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统一思想,团结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6月27日上午,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在琼山区图书馆三楼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琼台》工作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海口市琼山区旅游文化体育局王武局长、吴建芳主任,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王义和会长,《琼台》全体编辑部人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专家、学者、教授和部分读者代表共50多人参加这次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义和主持召开了这次座谈会。他代表研究会对与会人员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4年来琼山旅文局对研究会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4来年诸位作者付出了艰辛劳动,他们研究的成果已体现在10期的《琼台》会刊中,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们将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把研究会工作越做越好。</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主持人由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琼台》副主编冯所海主持。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琼台》主编梁统兴做4年来编辑工作报告。并为4年来一直关心和呵护《琼台》成长的优秀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在座谈会上大家发言热烈,高度赞扬了《琼台》编辑人员所付出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创刊4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发挥其窗口的作用。让广大市民了解琼山,读懂琼山,讲好琼山故事。大家围绕着如何办好《琼台》会刊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p> <p class="ql-block"> 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也是《琼台》会刊最优秀的作者之一,原琼山市副市长郭仁忠就如何办好《琼台》会刊详细地谈了作者、编者、读者的联系。他从作者的责任,编者的担当,读者作用三个方面展开来讲了三者中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作者队伍的建设。他说现在搞历史文化研究的人为数不多,而且大多都是退休的老人。琼山的写作队伍青黄不接,建议宣传文化部门一年举办两次培训班,对青年作者进行写作培训;二是,要用宽松的政策扶持编者工作;三是要重视读者的培养,有关部门每年要向读者推荐好书(包括必读书)。这是作为一个老领导独有的睿智,他站在高度审视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琼台》会刊,为今后研究会和巜琼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一等奖获得者,80多岁的老先生王衍鏊,4年来,每一期都为《琼台》投稿,既是《琼台》的作者,又是《琼台》读者。他高度评价了《琼台》会刊。他说《琼台》是一份深受读者喜爱的精神食粮,达到了主编在创刊号上提出的“承流宣化、启迪和教育”后人的办刊目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它不仅体现在内容丰富多彩上,更主要的是彰显了自身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琼台》承文脉,接地气;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不少文章还有明显的学术性;既可做文学欣赏,知识博览,又可做资料收藏。它实实在在的对得起《琼台》二字,也实实在在对得起“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研究”二字。这是十分可贵和难得的,也是某些期刊难以与之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 “《琼台》这一平台,吸引有志于此的一大批文化人,将琼山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海南各县市作出了榜样,可喜可贺。”这是琼海嘉积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黄欣老师对《琼台》的评价。并就有关琼山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把《琼台》办得更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一、把从唐琼山县设置之初的的唐贞观元年(627年)至县治迁于府城的宋熙宁四年(1071)这段四百多年历史的研究范畴扩大到琼海,也就是说把这段时间琼海的历史纳入琼山的历史文化研究之中,并集中一定精力彻底弄清唐琼山县治设置的具体位置,尽量找到唐琼山县治的遗迹,彻底解决这一研究课题。这对准确还原琼山县历史原貌和今后琼山历史文化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二、针对目前全省各市县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琼台》开辟一个栏目,刊登各市县作者撰写的当地历史文化研究文稿,给各地同行提供一个展示自已研究成果的平台。这样做,不仅能对全省各地研究历史文化的工作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也能扩大和提升《琼台》在全省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翻阅《琼台》,我有强烈的亲切感。”这是一位读者的心声。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都会有同样感想。《琼台》一问世,何明志先生就爱不释手,好好收藏,成为了他的枕边书。他随身带着,推荐给朋友传阅、分享。和长者一起,《琼台》是他们的交流工具,他说看着长者带着老花镜眯着眼慢慢地认真阅读,时而停下点评,很是欣慰。他还带着它去到老爸茶楼,让书中的“风情习俗”“传说故事”“科场轶事”所提到的故事成为茶桌上的话聊。</p><p class="ql-block"> 他说《琼台》让我们有着沉甸感。作为读者我们深有感触,感叹于海南过往的成就和期望。它,回应了海南是不是“文化沙漠”。</p><p class="ql-block"> 《琼台》让我们有着骄傲感。杂志的封面人物,既是海南历史名人,也是各姓氏、家族的骄傲,引以为荣,杂志一经出版,竞相传阅。</p><p class="ql-block"> 《琼台》让我们有着使命感。首先佩服于各位作者的艰辛和治学精神,不遗余力地走出去实地考察。每当他们看到诸多历史文物受到遗弃甚至破坏,我们作为读者也有着一样的惋惜心情,想方设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美丽新海南,让文化琼山大放光彩。作为读者,我们也会相应留意、挖掘身边涉及主题的事、物,甚至邀请采编、研究,增强了编读之间的互动。</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何明志先生的肺腑之言,也许是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琼山历来都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琼山历史文化厚重。我们要深入挖掘琼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琼台》刊物这扇窗口的作用,大力宣传琼山,讲好琼山故事,打出琼山的文化品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 海口市琼山区旅游文化体育局主要领导人王武局长亲临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他对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4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研究会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并表态将继续对研究会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等奖: 郭仁忠 黄培平</p> <p class="ql-block">一等奖: 王衍鏊</p> <p class="ql-block">二等奖:李养国、蓝田玉、林冠群、周济夫。</p> <p class="ql-block"> 三等奖:王育龙、李木兰、李运全、梁琼勇、黄欣、杨善深。</p> <p class="ql-block">优秀奖:李列山、蔡汝葆、王国雄、林鸿民、黄欣</p> <p class="ql-block"> 优秀奖: 何国俊、张运美、冯立葵、陈承萱、林杨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