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守备三师副师长李守发同志的光辉人生

征程

<p class="ql-block">  我是1985年至1986年在沈阳军区守备三师通信营工作,我在守备三师工作期间,时任师长刘怀英、政委于锡九、副师长李守发、主任李本富、参谋长刘玉玺、作训副科长于福、通信科长张晓波、通信营副营长满都拉、修理所长石维克。师部驻地是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81628部队)。我于1986年9月调入南京军区工作,先后任职团政委、旅政委、台州军分区政委、舟山警备区政委。</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2003年我看到央视媒体持续宣传老首长李守发的事迹,让我回忆起在师里工作时的情景。当时我在师通信营修理所任助理工程师,跟我编在一个组的战士曾当过首长的警卫员,因为这个缘故,经常我们俩晚饭后散步到首长家去做客,当时首长42岁,身材高大,非常的帅气,他有两个女儿,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赤峰守备区部队整编,首长去了长春军分区任副司令员,1998年退休回老家艰苦创业,带着村民致富,受到了各级表彰,在人民大会堂专门做了报告。2016年我在国防大学学习,在北京遇到原守备三师政委符挺贵(上将、原北京军区政委),在一起聊起守备三师的一些老熟人和兴安盟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他对李守发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天在美篇中看到了邸守林的纪念文章,有温度有感情,更是有一种精神在激励我们。李守发长期在守备三师工作,由战士成长为我军高级干部,是守备三师官兵的典型代表,也代表了守备三师由辽东半岛和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奋战30多年风雪无阻征战海边防的风采,代表了10万官兵艰苦奋斗革命精神,让我们共同纪念李守发同志,让守备三师精神永远光辉灿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杏花村里酒飘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文 | 邸守林</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14日上午,原沈阳军区司令部编研部副部长隗铁军给我发来《杏花村里酒飘香》的微信。一看杏花村这三个字,我立刻联想到了李守发这个名字。果然,隗部长开宗名义,写的是去年深秋时节和战友去看望老首长的一篇散记。杏花村的地理是熟悉的,李守发这个人物是熟知的,隗部长的文字是带温度和感情的,我带着愉悦的心情往下读,“如今,老首长已经离我们而去”,文字另起一行,我奔涌的思绪仿佛被一把快刀斩断。老首长去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当即和隗部长通话,得知李守发因患肠癌,已于2018年5月2日在沈阳病逝。算一算,李守发离世应该是75岁,不算老,他还有那么多未竞的事业没有完成。默默放下手机,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p><p class="ql-block">李守发,原赤峰守备区守备三师副师长、长春警备区副司令员。1998年9月,有着36年军龄的李守发退休后不甘享受安逸,回到故乡辽宁省开原市马家寨乡杏花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硕果累累,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相识于2003年的春季,当时我是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部老干部处的一名副营职干事。因为筹备军区老干部工作“三先”表彰会议,先期收集整理典型素材,从吉林省军区机关上报的材料中发现了他的典型线索。沈阳军区素有宣传重大典型的传统,政治机关一茬茬人也把用典型推动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优势。干部部领导独具慧眼,经研究并报政治部首长批准,确定把李守发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重大典型进行总结宣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有缘和李守发相识。初始调查采访阶段,因为有省军区机关的同志同行,我在大军区机关工作,个子又高点,时间长了,感情熟络了,他给我起了个绰号“邸大区”。</p><p class="ql-block">后来,我深层次地走进了李守发。刚开始组建的一个宣传队伍住在开原市的一家宾馆,十几个人,七八支笔,三五台“大炮”(相机),轮番轰炸,彻夜不息,年近60的李守发懵了,效果不够理想。经宣传统筹,时任《前进报》社副社长杜树人亲自出马,“小邸,咱俩去李司令家住。”在山坳中挺起的四间红砖房里,杜社长和我一住就是近20天。白天,我们拄着木棍跟随李守发在栽满白毛杨和各种果树的山间穿行,听他和这些静立的“士兵”对话;走街串户,看他和村民们亲切地聊着家常,交流传授种树、扣大棚的经验;感受他和乡亲们亲密的乡情、亲情和友情。晚上,我们同住一座房。屋外,我们搬几个马扎凳,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听青蛙叫声和林海涛声,聊着军旅生活的共同话题。屋内,我们看着李守发的洗脚水变成了泥汤子,洗着迷彩服上一片一片的汗渍,品着他亲手种下的烀苞米、炖土豆茄子,听着他因身体疲乏而不时传出的呼噜声……。感觉一点点找到,故事一个个丰满,文字一篇篇成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9月12日,《前进报》头版头条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践行“三个代表”的生动体现》,刊发消息《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李守发退休后返乡带领群众奔小康》,肩题是“在永不退休的岗位上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月22日、26日,《前进报》以“杏花村的笑声”为题,分上、下两篇刊发长篇通讯“退休干部李守发帮助乡亲致富奔小康的事迹”。“村民的脸上写着微笑”、“村民行列里多了个老兵”、“乡亲们眼红了眼亮了”、“既然能飞,就要往高飞”、“这小雨,是刷刷地下呀”和“告别了,打着补丁的日子”等6个篇章,把李守发的事迹和形象立体而鲜活地呈现在官兵面前。事迹感人,好评如潮。10月22日,《前进报》加编者按刊发《李守发事迹在领导干部中反响热烈》的综合消息;27日,加编者按刊发《军区广大离退休干部赞扬李守发》的综合消息,董存瑞的战友、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全国战斗英雄冷长春,老红军余新元等老干部纷纷来信表示,要自尊自爱、保持晚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守发的先进事迹得到高层和首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同年10月17日,中宣部新闻局、宣传教育局联合给首都新闻媒体下发通知,将李守发确定为全国六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典型之一。24日下午,原总政宣传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和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在京邀请首都13家新闻媒体,召开了李守发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协调会。27日开始,首都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刊播其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28日,沈阳军区党委作出《广泛开展向李守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区部队广大党员都要以李守发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11月5日,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李守发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军区司令员、政委出席会议并讲话,《前进报》刊发消息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终生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11日,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会,李守发作了《终身为人民服务》的报告。“群众心里有杆秤,谁把心交给了人民,人民群众就会把他放在心头;谁把人民捧在手上,人民群众就会把他举过头。”至此,李守发的政治荣誉走上顶峰,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敬重。</p><p class="ql-block">2003年下半年宣传李守发之后,我曾于2007年夏季利用休假时间去看望他一次。杏花村里,依旧回荡着他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他领着我看“司令沟”,蓬着紫花的丁香,挂着红果的桃树,随风摇曳的柳枝,铁臂伸向蓝天的松干,层层叠叠,让人流连。我送给他两瓶茅台酒,他送我一筐从山上果树采摘下来的李子、杏和海棠果。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的采访中,李守发曾告诉我,1996年某一级别的干部集训,普查身体时,被查出了肝癌,据说生命仅剩100天。最终确诊,不是癌。老天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生命的晚年,李守发没想到查出了肠癌。这一次,是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花村,一个地理坐标,绿水青山,天地亘古不移。杏花村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个从这个村子里生,7岁爹去世,10岁娘改嫁,领着8岁的妹妹、7岁的弟弟,80多岁祖父过日子,东家一碗苞米饭、西家一件布衣裳拉扯他长大,每月9元的一等助学金抚他读完初中的“小李发子”。杏花村人世世代代都将记住,这个村子里有一名老军人,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一个农民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李守发</p> <p class="ql-block">李守发在杏花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