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建党百年华诞 喜闻战友佳作获奖

czx编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余锡生</b></p> <p class="ql-block"><b>  在上海老记协组织的庆祝建党百年征文《见证荣光》活动中,我的原空军政治学院亲密战友恽甫铭的《"龙陵,我心中的丰碑一一记一次难忘的新闻实践》一文,荣获二等奖。此次征文活动,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优秀奖30篇。这次征文结集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老领导金炳华和龚心翰分别作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陵”,我心中的丰碑</b></p> <p class="ql-block"><b>  ——一次难忘的新闻采访实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恽甫铭</b></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7月9日,新民晚报“五色长廊”专版上,发表了我和朱国顺合作撰写的长稿《且为忠魂舞——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新成巡礼》,一个起点高、功能全的新颖烈士陵园建成,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我报道龙华烈士陵园(简称“龙陵”)重建消息的第4篇。</b></p> <p class="ql-block"><b>  我是“半路出家”的新闻工作者。1990年8月,我从空军政治学院转业到新民晚报,纯属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虽然平时写些豆腐干文章在报章上发表,也是兴趣使然。这次跟踪“龙陵”建设,连续写了有关报道,得益于报社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于我,则是一次很好的新闻实践。“龙陵”重建,见证了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大气魄、大手笔。在我担任总编办公室主任的经历中,它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新闻工作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涉足“龙陵”报道,既是偶然又是缘分。</b></p><p class="ql-block"><b> 我在空军政治学院任学员大队长工作时,训练部副部长李永贵是我的直接领导,1990年我们同时转业,他担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后来,“龙陵”建设上马,市里委任组织领导能力很強的他为龙华烈士陵园筹建现场总指挥。李永贵希望“老战友”帮助做一些媒体宣传。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说,“龙陵”指挥部举行主题雕塑策划会,不少国内知名雕塑家云集于此,你可以来会会老朋友潘鹤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走进“龙陵”筹建指挥部,让我见了世面。在龙华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遗址,低矮的一排平房就是“指挥部”。这里除了实物模型,就是简陋的办公用具。李总指挥陪着我参观了关押革命志士的牢房和烈士就义的遗址,介绍未来“龙陵”的规模和前景。在主题雕塑策划论证会上,我见到了老朋友、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潘鹤教授,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陈古魁,还认识了中央美术学院叶毓山教授等等国内顶尖级专家。这些信息都让我精神振奋,一股写作报道的冲动涌上心头。</b></p> <p class="ql-block"><b>  我把这个想法向报社领导丁法章、李森华和孙洪康作了汇报,他们鼓励我好好采访,这可是独家新闻呢。</b></p> <p class="ql-block"><b>  1994年5月12日,我采写的消息《各地艺术家学者今聚沪 共商建造烈士雕塑大计》,首次独家报道了“龙陵”建设的新闻。5月16日,我在文化新闻版发表了《当年烈士挥洒热血 今朝表弟精心塑像》的消息,披露了潘鹤教授意外发现,表兄杨匏安烈士就是在龙华牺牲的。潘教授担纲设计的《无名烈士纪念雕塑》艺术灵感就来源于此:先烈的身躯倒下与大地融为一体,脸部看不清是谁,但高高的胸脯上覆盖着用红花组成的旗帜。他说:“能够在表兄牺牲的地方留下作品,是自己雕塑生涯的光荣”。5月17日,我发表了对潘鹤教授的专访《让英魂永驻人间》。</b></p> <p class="ql-block"><b>  在随后多次走访“龙陵”的采访里,李总指挥详细介绍了龙华烈士陵园前世今生。他告诉我,从1927年到1937年,数以千计的革命志士曾被关押在此地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恽代英在上海沪东被捕后也关押于此,以后转押苏州,最后牺牲在南京江东门国民党陆军监狱。罗亦农、彭湃、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和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等革命志士都就义于龙华。“一定要建设好‘龙陵’,因为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苦难和牺牲,见证了光荣和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龙陵’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李总指挥说。早在1950年龙华地区挖掘出“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后,老一辈革命家就萌发了建立龙华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的心愿。市委、市政府于1957年向全国有关设计院、大学征集了“龙华烈士纪念公园”总体设计方案,并作了筹划。1963年,市委重拟建造龙华烈士纪念公园,在原龙华公园的基础上征地、围墙、绿化,在公园入口处矗立“红岩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b></p> <p class="ql-block"><b>  事情拖到1983年,赵世炎夫人夏之栩12月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在龙华建造烈士陵园。邓小平、胡耀邦批示:“在龙华搞个烈士陵园,似乎势在必行”,“建议规模与南京雨花台一样”。此后成立了由上海市民政局、园林局、文物管理委员会、规划局和市委党史征集办公室组成的龙华烈士陵园筹建领导小组。1985年2月,市委、市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请示》和《关于龙华烈士陵园总体设计方案的请示报告》。4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设计的方案。规划陵园包括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在内,面积365亩。198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将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江泽民为龙华烈士陵园纪念碑题字“丹心碧血为人民”,邓小平为龙华烈士陵园题写园名。1991年2月,陈云为龙华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1993年10月,国家民政部根据国务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园迁入龙华烈士陵园一并建设,建成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依此批示,龙华烈士陵园建设工程于1994年5月27日开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对社会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龙陵’集纪念瞻仰、旅游、文化、园林名胜于一体,为全国首创。”李永贵介绍说:龙华烈士陵园建有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烈士就义地、碑林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干部骨灰存放区和游憩区共8个功能区。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主轴线上,其正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丹心碧血为人民”7个大字。纪念馆分8个展厅,以1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图片,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为“独立、民主、解放、建设”而战斗和牺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烈士纪念堂安放着500余位烈士的骨灰,堂内设有一幅题为“碧血”的大型瓷版画,是先烈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陵园内有全国著名雕塑家塑造的10座大型纪念雕塑和集当代书法大成的龙华烈士诗词碑林。</b></p> <p class="ql-block"><b>  这么高大上的龙华烈士陵园,突破了对一般烈士陵园格局的认知,这本身就很有新闻价值,值得回应读者的关切,启迪烈士陵园规划和建设者同行的思路。因此,我向报社领导建议,写一篇长稿,向读者详细介绍建成后的龙华烈士陵园。此举得到报社分管领导、总编助理孙洪康的首肯,并指定著名记者朱国顺协助撰稿。</b></p> <p class="ql-block"><b>  经过走访,实地考察,这篇由我和朱国顺主笔,画家蔡一鸣配图,我摄影的《且为忠魂舞——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新成巡礼》长篇通讯,在“龙陵”建成后一周后见报(新民晚报的“五色长廊”专版是一周一期,也可以说,这篇通讯是在“龙陵”建成后第一时间发表的,为全国首发)。文章分“高山仰止”“丹心碧血”“兰蕙其芳”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龙陵”的宏大主题和壮丽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确实,漫步“龙陵”,人们可以看到,公园主题、主轴线、主体建筑相交融;昨天、今天、明天相交接;建筑、园林小品、雕塑艺术相辉映。突出地把园林建筑、纪念碑、纪念馆三组特定纪念建筑群与植物配置结合起来,以相应的植物风姿来烘托景区的主题内涵,园内大草坪及大面积松柏、香樟、红枫、桃花、桂花、杜鹃,使陵园呈现出"春日桃花溢园,秋日红叶满地,四季松柏常青"的怡人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龙华赏桃”是上海历史上有名的胜景,在陵园大门东侧有大片桃树林,种植碧桃、垂丝桃、寿星桃等品种,周边内侧还种有红花夹竹桃。每当三月,但见落英缤纷,与龙华古塔交相辉映。"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红一般红",更使桃花与陵园联为一体。</b></p> <p class="ql-block"><b>  陵园中部、南部的南北主轴线上,大门广场内有传统特色的门楼,楼顶上为邓小平所题"龙华烈士陵园",门外广场东侧保留红岩,象征革命烈士威武不屈的英姿。门内香樟林后为三层逐层升高和逐层向两边扩大的平台。第三层广场正中,一座用红色花岗石筑成的巨大横幅由鲜花凌空托起,碑正面镌刻"碧血丹心为人民",反面为碑文。纪念碑后面是纪念馆,呈金字塔形。第二层平台两旁,有"独立、民主"、"解放、建设"两组主题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在陵园东侧,紧依龙华古寺。共由两座碑亭、四座碑廊、两座碑墙和大型梯形式花坛组成碑林区。入口处是一座名为《且为忠魂舞》大型烈士群雕,是从原龙华烈士公园移过来的。它的底座镌刻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两座碑亭皆为方形,攒尖顶,亭中央各立一根四面有碑文的碑柱,碑廊外一侧建有对称的两座碑墙,一墙镌刻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手迹;另一墙镌刻烈士诗文29首。在茂林修竹间,还竖立数十块保持自然形态、大小不等的石林碑刻,星罗棋布,自然成林。</b></p> <p class="ql-block"><b>  由烈士纪念堂和烈士墓地及无名烈士墓组成的烈士墓区,烈士纪念堂造型别致,圆形的顶部是斜面几何形钢架玻璃天棚结构,墙面内外共有三块"百年英烈历史浮雕",纪念堂内有一幅瓷版画,主题为"碧血",取材于春秋的碧血丹心。墓地分东西两区,内植草皮。这里安葬着1600余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纪念馆以四层素色花岗石阶梯与金字塔型的蓝色玻璃幕墙和谐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这些建筑成功地营造出陵园独特的纪念氛围,并以其庄重大气、中西合璧、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使龙华烈士陵园成为上海标志性纪念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堂伯父恽代英烈士的墓也安放在“龙陵”的烈士墓地,烈士儿子、大哥恽希仲的骨灰安放在离休干部安息堂。每年清明,我们来自上海、北京、长沙、武汉、常州的亲友都要来这里为亲人扫墓。每每看到上海各界人士和市民自发来这里祭扫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尤其看到排着队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手捧鲜花为烈士祭扫,心里就特别感动。我们党奋斗百年流血牺牲换来的朗朗日月,永远照亮中华大地,开创的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将千秋万代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龙陵”,在我心中高高地树起了丰碑!</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2月5日)</b></p> <p class="ql-block"><b>  恽甫铭新闻工作、书画艺术简介</b></p><p class="ql-block"><b> 1944年2月生,江苏常州人。1961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88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0年转业到新民晚报,历任党委办公室主任、总编办公室主任,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兼《文汇读书周报》主编,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海墨画会副会长、上海书画院签约画师。1999年参加上海市政府组织的《世界摄影家看上海》活动,为此编篡了《上海印象》一书,为撰稿人之一。担任上海记协《上海名记》丛书的策划和多位记者作品集的责任编辑。担任市委宣传部编辑的《记者必读》一书的撰稿人之一。撰写多篇论文发表在《新闻战线》和《新闻记者》上,其中一篇有关报业集团的论文(与高东合作)被《新闻战线》评为二等奖。先后出版人物通讯集《走近书画家》、续编《林外观林》、三编《风生水起》等。擅画中国画青绿山水,作品入选“上海市迎春画展”、“海峡两岸名人书画展”、“沪澳书画名家庆回归书画展”、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两届)、海墨画会书画展、豫园画展、无锡博物馆“海上三人书画展”等。上海教育电视台以“南田后人”为题作介绍。新闻晚报以“绚烂归平淡,真放本精微”为题用整版篇幅作介绍。国家艺术杂志、上海艺术家杂志、文化艺术报、联合时报、常州日报等以“揽得青绿写山水”为题作介绍。作品为国内和法国、德国、日本等友人收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