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一名未来的音乐老师

苟老师工作坊

<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bSGYbm_uG75Cbq9rZPbIVg</p> <p class="ql-block">听谢嘉幸教授和张媚老师谈——如何当一名“未来”的音乐教师!</p><p class="ql-block">👉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重新定义了社会的交往和生产方式,音乐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向信息时代的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能力上“双专”多能,能够运用并制作线上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上掌握“双语”技能,能够做到课堂语言与视频语言的结合、讲台语言与平台语言的结合、共性语言与个性语言的结合;教学身份上做到“多角色”在场,成为音乐生活的指导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音乐文化的传承者等。</p> <p class="ql-block">2012年,一场由“慕课”掀起的教育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知名大学纷纷推出慕课,吸引着百万量级的学习大军共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最新知识体系。随后的几年中,慕课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深远,也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1]。截至2020年,国际慕课平台(除中国)已经吸引1.8亿的学习者,而我国自2013年推出慕课以来,开设的课程数量已超过3.4万门,学习人次已达5.4亿之多。由此可见,在中国,线上课程(慕课)以及各类线上线下交互课程已经引起教育领域的极大关注,课程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学习者习惯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要详尽描写这个未来已来的信息时代,显然不是本文所能够胜任的。这里仅以吴升知在“‘宁静技术’与万物互联的人机交互”讲座中提到的一个数据为例:“截至2019年底,世界上总共有266.6亿台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平均每人3.45台设备。”这说明信息革命已让人类社会(无论是个体、民族还是国家)相互交流的地理空间距离消失,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正如通信行业的流行语所讲: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影响。事实上,进入信息时代,重复性的常规工作已部分被计算机取代,人类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复杂能力[2]。</p><p class="ql-block">那么,当网络音乐、远程课堂以及移动互联上众多公众号、视频号、抖音以及虚拟空间音乐会扑面而来时,我们可能会问:音乐教育会发生变化吗?如何才能因应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成为“未来”合格的音乐教师?其实,2019年教育部就已发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本文就这一话题和教师聊聊如何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信息化时代,成为“未来”能够胜任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技术应用素养的音乐教师。</p><p class="ql-block">一、 “双专”多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p><p class="ql-block">有关中小学音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强,也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音乐课堂上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较为欠缺,如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割裂、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等。</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提出音乐教师要“双专”多能,这是针对过去对音乐教师提出“一专”多能而言的,即在原有“一专”(音乐技能或音乐教学技能)基础上增加信息技术、线上线下交互教学这一特定的另“一专”。而且,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就已经对这一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只不过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另“一专”的地位加以重视。对于另“一专”,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一)运用线上教学资源,完成线上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可能在十年前线上教学还是一件新鲜的事,但今天已经不再新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很多不熟悉线上教学的音乐教师开始自学,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这里着重介绍如何选取合适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一是收集优质线上课程资源。目前,线上音乐慕课平台有“中国大学慕课”的“音乐舞蹈”栏目,包含各类音乐舞蹈课程119门,其他平台还有学堂在线等。课程涉及音乐鉴赏类、音乐理论类、音乐技能类、乐队训练类、舞蹈类等。</p><p class="ql-block">二是了解智能乐器。现在,人们常用的智能乐器是智能钢琴,当然也包含其他智能化乐器。这些乐器的智能化是通过实体乐器与网络平台的互联实现的,包含自动演奏、伴奏、智能纠错、远程教学等功能。钢琴远程教学时,甚至可以通过键盘来体现身体的用力和动作。2020年6月,雅马哈更是推出名为“SYNCROOM”(同步空间)的低延迟远程合奏网上支持系统,只要在稳定的网络环境下,不管相距多远,异地演奏者皆可以近在咫尺的感觉自然通畅地在线合奏[3]。2014年底,VIP远程陪练教学模式开始风靡,开创了真人一对一在线钢琴陪练的市场。据36氪测算,从市场来看,到 2022 年,整个音乐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 000多亿,在线陪练市场需求接近1 000亿。</p><p class="ql-block">三是书媒合一的多媒体音乐教材。例如,笔者和其他教师编著的《音乐分析基础》一书就在乐曲旁标注有二维码,这样读者通过扫码就可以获取音频。全书300多个音乐作品和乐谱,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材内容的结合,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达到较为优质的学习成效。</p><p class="ql-block">(二)尝试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为了丰富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资源,许多教师还动手制作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短视频等。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策划并举办了“人教杯”网络课件展示活动。从征集到的作品可见,音乐教师常用的教学课件已经有了新的技术发展动向,更多的信息化手段被应用到课件制作之中。有出版社还策划并举办了网络音乐微课大赛,进一步推动教师短视频的制作热潮,涌现出一批制作短视频音乐微课的高手。这同时呼吁高校职前音乐教育要将短视频制作纳入音乐教师信息化基本技能之列。例如,北京海淀区有一位音乐教师制作的“三元论音乐欣赏教学”短视频,由于内容、技术精良,在微信公众号“幸会音乐”上展示不久便得到广泛传播,反响良好。</p><p class="ql-block">(三)制作公众号与视频号</p><p class="ql-block">网络教学中,公众号与视频号等自媒体普遍受到教师欢迎。以“幸会音乐”微信公众号为例,自2020年6月1日改版以来,已发布300多篇包含微视频、文字和图片的原创推文。该公众号分为“悟乐新语”“课堂有话”“在线辅导”“表演天地”“家乡的歌”“周末特刊”与“周末论坛”7个栏目,坚持每日推送。目前,已汇聚近百位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既有80多岁高龄的老作曲家,又有年轻的音乐教师和研究生。近期以“音乐课的一百种上法”为主题推出了“幸会音乐”视频号。</p><p class="ql-block">二、 “双语”教学,创新教师教学方式</p><p class="ql-block">“双语”教学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三类“双语”:第一类是课堂语言与视频语言;第二类是讲台语言与平台语言;第三类是共性语言与个性语言。</p><p class="ql-block">(一)课堂语言与视频语言的结合</p><p class="ql-block">说到课堂语言,教师们再熟悉不过。但对于什么是视频语言,很多教师就很难说得清楚了。简单地说,视频语言指的是在线课程从拍摄视频特写镜头的设计到画面剪辑和后期配乐等一系列制作呈现的“语言”。制作过在线课程的教师都知道,线下课上得再精彩,仅用一台摄像机拍摄,没有任何处理就搬上银幕,是不可能有太好的效果的。这和拍摄电影是一个道理。以音乐慕课“创造你的音乐生活——大学音乐指南”为例,笔者在视频语言方面运用了空间拓展、主题配乐、语境配乐、情境拓展等功能,通过场景转换、教学内容集中、戏剧化穿插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传统线下教学很难做到的。同时,视频制作时还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镜头切换一定要紧凑,剪切掉一切冗余的画面;二是配乐一定要尽可能地精美。</p><p class="ql-block">(二)讲台语言与平台语言的结合</p><p class="ql-block">与教师站在讲台上单独讲授课程不同,平台语言强调的是交互性。现在,我们常常提及“翻转课堂”,它是指要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仅仅是被灌输知识,而是参与讨论等,出现各种教与学的互动。借助教学平台开设的课程,可以吸纳音乐教师、非遗传承人、戏曲票友、在校学生等丰富的教学团队,每位教师通过讲授个人经历引出有关音乐欣赏、理论阐释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三)共性语言与个性语言的结合</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常规课堂所面对的是学生集体,很难直接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学生面临的问题,其采取的语言表达通常称为“共性语言”。然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个性语言”出现了,它是把学生和教师的具体生活情境带入课堂的语言。这是因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拓展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使个性语言进入课堂成为可能。一方面,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电子档案与互动窗口,使教师有可能回答并与同学讨论十分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学习进度有选择地学习,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的教育理想。</p><p class="ql-block">三、 信息化理念引导下的“多角色”在场</p><p class="ql-block">“多角色”在场,意指“未来”的音乐教师应有多样的身份意识:不仅是音乐的教学者,还是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不仅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还是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不仅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还是音乐公益事业的推行者。受篇幅所限,下面只讨论以下几种角色。</p><p class="ql-block">(一)音乐生活的指导者</p><p class="ql-block">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关注跨学科能力,要超越学科局限,将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自我发展与参与社会等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更是提出,我们“不应该看重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并将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20多年前,笔者就主张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为人生而音乐”。后来,这个想法在我的音乐慕课“创造你的音乐生活——大学音乐指南”中得到体现。这门课程一改传统音乐鉴赏教学就曲论曲的套路,将对音乐的鉴赏引向学生运用音乐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掌握创造自己音乐生活的五个环节:入乐、用乐、评乐、配乐、作乐,让音乐融入学生生活,使音乐真正成为每个学生一生的伴侣。</p><p class="ql-block">(二)音乐活动的组织者 </p><p class="ql-block">课堂上组织音乐活动,对许多音乐教师而言,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能否更深层次地把握音乐活动本质,却不那么容易。笔者曾基于美国音乐教育家艾里奥特所强调的“音乐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观点写成一篇小文,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强调音乐的知识技能、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上述各方面作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但如果不懂得这些音乐素养必须通过活动来获得和培育,就说明并没有把握音乐的真谛。</p><p class="ql-block">可见,不仅教师需要有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也需要有。换句话说,正是音乐的这一本质,使音乐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核心素养“4C”的归纳,我们都是比较熟悉的,它包括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交往(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笔者也曾在中国音乐学院为艺术管理系本科生上过一堂有关“创意”的课。这些学生居然灵感爆棚,自发组织了一场“管它什么音乐节”的音乐会。从策划、联络、排练、自媒体宣传到拉赞助,全部是学生之间合作完成的。演出的成功,充分地体现出他们的批判性思考、交往能力、合作意识与绝妙创意。</p><p class="ql-block">(三)音乐文化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各级教育机构和广大音乐教师就开始重视传统音乐,也不断地思考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音乐进入课堂,但对于音乐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仍不十分明了。</p><p class="ql-block">2010年,教育部开始在中小学批复建立传统艺术传承校,其中有大量的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如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等。而且,很多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音乐信息化素养,运用教学平台、智能乐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笔者考察观摩了北京市房山区雷海霞音乐工作室民族音乐大讲室活动。雷老师将教师组织起来自学京剧。其中教授京剧的马老师,他的京剧其实并不是在师范类音乐院校学的,主要是靠家传和自学。他还会积极参考与借鉴其他京剧表演艺术家的音视频,融合这些音视频内容的精华,形成自己的风格。 </p><p class="ql-block">但无论是哪种角色的“在场”,教师都应首先具有信息化意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只有时刻具有信息化意识,时刻将本文前面所述的教师须具备的能力和须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化的视角、方法等,将其融入多角色的“在场”中,教学内容才更具多元性,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在已经来临的信息时代,如何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既要从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角度关注课程信息化、核心素养以及文化软实力等,还应转变以下观念:从关注艺术到关注育人,从关注美到关注文化,从关注学科能力到关注核心能力,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关注人生,从关注当下到关注未来。因此,新时代发展下的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具有“双专”多能、“双语”教学以及“多角色”在场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原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第6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谢嘉幸,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人文社科重点“中国音乐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媚,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