居城堡险要位置,因此,在院落的空间规划和建筑形式上均有防御的考虑。</p> <p class="ql-block">  赵鸿猷院与孙鲲化院左右相邻。孙鲲化与赵鸿猷在康熙三十八年同年中举,之后他们之间相互拜访,来往不断。赵鸿猷来到古城居住几日,便产生了在此久居的想法。孙鲲化便将此院赠送给了赵鸿猷。</p>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城城墙建于石壁和陡坡上,高度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p> <p class="ql-block">  古城依山而建,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主要建筑由东西向两条街和南北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p> <p class="ql-block">  固若金汤的城墙防御体系,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多保持完好。</p> <p class="ql-block">  国槐,国家保护树木一级,豆目蝶形花科,距今已有1000多年树龄。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p> <p class="ql-block">  明代石碾</p> <p class="ql-block">  “文武衡鑑”院门朝东开,上悬“文武衡鑑”匾额,时任山西巡抚李若星所赠,“衡”即“衡器”,是俗称的杠杆。“鑑”为“铜鑑”,即为镜子。“衡鑑”在古代,含义均为准绳和楷模。</p> <p class="ql-block">  “四部首司”院坐北朝南,轴线上各建筑对称布局,谨慎严整,体现了官式建筑的严肃气质。其正房为五层三开间,高达25米,雄伟壮观,保存完好,是城中现存古建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这些民居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均为砖木结构。城堡内院院相通,楼楼相连,或曲径通幽,或逶迤交错。</p> <p class="ql-block">  湘峪城内的街巷为“五纵三横”的棋盘式格局,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伸、相互垂直,而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或是有意弯曲成一定的弧度,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出现两个九十度的拐弯,其军事防御目的非常明显。</p> <p class="ql-block">  古城楼院层叠,古迹斑斑,万历皇帝御赐的功德双面石坊“三代少宰”、“两世清乡”高大雄伟,碑楼下石狮仰视,甚是威严。</p> <p class="ql-block">  东部城墙和城楼(城墙正在修缮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用来防御的藏兵洞位于南城墙墙体内,洞体宽大,洞洞相连,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洞体坚固,每座藏兵洞设拱形窗孔一个,在墙外一字排开,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瞭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可谓“兵洞连城”。</p> <p class="ql-block">  东门</p> <p class="ql-block">  这座已有400多年神秘的古堡,历经风雨沧桑,仍然较为完整的屹立在晋城的黄土地上,应该说是一个奇迹,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