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北馆陶(二)

不老松

<p class="ql-block">聊城的沦陷范筑先殉国,对鲁西北抗日斗争造成极大的损失。1938年12月,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组织了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的指挥机关,然后开赴馆陶、冠县、朝城北王奉一带,,先遣纵队司令员李聚奎,政委肖永智,政治主任王幼平,参谋长王波。</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在馆陶县一区万山召开军事会议,张霖之、张维汉、王幼平、李聚奎参加会议。会议商讨建立“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问题。为了充实“先遣纵队”的战斗力,鲁西区党委从十支队和地方抽调了一批干部,担任政治部的科股长。八路军总部从冀南军区拨东进纵队第三团,津浦支队和骑兵团归先纵指挥,把卫河支队编为第一团,第五支队编为第二团,博平、茌平一带的八路军五大队编为第三团。完成了对先遣纵队的组建。</p><p class="ql-block">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1月14日在北馆陶县城宣布将十支队改为“筑先纵队”。司令员张维汉,参谋长胡超伦,政治部主任袁仲贤,副主任巩固,下瞎六个团,約7000余人。筑先纵队名誉上未公开打出八路军旗号。7月6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筑先纵队正式明确由129师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聊城失守后的第七支队(吴作修)开始考虑自已的出路,吴作修开始与王来贤相勾结,双方签订互不侵犯,军事上双方密切配和,他们的合作对十支队造成极大的威胁。</p><p class="ql-block">为了争取吴作修消灭王来贤,特委军事部长王幼平,派鲁西良(又名张道赢馆陶县西马兰人)去七支队作吴作修工作,吴作修与鲁西良原有旧交,对吴的心理想法比较了解,。他对吴作修分析了鲁西北的形势,和利害关系。指出唯一可靠的出路是接受八路军十支队的改编。吴作修权衡利弊最终同意改编。</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20日七支队驱除了国民党员袁斌周,接受了十支队派去的几十名政工干部,将1500人队伍调到北馆陶南关进行了改编。吴作修害怕整编时被扣押,不敢前去,借口母亲有病,将部队委托给鲁西良,和一团长傅好仲。</p><p class="ql-block">第七支队被改编为筑先纵队第一团,团长吴作修,参谋长鲁西良,政治部主任于笑虹,副主任吴洪斌。</p> <p class="ql-block">郝国藩的四大队虽名誉为抗日自卫团,但没有抗日的任何行动,始终驻扎在河西西河寨八区一带。聊城失守后馆陶形势紧张,这时国民党四区专员袁聘之,曾派人争取改编他们。日伪军也写信拉拢他们。共产党政工干部竭力引导他们到八路军一方,内部斗争很激烈。以李尚达为首的地主阶级的投降派想投靠日军:以郝国藩为首的少数人,同意接受八路军改编, 大多数地主士珅哦,既不愿意投靠日军,也不愿意投靠八路军。1939年1月八路军先遣纵队工作团来到常儿寨。八区有影响的人物,地主,士绅连续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最后决定投靠筑先纵队接受改编。</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四大队改编为筑先纵队独立团,团长郝国藩,副团长李尚达、张文正,政治部主任孙建功。副主任闫兆亨,参谋长罗林。下属两个营,六个连。同时团还有两个直属手枪连。筑先纵队政治部派政工干部来到独立团加强部队的思想工作和加强党的领导。</p> <p class="ql-block">一路军(王来贤)被消灭后剩余的残部,经政治部主任沈兰斋和李延令等同志收容,大约有400多人。把这些人带到北馆陶,筑先纵队司令部,把他们改编为第四团。团&nbsp;&nbsp;&nbsp; 长:沈兰斋,副 团 长:辛万(牧),参 谋 长:刘海萍。</p><p class="ql-block">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的成立,加强了鲁西北的武装力量,使鲁西北武装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标志着共产党八路军在鲁西北公开抗战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武汉失守后,日军会师华北,对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扫荡。自1938年10月至1939年2月,日伪军出动三万多兵力对冀南地区进行围攻,大部分县城又一次被日军占领。,抗日根据地被分割,逐渐减小。</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日军3万多人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企图由平汉、津浦两线压缩八路军于冀县、南宫、威县地带。2月10日日军第十师团,第四十联队,约千余人,向威县扫荡。386旅在陈赓指挥下,设伏于香城固,以突然火力消灭日伪军大队长以下200余人 焚毁汽车八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p><p class="ql-block">香城固战斗是平原作战的一次光辉战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寇受到打沉重击后,为了进行报复,调集了七十辆汽车,满载2000日伪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对威县、临清、邱县、馆陶、冠县等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386旅避开强敌,从尖冢渡过卫到馆陶潘庄、枣科二、三区一带少事休整,以待新的战机。</p><p class="ql-block">刘伯承、徐向前、李达率129师主力到馆陶西河寨八区一带,将200名伤员交县妥善安置,然后从南馆陶、秤钩湾渡河南下,与日寇进行周旋。</p><p class="ql-block">二月十二日日寇占领邱县,继续向东进犯,逼近北馆陶县城,15日在馆陶卫河西岸,日寇集中轰炸机三架,汽车47辆装甲车四辆,企图强度卫河。住在馆陶的筑先纵队成紊乱状态,河防守兵开始部分溃退。陈赓严命”筑先纵队”不准放弃河防,坚持阻击敌寇待129军刘伯承、徐向前主力机关渡过卫河后,方可撤离。</p><p class="ql-block">为避免大的伤亡,筑先纵队司令部先行撤退到七区北田平,后田庄一带,馆陶县党政机关各抗日团体,也撤出馆陶县城,到六八区一带活动。留陈忠民营在河防阻击敌人。在陈忠民的带领下,河防守兵英勇奋战,四挺机枪不停的向对面扫射,打的敌人不能抬头。一时紊乱的馆陶县城又恢复安定。陈忠民营在北馆陶坚守两日,到十六日下午四时陈忠民带领二营撤离河防工事,,追赶筑先纵队大部队。在馆陶县城东南萧城一带留下三个班,不断放几枪,以此迷惑敌人。日寇不明虚实,没敢贸然追击。2月17日馆陶县城再次陷落被日冦占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寇占领了馆陶县城后,即向冠县方向追击陈赓部队,搜寻袭击撤退到大名、莘县、冠县交界处的129师师部,及筑先纵队司令部所属武装。此刻筑先纵队三团正在冠县城南一带待命。日寇四十辆汽车坦克七辆,从三团驻地通过,。为了掩护刘、邓、徐等军政机关人员转移,迟滞敌人进攻,三团与敌人交火,此时三团没有和坦克作战经验,没有形成阻击阵容,被敌人冲散 ,有的连队脱离村寨仓惶而走,遭到坦克追击,蒙受了极大损失。</p><p class="ql-block">此刻陈赓许世友的部队已经到达冠县东南部的胡潭村,尤能听到冠县城南的枪炮声。</p><p class="ql-block">三团经此严重打击之后,已经支离破碎,司令部派赵健民进行整编,1939年4月筑先纵队第二次整编,将第三团收容起,一二三营,缩编为150人三个连,。一连长蔚广生,二连长杜克印,三连长刘勇山。赵健民任营长,张文姬任教导员。经此整编之后三营在赵健民的领导下,打了许多大胜仗,越战越强,所向披靡,因此受到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群众把这支队伍称为“赵三营”。群众称赵为赵子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筑先纵队一团奉命在南馆陶渡口保护邓小平徐向前师直机关、冀南、鲁西军政后勤人员。在南馆陶卫河渡口搭建浮桥抢渡卫河。在此坚守三昼夜,使129军部、冀南,鲁西地委军政后勤三万余人顺利渡过卫河,成功脱险。为了奖励、慰劳搭桥、保护领导机关过河的筑先纵队一团,筑先纵队派马骏、李黎率领纵队文工团到车谭进行慰问演出,庆贺新春。(时值春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三时,突然出现三架敌机,来到驻地上空空袭扫射、轰炸,紧接着25辆汽车、装甲车从村北袭来,1500余名日伪军从三面包围而来,由于正赶上春节(大年初一),思想麻痹未做好战斗准备在日寇的偷袭下溃不成军,二营被冲散。团直和三营仓惶过河,马骏和八名文工团战士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此次大扫荡之后,吴作修带领100余人投降日寇。王来贤从东目寨逃窜后,开始投到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手下,而后又跑到临清和他驻守临清的等人马相会合,最终也投降日本成为死心塌地的汉奸走狗。</p><p class="ql-block">北馆陶县城二次沦陷后,日寇占据六年零五个月直至1945年7.月28日才彻底解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