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無锡南方泉的——浜 (第一版)

陆德清

<p class="ql-block">無锡,地处大湖之畔,这里河流纵横,四通百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河流是这里人们生活的依靠,河流是他们出行的交通线。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有一种河流称为“浜”,这是个很特别的命名。</p><p class="ql-block">一条大河,流经各个村、镇,它有很多支流。这象城市中的大马路,有很多大的、小的、交叉的马路一样。</p><p class="ql-block">大河上的支流,有一些是有尽头的。象断头路一样,有的象上海马路旁不通的弄堂一样。这样的支流,有的长,有的短,长短不一。</p><p class="ql-block">在上海称弄堂为“弄”,而在無锡,我们称这种支流为“浜”,有的也叫“浜斗”。</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依水而居,所以,浜的两边大多有村庄、农舍,聚居着人们。也有一些浜的两侧沒有村庄,两边是农田,有桑树地和水稻田,这种浜好像伸到大片农田中的一条很大很大的“沟”。</p><p class="ql-block">不管是有村庄的浜,还是伸到农田中的浜,这些各种各样的浜,是怎样形成的?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但是,它们都有名字。如:烧香浜,火烧浜,…… 。这些名字,有的代表了那个村的村名,有的就只代表那一条浜。人们出行时说:到“金家浜”去。这就能知道他去的地方,是走亲戚家还是做什么事。浜名也就是地名。</p><p class="ql-block">以“浜”命名地名是無锡地区的一个特色,当然还有以“桥”命名的,也是另一个特色,这里就不累述了。</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1日,看到“無锡史志”上有一篇“無锡旧城的浜”的文章,文中叙述了旧时無锡市内的浜。</p><p class="ql-block">该文刊出近一个月,留言非常非常的多,留言也丰富了無锡“浜”的内容。有的留言认为这是我们無锡独有的、也是逐渐消失的“浜”文化。也有的留言,很想了解这“浜”的历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了该文和近期的留言,很有启示。回想家乡 南方泉 周围的“浜”也是很多很多,只是乡下的“浜”和城市中的“浜”稍微有点不同。遂联系乡党、族人,将南方泉周围的“浜”、以及这些浜的前世今生、趣人趣事记录、叙述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30日</p> <p class="ql-block">提供文字、资料的乡党族人,是一群土生土长的南方泉人,对南方泉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有的是亲力亲为,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现在都老了,大都奔八了,有的已经是八零后了,甚至还有两位是九零后的老翁。</p><p class="ql-block">每天上午,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西大桥,聚在桥旁陆兴照的老屋里坐坐,聊聊。天南地北,谈古论今,家乡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下午,他们会相约骑自行车,沿太湖大堤或山边公路慢慢骑行,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欣赏着如画美景。</p><p class="ql-block">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是应我的要求,他们特意拍的。</p><p class="ql-block">注:这间老房子,地处西大桥旁,被多部电视剧及电影选为拍摄的場地。外地来的游客也会取景拍照。</p> <p class="ql-block">常相聚的老翁有:</p><p class="ql-block">陆兴照,陈慕凯,钱仲芳,蒋占荣,陈振亚,王建林,王裕生,陈英南,叶杏荣,吳光照,肖瑞兴(88岁),楊绍清(91岁),陆毓麟(92岁)。</p><p class="ql-block">陆毓麟,56年北大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党校工作,楊献珍的助手。1965年下放回乡,在镇粮站工作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2021.2.18.增补。</p> <p class="ql-block">南方泉位于無锡城的正南,在太湖的边上。早前的通信地址是这样写的:江苏(省)無锡南门外南方泉。原属無锡县。撤县后,现属無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泉社区。地图中的“南方泉”是地铁1号线的终点站站名——南方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地图中可以看到,一条从北向南的河流贯穿整个南方泉地区。河的北面连接长广溪、五里(蠡)湖,可以到無锡各地,河流的南端就是太湖。它没有名字,大家都称它“大河”。</p><p class="ql-block">最近在个别地图中标称为“长广溪湿地”,可是,好像没有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人们仍然称它为“大河”。</p><p class="ql-block">图中向东偏南的支流,是贯穿南方泉古镇街中的河流。</p><p class="ql-block">大河有很多支流,衍生出很多的“浜”。很多很多村巷建造在这些“浜”的两侧,聚居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西 浜 斗</b></p><p class="ql-block"><b>1.浜斗口</b></p><p class="ql-block">大河和街中河流交汇处有一条向西的支流,是条断头浜,它叫西浜斗。</p><p class="ql-block">西浜斗的名称只有在老一辈人中记忆中深点,年轻人只知道西街头的名称。</p><p class="ql-block">这张十字河口的照片,有两座桥,可称南方泉双桥,是南方泉古镇一景。</p><p class="ql-block">大河上的高桥名:西大桥。联接南方泉的主街和西街。小桥联接西浜斗两岸。</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西大桥是一个繁忙的水陆码头。</p><p class="ql-block">河道中行走着各种各样的船。有网船(本地人称渔船为网船),太湖中来的帆船,班船,农船,…… ,再后来有轮船,长长的拖船,水泥船,挂(本地人读gu 鼓)机船,…… 。</p><p class="ql-block">河道边也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船只。河的“踏度”上总有人们在给船装缷货物。一派繁忙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岸上亦很繁忙。北面有南泉中心小学,街上有南泉初中,西街的路通往山里的各个村巷,浜斗口的桥连通太湖边的各个村巷。四处八路的人要“上街”,要上学,都要经过“西大桥”。南方泉街上人来人往,商店生意兴隆,是真正的無锡县第二大镇,(小学地理课教乡土地理,第一大镇是洛社)。</p><p class="ql-block">现在,河中几乎看不到船了,偶尔能看到的船,只是清理水面垃圾的船。桥上行走的人,以及在老街上的人也很少了,热闹、繁忙的老街成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b>2.西浜斗</b></p><p class="ql-block">西浜斗是条小河,长度算是长的,河的两岸有很多“踏度”。那时,河水清澈,人们可沿着踏度台阶到河边淘米洗菜洗衣…… 。两岸的居民的吃水用水都依赖这条小河。夏天,孩子们也在这里游泳戏水。</p><p class="ql-block">小河原来是断头浜,在人民公社时期的一个冬季,公社组织了很多社员,将浜斗向西挖通,连接塘绛河(绛字应该是土字旁的,词库中没有这字),结束断头浜的历史,成了真正的河流。</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发展,南方泉的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交通有公交车,家庭轿车也普及,现在还通了地铁。河的功能也越来越弱化了。</p><p class="ql-block">西浜斗成了两条河流的通道,是一条活水河了,可是,有一段时间,由于环保意识淡薄,整个地区水系水质变差。它的河水一度变脏变黑,发臭,人们怨言,这才引起领导重视,进行了各种治理,有了好转,但还是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质。</p> <p class="ql-block"><b>3.两侧的村巷</b></p><p class="ql-block">西浜斗两侧的村巷很大,他们不称“西浜斗”为村名,而各有自己的村名。</p><p class="ql-block">河北侧的村统称:西绛(绛应该是土字旁),分西绛东和西绛西两个生产队。南方泉镇编门牌号时,称:河西岗。该村和老街连通,也一直称西街头。</p><p class="ql-block">河南侧的村叫:蔡巷,由三个生产队组成。</p><p class="ql-block">小河上有两座桥相连,一座在浜斗口,另一座在河的中段。最早时只是在河面上阁几一块较厚的木板,有大船过时能将板抬起来。现在成了水泥桥了。</p><p class="ql-block">两条村巷人丁兴旺,大多住房很困难。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允许农民建房,才陆续自己解决住房问题。由此,这两个村巷新增了很多二层楼房,两村的规模,在原来的基础上,几乎扩大近二倍。家家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也上了个台阶。</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繁荣,地方的规划,这两个村庄变化也很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村舍几乎全部拆除。人们安置到“方泉苑”等各个小区。实现了农村人居住的又一个飞跃。</p><p class="ql-block">沿河的老屋是平房,大多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房龄了,还基本保持原貌,也是南方泉古镇现存最好的旧貌。时常见慕名来古镇打卡的外地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沿河的老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镇西街的原貌。这里是我们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所宅园“朱阴阁宅”,2020.12. 立为优秀建筑。到此打卡拍照的游客很多。</p><p class="ql-block">朱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小儿子是陆军。两位在部队军衔都很高。老二是中学老师,校长。朱家的房子在我们村是最好的,而他们一向低调,受人尊重。</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房,现在还完好的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9年拍摄的“村口日出”,这些农民自建的二层楼房,在2020年4月都拆迁了。再也拍不到这个场景了。村民们离开了祖居地,居住到各个美丽的小区。</p><p class="ql-block">在离开自己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二层楼房时,大家的心情是复杂的,依依不舍。看着房子被机器推倒拆解,心很痛。</p><p class="ql-block">有村民写了:</p><p class="ql-block"> 半生心血,</p><p class="ql-block"> 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 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村民当时的复杂心情。</p><p class="ql-block">为了配合美丽家园的规划和建设,村民们还是服从大局,很快的接受了拆迁。</p> <p class="ql-block">这地图是南方泉的“方泉苑”,南泉地区动迁的农户大多安置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方泉苑小区一角和道路。</p> <p class="ql-block">方泉苑五期F块</p> <p class="ql-block"><b> 榆路浜</b></p><p class="ql-block">这个浜很短,只有60多米长。地处南泉中心小学的北面。該浜的北侧是桑树地,南侧是一些育秧苗的田,浜的西面是大片的水稻田,没有村庄房屋。</p><p class="ql-block">这个浜虽短小,而它的用处很大。</p><p class="ql-block">浜斗底的岸上有一条东高西低、很长的水沟,这沟是给水稻田灌溉用的。</p><p class="ql-block">每当稻田需水时,打水船就到浜斗底,架起粗粗的水管,搁到水沟上,船上的机器开动,水就从水管口喷出来了。小时候,每当这时,小伙伴会结伴到水沟里玩水。</p><p class="ql-block">打水船,是本地人对它的称呼,其实是抽水船。船舱中有一台柴油机,船头上有一台水泵,水泵一侧有吸水管子伸到河水中,另一根出水管子可以搁到水沟上。一条皮带联接柴油机和水泵,水泵旋转,河水就被打到了沟里,水就顺着沟流到每一块稻田里。</p><p class="ql-block">种田离不开水,离不开这样的浜斗,浜在那时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再说打水船,挺有趣的,它可不用摇就能在水中开行。他们将出水管的口转向船尾,开动机器,水冲向船尾的河中,船就向前开了。苏北淮河地区发洪水时,各地的打水船就会去支援排涝,我们会站在桥上、岸边看着一只接着一只冲着水的打水船向北方开去,很是壮观!</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后,电来到了农村,农田经过了整田平地,重新规划了灌溉系统。弯弯曲曲的田埂不见了,机耕道下藏着水渠。电闸合上,电灌站的水就能到达各块田中。</p><p class="ql-block">从此,打水船看不到了,打水的沟也消失了,这一类的断头浜也失去了作用,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随着苏南模式的掘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缺地的無锡地区,填浜建厂就出现了。榆路浜在那个时期也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象它一样消失的浜的还有很多,如:火烧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烧香浜</b></p><p class="ql-block">沿大河向北,在葛埭桥的南面,有一个向东的浜和一个向西的浜。</p><p class="ql-block">向东的浜很短,浜北面有一个朝南的小村子,都姓浦。村名就叫浦家浜。</p><p class="ql-block">向西的浜较长,一直到雪浪山脚下。雪浪山有寺庙,沿山可走到军嶂山,那里还有很多寺庙。那些寺庙的香火很旺。</p><p class="ql-block">去寺庙烧香的人们,由水路和陆路进山。水路乘船进这浜斗向西直到山脚下,再上岸步行进庙。走旱路的人们,就沿这河边的小路进山。不管水路旱路,要进山烧香,大都从这里走,是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烧香的人多了,这条浜就自然成了“烧香浜”,这里的村庄也就叫“烧香浜”了。这也是“烧香浜”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烧香浜是一个很大的村庄,村民们除了种田种茶叶外,还有在山上开石头。在那几乎家家造房子的时期,浜里装石头的船往来繁忙。除了南方泉地区的船外,还有其他地方的船。由于石头供不应售,还要托关系找熟人才能买到。</p><p class="ql-block">这成了过去的历史。为了保护青山绿水,禁止了石头的开发,巨大的石圹潭也逐渐恢复了绿色。</p> <p class="ql-block">雪浪山上开石头的痕迹已大部由树木复盖了,成了青山。</p> <p class="ql-block">烧香浜在哪里?现在的地图上是找不到了!这大片地方现在是融创的了。</p><p class="ql-block">没有了参照物,只能大概来确定烧香浜的方位,它位于现在的“無锡融创乐园”那一片。</p> <p class="ql-block">2013年万达王建林在無锡圈了如图中的大片地方,要建万达城,宣传称要投资425亇亿,建一个跟上海迪士尼一争高下的游乐城。</p><p class="ql-block">这一片土地上很多很多村庄,在那时就在地图上消失了。烧香浜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很多“浜”也消失了,那大片的肥田沃土也变了颜色,…… 。</p><p class="ql-block">万达首先建造了许多商品住宅楼,一下子将这一地区的房价提升了不少,为高房价作了贡献。同时,它可能在前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吧。</p> <p class="ql-block">2014年春拍摄的万达标志物——紫砂茶壶。</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他们的展示厅和售楼处。</p> <p class="ql-block">立了这个牌子,就开始了售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8年春的照片,万达茂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建设了很多年,2019年发现,万达改成了“融创”。听坊间说,王老板卷钱到海外发展去了,也不知道是否真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达城内的河,现在也不知道原来是什么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b> 赵祖浜</b></p><p class="ql-block">这个浜很短,一个没有多少户的小村子在浜的北侧。村子里人姓“赵”,所以,称“赵祖浜”。</p><p class="ql-block">它在南方泉的老汽车站处,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这里是清冷的地方,四周都是农田,是一个孤独的村子。</p><p class="ql-block">小浜和大河的交汇处的水面很宽广,这里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夏天,孩子们经常到河里游泳,村门前的小河太小了,越来越不过瘾,总想到大的河中去游。在结伴割草和游玩中发现了这个地方,我们称赵祖浜三角潭。</p><p class="ql-block">我们时常瞒着家长,去那里游泳。随着慢慢懂事了,知道那里太荒野,心里就害怕,不敢去了。</p> <p class="ql-block">南方泉地区还有好多浜,如:金家浜,周浜上,南瓜浜,陶泥浜,火烧浜,…… 。</p><p class="ql-block">这些浜大多消失了,它们只存在于老年人的记忆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10日</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18日修改</p><p class="ql-block"> 注: 此版在3月丢失,后又找回来了。现略整理,得到恢复,以:第一版重新发表。</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6日 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