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

🍀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确定,应该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上感应篇》之后。</span>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骘文》有宋郊(人名)之事,当作于宋代。</p><p class="ql-block">“阴骘”原指“阴德”。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是读书人的偶像,一般认为有才华的人如李白、苏轼等都是文曲星下凡。</p><p class="ql-block">《阴骘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种,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阴骘”一词,源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p><p class="ql-block">在《阴骘文》中,“阴骘”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求人们多积阴德阴功,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悄悄去做。即使个人独处而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以此为条件,洞察一切的文昌帝君就会暗暗保佑你,赐给你福禄寿。</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虽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统里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并不是传播道术的,他主要就是劝导世间人广行阴骘,多做善事。《阴骘文》通篇都是教我们止恶修善,不仅是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我们心地上,在暗室屋漏当中要懂得规范自己,不可以产生恶的念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昌神是中国民间星辰信仰中的神,即北斗星。中国</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传统社会中的四民——士、农、工、商,士排第一。士指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读书人书读好了就能当官食禄。而保佑士人读书中举、当官食禄的神,则是文昌神。</span></p><p class="ql-block">《阴骘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排除了空洞的理论说教,结合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进行教化规劝,例举了东汉于公、五代窦禹钧、宋代宋郊、春秋楚国的孙叔敖、宋代的程一德等人的故事来说明,只要心地善良,从一点一滴的善事做起,便可以得到报应,当然这种报应是上天的答复,善良的结果。近一点报在自身,远一点报在儿孙身上,只是时间早迟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阴骘文》对挽救道德危机,缓和阶级对立情绪,维护当时社会正常的纲常秩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酷民吏”、“慈祥为国救民”、“勿倚权势而辱善良”、“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为配合今天的中华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于公,东海人,作县里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郡里有一个孝妇,丧偶独居、守节不嫁,侍奉婆婆很是恭敬。婆婆担心妨碍她再嫁,就上吊自杀了。小姑诬告说是她逼死了婆婆,孝妇无法辩白。于公替她伸冤也没有成功。孝妇死后,东海郡干旱了三年。后来太守来到东海,于公替孝妇申白了冤屈。到孝妇的墓上祭祀,很快天就下雨了。于公所判决的案件,老百姓都很认可。他家的大门坏了,郡里父老帮他修理。于公说,可以把大门修建的高大一些,让它能容纳得下驷马车盖。因为我秉公断案,从无冤枉,积累了很多阴德,我的后代子孙必定会有出类拔萃之人。后来于公的儿子于定国,作了丞相,封了平西侯。孙儿永侣,作了御史大夫。(《安士全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代时期后周的窦禹钧,燕山人,过了三十岁还没有孩子。一日,梦到过世的祖父告诉他说,你不但命里无子,而且寿命也不长,你应该早些积德以回转天心。禹钧因此就力行善事。他家里的仆人偷了二万钱,写了一张欠条系在幼女的衣背上,内容是“永卖此女,以偿所负”,就逃走了。窦公起了怜悯之心,把欠条烧了,并抚养这个女孩,长大后,又找了个好人家把她嫁了出去。无论是同宗还是外戚,若有丧事无力举办,窦公就出钱安葬。有女儿出嫁而钱财不足的,窦公就出钱帮助。窦公计算每年的收入,除了寒暑祭祀和日用之外,全都用来利济他人。他家里十分俭朴,没有金玉之类的装饰,妻妾都不穿丝帛。在住宅之南修建书院,聚集了数千卷图书,聘请老师来教导四方家庭条件差的读书人,提供给他们优厚的膳食津贴,因此由窦公而成才成名的人非常多。不久之后,窦公连续得了五个儿子,都是十分的聪明俊伟。又梦到祖先对他说,你数年来,功德浩大,你的名字已经登在了天庭的簿记上,上天把你的寿命延长了三十六年,你的五个儿子都会成才发达。你应当更加努力修善,不要有始无终。后来,窦公五个儿子都做了朝中大臣,声明显赫,八个孙子也都显贵。窦公享寿八十二岁,临终时没有病苦,和家人谈笑着就去世了。冯道(五代时期的宰相)题诗赞窦公: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士全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北宋宋郊、宋祁两兄弟同在太学读书,有个僧人给他们看相后说,小宋会考中状元,大宋也会有功名。后来春试结束,这个僧人又看到了大宋,就祝贺他说,似乎你曾经救活了数百万生命。宋郊笑着说,我只不过是一介贫儒,哪有这个力量呢?僧人说,微细的动物也都是生命呢。宋郊说,曾经有蚂蚁穴被暴雨所浸,我编了个竹桥帮助蚂蚁们逃命,难倒就是这件事么?僧人说,就是这件事了。后来公布名次,宋祁果然中了状元。章献太后说弟弟的名次不可以在兄长之前,就把宋郊换作第一,宋祁排在第十。由此相信僧人的话真实可信。(《安士全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在出外游玩时看到了一条两头蛇,就把蛇杀了埋掉了。回到家里后,忧愁地吃不下饭。他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哭着对母亲说,儿子听说看到两头蛇的人就一定会死,今天儿子出外见到了,恐怕要离开您死去了。他的母亲问道,蛇现在在哪里呢?孙叔敖说,担心后人又看到,我就把蛇杀了埋掉了。他母亲说,不用担心了,我听说有阴德者必有善报。你如此存心,一定会在楚国出人头地。后来孙叔敖果然作了宰相,执掌楚国的政事。| (《安士全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宋代程一德,粗知文字,孜孜为善,每遇到嘉言善行就刊刻施人,夜梦文昌帝君对他说,你刻善书的事已经报达天庭,上帝许诺昌扬你的后代。果然他的子孙俱少年高第,程颢、</span>程颐<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位大理学家也是其后裔。(《安士全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