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扎根山区的那份情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优秀共产党员王兰娣的教育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每踏上故乡的沃土,总有一些人和事在心头涌触,但最让我心灵触动的是古稀之年的王兰娣老师。她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今的她虽已没有往日的青春与活力,但依旧精神矍铄。不停抖动的双手让你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的省、地、县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业务状元、女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的故事,写在自己的青葱岁月里,留在别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对于灵石中学初二(45)班这一群懵懂的少年来说,是不平凡的。在那年,他们挤着火车,拥向天安门广场,高呼“毛主席万岁”。但那份激动与狂热过去,让他们再也没有上学的机会。每个人都在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王兰娣回到家乡后,便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从此,她与大山接下不解的情缘。从此,她用一生书写“忠诚与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入教坛,她在红窊小学当任1—5年级老师(当时农村都是复试教学,一村一教师)。在还需要父母宠爱的年龄,自己成了“孩子王”,这一干就是十载。每天除给孩子们知识外,还要充当厨娘,还要赢得村委的配合,家长的配合。那时的学校生活,更多的是参加生产劳动,挑水、担糞、种田样样都得干。王兰娣老师在家中可以说是独生女(父母只生她一个,有一个姐姐是领养的,很小就出嫁了)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但她没有娇气,没有怯懦,有的是一股不服输的坚毅,一心为人的“傻劲”。10年间,落后村庄的孩子们跨出村门走向乡镇中学,有的甚至跨入大学门槛;10年间,村里那家有什么困难她都知道,她都帮忙;但唯一叫人遗憾的是婚后由于过度劳累,将自己第一个爱的结晶小产了。而且烙下了难孕的病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多少10年,然而王兰娣却把最美的青春撒播在荒芜的小山村,她的佳话也成了乡亲们永远唠不完的话题。也就是在那时,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用专注与汗水成长专业,她用爱与坚守铸造师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梁家焉西崖底中学成立不久,大量短缺教师,小有名气的她被选入初中当任数学老师。作为一名初二都未毕业的老师,怎么可以胜任初中数学教师呢?上岗第一天起,她就有两个名字:“学生王兰娣”“王兰娣老师”,每上一节课前,先自己备课,然后去听老教师的课后再调整备课,随后才登台讲课。这样一节课要准备4小时。除此之外,作业全批全改,有时甚至是面批。就这样周而复始,自己一点点成长,学生一点点进步。慢慢啃完一轮初中数学教材。1987年,她第一次带毕业班,所带班级数学成绩及格率百分之百,均分81.1,高出县水平9.8分。1988年,她又接上全校数学成绩最差的班级,经过一年努力,升学时班均分高出同年级其他班18分,获县单科排名第二名。成绩优异的她面对校领导,乡领导和局领导的表扬,她只羞涩的说:“我现在只是一个学生,我会慢慢长成老师”。正是自己的执着与专注,她逐渐成长为小有名气的优秀数学老师。不论带什么班,孩子们成绩整体优秀。部分特优生每年参加全国数学竞赛,为学校赢得“全国数学竞赛优秀奖”、“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祖冲之奖”等多项集体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王兰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兰娣是好数学老师,当年在灵石教育界小有名气,但我更敬重她高尚的人格。作为教师,专业优秀理所应当。因为那是你的职业。人格的高尚才更让人崇敬。在西崖底中学任教期间,王兰娣曾多年兼任班主任。说起我的母校西崖底,是一所依山势而建的五层阶梯式排房,生活条件艰苦。学生吃的是窝窝头就老咸菜,喝的清米汤,住的通铺,生的煤火,由于缺水,在校半个月,不要说洗衣服,有一盆洗脸水都是奢侈品。不管男生女生一星期后都是“花狸猫”。春夏秋还好,一到冬天能冻死人。为了让孩子们到校有暖和的宿舍住,王兰娣简直就是学校的“火夫”,周日上午就到校,把所带班级学生宿舍的火生上。有时天气不好,煤烟不走烟囱,只往宿舍冒,她就用竹篾使劲煽。孩子们来了,宿舍暖和了,她确成了“煤黑子”。等回到自己办公室,还是冷冰冰。有时忍着严寒盖着两层被子将就一夜。整个冬天,她都如此,每天晚上学生睡觉前,都要看碳火焖好没有。深怕煤烟中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了王兰娣老师的学生就是幸福的孩子。衣服破了她给补,文具没有了她给买,甚至有一些贫困的学生每月3块5块生活费她都会接济。在她的生命里没有贫富贵贱。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由于她的名气,当时灵石县各地有身份门面的父母把孩子们送给她,她没有因为县城学生家长条件好而偏爱他们。也没有因为乡村孩子贫困而轻看他们。甚至更爱山里孩子,她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记得一位张同学(当时不在她班)有尿炕的毛病,每天褥子湿淋淋,全宿舍同学都讨厌他,甚至恶语攻击,导致同学自卑要辍学。王兰娣老师知道后,天天给晒被子褥子,并与宿舍孩子沟通交流,用母爱般的教育感化孩子们。最后该男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迈入中专大门。在一次回乡偶遇张同学,说起小时候的事,他动情的说,不是王老师,就没有他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幸福最骄傲的事就是过生日时吃王兰娣老师亲手做的“荷包蛋拉面”一碗。那一碗散发着蛋香、麦香甚至是“妈妈味道”的生日礼物。是日后孩子们聚会时最香的话题。很有幸,我初二那年遇上她,也曾吃过那一碗香不可遏的面。还记得她这样说:“你爸小我一岁,看你比娟(她女儿,与我同日生)整整大十岁。”说着眼里噙满泪水。当时年幼并无多想,如今想来,这就是她为师的不幸,她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们,全部的心倾给自己喜欢的事业,而自己却失去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用忠诚践行了普通老师的职责,也换来了一个“傻”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王兰娣老师来,好多人都会这样说真是个“傻子”,一辈子就知道教书。父母没有享过她一天清福;儿女是给爹妈生的;丈夫一年四季出车,风里雨里也吃不上她一顿热乎饭……是,家庭里的王兰娣是有些“傻”。没有尽到女儿的孝,记得父亲咽气之时,她还奔波在工作岗位。没有给儿女母亲的温暖;没有给丈夫妻子的柔情。从教将近40年,心里装着学生,装着教育事业。积劳成疾,身体素质下降,曾多次晕倒在讲台,曾多次住院治疗。但身体一好转,就站在三尺讲台上激情飞扬。她教过的学生不少在政府部门重要岗位工作,多次劝说,离开乡村,去县城工作。她却始终坚持留在家乡这片热土。用她的话说,自己就是山里人,自己不奉献,谁奉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王兰娣老师,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优秀的共产党员,她用一生守望家乡的教育事业,用一个“傻”与大山结下不解的情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5年留影于南泊小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