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云当空舞》建党百年华诞(二十)

张卫杰

<p class="ql-block"> 戈壁滩上的“雪莲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西域大漠罗布泊的深处,有一个地方,她的名字叫马兰,五十多年前,那里曾让多少人汗洒边垂,激荡云间,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偶然间从父亲那发黄的影集里发现了几张老照片,看到这几张“春雷文工团”战地演出的老照片,曾问几何?许多老人就会浮现起那戈壁滩上的“雪莲花”——春雷文工团。</p><p class="ql-block"> 春雷文工团在罗布泊核试验场上奏响过嘹亮的歌声,舒展过优美的舞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是一道划过的绚丽彩虹。</p> <p class="ql-block">  当年欢歌雀舞伴着雪莲花,军歌猎猎鼓舞着鏖战的勇士。随着蘑菇云的升起,奏响了民族脊梁的赞歌,激荡起大漠的春雷。</p><p class="ql-block"> 那时从四面八方汇聚的妙龄芳华,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戈壁沙场。</p><p class="ql-block">我同学朗艳梅的父亲朗福林是文工团的副政委,母亲羌蓓是团里文艺骨干,同学肖玲的父亲肖文仁是文工团的政委。她们回忆起自己的老人,至今思念悠长。</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团长郝昨非,来自总政歌剧团, 副团长石茵,来自于总政话剧团。政委 肖文仁,基地政治部调入,副政委郎福林来自总政歌舞团。</p><p class="ql-block">  郝昨非抗战时期参加革命,一直在文艺战线上工作,先后参加组建多个军队文艺单位。这次受命组建基地文工团的工作,落在了郝昨非、郎福林和石茵三人身上。张爱萍副总长对基地文工团的建设极为重视,许多事都是他亲自协调,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伟表示,全力支持基地文工团的组建。人员先从总政直属单位抽调,八个月内组建一个文工团,他们开始招兵买马,他们跑遍了总政所有直属文艺团队,直到总部首长下了指示,各单位才给了十七名业务骨干。</p><p class="ql-block"> 郎福林是团副政委, 两次被选入德国专家班(北音院、上音院)学习,结识了全国各大军区文工团选送的小号手,人脉较广,人家也很帮忙,所以“挖人”更有便利条件,他平易近人,性格开朗,很爱说笑话。 他和李伟夫人郑建新从小参军就在一起,曾经扮演过母子,结下了深厚的战斗之缘。</p><p class="ql-block"> 石茵是团里的副团长,1968年在基地回北京的专列上,我同石茵阿姨坐在了一起,俊秀的脸庞,洪亮的话音,显得十分干练,她与在坐的人们说起一个鲜为人知的经历,我国第三代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崔嵬,曾在中南文工团任领导,著名电影《红旗谱》中扮演朱老忠,导演过很多早期很有名的电影,战争年代石茵和他曾经有过不是父女胜似父女之情的经历,早年在剧社生活艰苦,他们相依为命,情同父女,战火的风烟,使他们经常随部队转移,那时石茵很小,转移中常背着她转战南北,残酷战争的熏陶,艺术圈内的功底,石茵很早就是总政话剧团优秀演员,石茵的爱人唐德明曾参加过兰马主演的《万水千山》的剧组演出,还参与了大量的影视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艺兵,是舞剧〈三千里江山〉和〈孔雀舞〉的领舞,十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 ,朝鲜舞蹈非常棒,是央视主持人(现在凤凰卫视)许戈辉的妈妈 ,爸爸许福印,是春雷”话剧队演员。</p><p class="ql-block"> 陈雪帆,浙江奉化人,1979年创作了“美丽的心灵”,反映清洁工人的时代歌曲,80年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他从二十基地“东风文工团”调入核基地,在春蕾文工团中参与了大量的创作工作。</p><p class="ql-block"> 金东官,朝鲜族,最早拉小提琴,后来是文工团的乐队成员并担任过指挥,同时创作了不少的优秀节目。他们还带去了《夺印》《年青一代》《南方来信》等节目。</p><p class="ql-block"> 丁广泉从北京招进是经郝作飞通过全國著名山东快书鼻祖高元钧推荐成为著名相声界大师侯宝林为关门弟子。因此在相声界輩份很高,和馬季是师兄弟。后來丁广泉推的《外國人说相声》剧目在中央台播出后,丁广泉真是名人。反响很大。是基地文工团的贡献。说起丁广泉馬兰老一代人都会有印象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  文工团还创造了很多很好的小节目,有快板书《刘宝才爬塔》,反映第一次核试验前阳平里气象站的战士刘宝才,冒着大风爬上原子弹铁塔,取下急需的气象数据的事迹。《三个西瓜》反映了阳平里气象站断水,官兵们把仅有的水,留下给制氧气的同志,自己忍受干渴的艰熬,就在这时张爱萍副总长派人送过来三个西瓜,雪中送炭,十分感人,歌颂了基地气象官兵的友情奉献和总部首长爱兵如子高尚情操。《水》反应了“八千里巡逻小分”的光荣事迹。陈志亚是个黑马似的人物,陕西人,从基地宣传队调入, 是基地司令员张蕴钰亲自推荐到团里的唯一人才, 他的演技超群 ,在基地深受广大基层官兵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演出了很有影响的快板书有《一分钱一两米》。文工团还学习了全军文艺汇演的许多优秀节目,并在基地演出,当时有舞蹈《三千里江山》,是艺兵领舞,反映了朝鲜妇女冒着炮火,不怕牺牲给志愿军送弹药的故事。《洗衣歌》反映了驻藏部队军民鱼水情,杨大坤演解放军炊事班长,金木声演藏族小姑娘。《海岛女民兵》的剧照,就是第一次核试验纪录片中的那个镜头,核基地展览馆中展出的这张照片,最前面的那一位是团员胡永瑶。后来文工团还创造了,以三部21所科技人员为主题的话剧《呼云唤雷的人》,最后,张爱萍副总长定名为《走自己的路》可惜没正式演出就“文革”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文工团下场区,不论三九寒冬,还是炎阳戈壁冒烟,从不讲条件。演出队伍,能合能分,套用今天的语言,“一个都不能少”。几人小分队,慰问边远三人边防点,面对面表演,洗衣缝衣,心贴心,感动人心,人人都落泪。深刻记忆:第一颗核试成功后,地下核试正紧张施工。正值零下十几度的寒冬,张昌田一行十几人的小分队,来到山脚“地下核试洞口”现场演出,张昌田和张桂艳跳“新疆亚克西”午蹈,冻得他俩唱不准音调,假胡子顺着鼻涕掉落到地成冰冻,和战士们比,没有感到艰苦。</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核试成功后,他们又多次组织小分队进入场区,人们都知道,场区里很多的作业区是有污染的,他们不是防化连,他们没有防化服,英雄不怕死战斗在场区,哪里有部队英勇战士,那里就是演出的舞台,这就是当时的春雷文工团。</p> <p class="ql-block"> 每次进场文工团不但为试验部队基层官兵集中演出,还组织若干小分队,去试验场周边的哨所和分散执勤点慰问,那些执勤点,长年累月不见人,枯燥乏味,一见有人来,特别是女同志,心情非常激动,文工团员面对面的给他们唱歌跳舞、说快板、乐器独奏,代表总部和基地首长去慰问他们,激动的官兵时常掉下眼泪。年轻的文工团员多数来自城市,刚出了家门就进校门,没见过这么荒凉寂寞的艰苦环境,没见过这么忠诚单纯可爱的战士,她们不只是唱支歌跳个舞,还帮战士缝补衣裳,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迸发着她们的激情和灵感,变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素材,同时是心灵的洗涤,情操的陶冶,信念的铸造,情感的升华,告别时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几个团员回到马兰后还申请买几套修鞋工具,准备再进场时为战士们修补大头鞋用。</p><p class="ql-block"> 正当文工团如火如荼的为基地广大官兵服务时,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的风潮迅速地刮遍全国,也刮进了大漠深处的马兰。“春雷文工团”许多人也深陷其中。</p><p class="ql-block"> 基地的事态越来越越严重,为了稳定部队不干扰国家核试验任务,1968年国防科委决定:把“春雷文工团”从马兰调回北京在通县研究所留守处休整。</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全军开展了军队整顿运动。运动结束后,“春雷文工团”解散。这支年轻的队伍虽然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春雷文工团”真好比是昙花一现,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高水平的演技,永远封存在大漠的深处,留在了广大的基地官兵心中……</p> <p class="ql-block">感谢老前辈和同学们提供文编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