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至最后一人,杨靖宇那一句感天撼地的话,感动了多少中华儿女

俊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莲到死都记得,最后一次见到丈夫马尚德,是在1929年3月27日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一天,小女儿刚刚出生五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见到丈夫,郭莲高兴地说,给俺闺女起个名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尚德看着刚出生的小女儿,心疼、内疚、高兴。沉思了一会,他对妻子说,革命现在处于低潮,一家人跟着俺吃苦遭罪,闺女跟你东躲西藏来到这世上,要让她记住这份艰辛,就给她起个有点纪念意义的名字,就叫个“躲”吧,你看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莲眼里含着泪,点头说,中,就叫马躲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夫妻俩正说着话,老太太张君抱着一岁的小孙子马崇云从外面回来了。马尚德迎上去喊娘,老太太高兴地从兜里掏出两个鸡蛋,对儿子说,你可回来了,这一趟借了两个鸡蛋,你媳妇需要营养,赶紧给煮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鸡蛋煮好,郭莲舍不得吃,马尚德有话要说,直等到黎明时分,老太太带着孙子睡着了,他才对郭莲说,明天我要出远门,也许几年不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莲是个识大体、懂道理的女人,她久久地看着丈夫,坚强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尚德没有再说什么,夫妻俩默默地相守一阵,马尚德最后拿出纸笔给妻子留下了一份手书:<span style="color: rgb(240, 65, 66);">“革命就像一团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照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很快亮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走前,马尚德来到老太太跟前,亲了亲儿子,握着老太太的手说,娘!我要出趟远门,您老不要担心,一定要保重身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太太说,娘知道你是干革命的,不能拦!可有一样你要记在心上,千难万难也要活着回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这样,马尚德走了,再也没能回来,而马家的日子也从此掉进了苦海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太太遭的罪最重,每当有恶人前来逼问马尚德的下落,她总是挡在前面,被辱骂、遭毒打是常有的事。由于担忧一家人的安危,心里想念儿子,老太太夜里总是哭,后来眼睛就哭瞎了,身体也彻底垮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6年8月,老太太再一次遭恶人毒打后,一病不起,不行了。闭眼前,老太太拉着儿媳郭莲的手说:“你可要把尚德的那张照片保管好,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等他爹回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太太去世后,郭莲一人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活命,她拾过破烂,讨过饭,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有一阵子,她听人说关东有个抗日的大英雄,也是少见的大个子,跟她丈夫马尚德很像。郭莲问,那抗日的英雄叫啥?还活着不?人家说,听说叫杨靖宇,死得很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莲听了直说,可不敢乱说!天南地北大个子多了,俺丈夫叫马尚德,咋会连名带姓都改了。他出门讨生活,迟早会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莲不敢相信那个叫杨靖宇的抗日英雄就是自己的丈夫,但有一点她心底是清楚的,丈夫出门一定也是打鬼子去了,等打跑了鬼子,他肯定能回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这么,郭莲带着孩子一直苦熬着,盼着鬼子被打跑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可是苦熬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郭莲望眼欲穿地盼着,一直到自己再也熬不住,重病躺倒,也没能将丈夫盼回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终前,郭莲将两样东西交给一双儿女,一样是马尚德留下的唯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那是他在开封读书时照的;另一样就是马尚德留下的那封“革命就像一团火”的家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莲对一双儿女说,日本鬼子投降了,好好藏着恁爹的照片,将来红军打过来,拿着照片找恁爹去。见到恁爹一定要告诉他,这些年全家人都在想着他!记住,恁爹叫马尚德,乳名叫顺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生命苦的母亲去世后,马崇云、马躲兄妹俩不得不独自面对艰难的生活。为了给哥哥减轻负担,就在母亲去世的那一年,马躲到县城北尚庄水葫芦泊,给一户张姓人家做了童养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9年,解放军的炮声响彻了黄河两岸,确山县城不时有解放军大部队经过,马崇云、马躲兄妹俩天天跑到县城的大街上,守望父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崇云对马躲说,俺爹个子大,他要是骑着高头大马回来,几里外俺就能把他认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躲说,俺奶、俺娘要是还活着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可是在县城的大街上守望了许多天,马崇云、马躲兄妹俩始终没看到他们的大个子爹。马崇云后来急了,再有部队经过时,他一次又一次跑过去拦住解放军战士问,你们部队有俺爹吗?俺爹叫马尚德,他是个大个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战士们都摇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全国解放后,马家兄妹仍没有父亲的任何音信,马躲忍不住问哥哥,哥,你告诉俺,爹是不是不在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崇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妹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来是很悲怆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在马家兄妹苦苦找寻父亲的时候,组织上也在努力找寻英雄杨靖宇的后人。解放后,关于英雄杨靖宇的历史情况,组织上能够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的履历表,上面只笼统地写着,“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段时间,调查组走访了许多单位,问询了许多抗联老人,但大家都说不清杨靖宇的老家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在这个时候,调查组成员、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的冯仲云注意到了一篇回忆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作者是时任中共河南省委负责人杨易辰,曾与杨靖宇一同战斗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调查组找过来,杨易辰明确地告诉冯仲云一行人,杨靖宇司令的老家肯定在河南,而且就在确山县的农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于是,冯仲云带领调查组立即来到了确山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千寻万找,1951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冯仲云一行人来到了马崇云家中,当时马崇云正在吃饭,冯仲云仔细打量了许久,之后激动地说,找到了!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杨司令的后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得知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苦苦找寻多年的父亲马尚德,马崇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两行热泪直往外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妹妹马躲闻讯赶来后,抱着哥哥,痛哭流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兄妹俩的情绪稳定下来后,调查组问,家里现在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崇云悲伤地说,俺奶为爹哭瞎了眼,36年病死了,俺娘苦等俺爹十八年,46年也病死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调查组听了,唏嘘长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些天,马崇云、马躲兄妹一直捧着父亲那张发黄的老照片看,他们问调查组父亲是怎么牺牲的。起初调查组没有多讲,只向兄妹俩讲述了英雄杨靖宇最后的战斗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没有可耻的叛徒,杨靖宇和他率领的抗联第一军也许能长久地战斗下去。1938年6月29日,杨靖宇最信任的人,抗联第一军第一师长程斌在本溪叛变投敌。这个可耻的叛徒危害太大了,他太了解杨靖宇了,而且知道第一军在深山老林中的所有密营。密营是抗联的生命线,杨靖宇和他的抗联第一军之所以能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深山老林中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山里有许多密营,每个密营里都有粮食、有柴火,有的还有药品,即便长时间被困在老林子里,部队也冻不着、饿不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叛徒程斌为了向鬼子邀功,带领讨伐队把第一军的密营全部捣毁了,杨靖宇和队伍陷入绝境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就是这样,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依旧在坚强不屈地战斗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9年冬天,情况更糟了。鬼子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梳篦式大拉网”,讨伐抗联队伍。与此同时,鬼子又在农村推行“保甲制”、“连坐法”以及烧房并屯等政策,企图彻底隔断当地百姓与抗联队伍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段时间,抗联队伍中的逃兵、叛徒越来越多。为了摆脱绝境,保存有生力量,杨靖宇被迫将部队化整为零,在深山老林中进行游击突围,但由于密营生命线被断,敌人太多,渐渐地,小股突围变得越来越难,到了1940年1月31日,农历<span style="color: rgb(35, 31, 32);">己卯年腊月二十三小年,杨靖宇率部进至吉林省濛江县时,身边只剩下了不到六十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1日,腊月二十四,司令部特卫排排长张秀峰携带秘密文件、枪支、抗联经费叛变投敌。这个叛徒比程斌更危险,他是杨靖宇养大的孤儿,后来一直担任杨靖宇的贴身警卫,对于杨靖宇的活动规律和突围路线,他是最熟悉的,他的叛变简直就是朝恩人的胸口捅刀子,太没有良心,太恶毒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因为张秀峰的叛变,杨靖宇的突围小队随后就近乎暴露了。2月2日,腊月二十五清晨,鬼子调集重兵在叛徒程斌的带领下死死地咬住杨靖宇的突围小队,一场激战下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了30余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4日,腊月二十七,为解决给养,杨靖宇率部攻打新开河木场,在运粮途中与敌人遭遇,身背粮食的十五名战士被敌军冲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7日,农历大年除夕,叛徒程斌率领讨伐队再次发起攻击,小队拼死突围出来后,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了十来名战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12日,农历庚辰年正月初五,天刚亮,鬼子的飞机在低空盘旋,讨伐队又追了上来。杨靖宇一行七人一边抵抗一边转移。为了减小目标,转移途中杨靖宇决定将仅剩的七人分开,他带领两名战士继续与敌周旋,为其他人争取突围机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杨靖宇三人小队早已断粮,为了能够站起来继续战斗,三人只能撕下棉衣里的棉絮,就着山坳里的白雪强制地吞到肚子里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15日,正月初八。叛徒程斌根据雪地上发现的一道足迹猜测到了杨靖宇的行踪。随后,这叛徒率领六百余人追了过去。战斗中,杨靖宇的左臂被敌人打中一枪。但即便如此,杨靖宇还是率领另两名战士消失在了密林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鬼子眼中,那时候的杨靖宇就是一尊神,一个不可能抓住的巨人。鬼子后来形容杨靖宇,他完全像个巨人那样跑着,一会儿就消失在了密林中,根本追不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16日,正月初九。杨靖宇率领那两名战士在密林中转了个大圈,来到了七个顶子一带。为了弄口吃的,杨靖宇冒险将两名战士派出去到附近的屯子购买粮食,他只身一人在原地等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18日,正月十一,那两名战士在购买粮食时被敌人发现,战斗中双双牺牲,到这一时刻,杨靖宇身边再无一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22日,正月十五,农历元宵节。杨靖宇只身一身来到濛江县城西南六公里外保安村三道崴子,在一个破旧的窝棚里度过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23日,正月十六,上午10时许,杨靖宇隐约听到窝棚外有人说话,探出头一看,是四个上山打柴的村民。杨靖宇喊住他们说,老乡,下山帮我买些吃的吧,再给我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四人中为首的是伪牌长赵廷喜。这又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败类,他先是佯装答应,后劝杨靖宇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听了这话,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说出了那句撼天动地,让子孙后代铭记 ,让历史泣血的话:<span style="color: rgb(240, 65, 66);">“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可耻的人是没有脊梁的,这个叫赵廷喜的败类下了山就直奔伪警察所,向鬼子告了密。当日下午4时许,鬼子纠集五批共两百多人的讨伐队,向杨靖宇藏身的窝棚包抄过来。此时的杨靖宇已数日粒米未进,加上又患着重感冒,左臂还有枪伤,他已经走不动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英雄抵抗的枪声没有停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靖宇发现讨伐队里有不少叛徒,他愤怒地向这些叛徒喊话:“这些天遇到的怎么都是这号中国人!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叛徒们不敢露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鬼子起初还想抓活的,杨靖宇用愤怒的子弹做了最后的抵抗,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白山黑水间的抗日英雄最终倒在冰冷的濛江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来可悲,在最后的时刻,鬼子因为敬畏竟有些不敢开枪,是可耻的叛徒用机枪打死了杨靖宇,这个叛徒叫张奚若,原先是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特等机枪射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苦苦找寻父亲多少年,找到时,父亲已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一座不朽的丰碑,对马崇云、马躲兄妹而言,他们感到悲伤,但悲伤之后,他们的内心是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们很平凡,但因为找到了英雄的父亲,从此他们成了纯粹的人,拥有信仰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3年,马崇云、马躲兄妹应邀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一路人,兄妹二人在心中默念着父亲的名字,那时候他们才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当年出门远行的革命含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28年,国际国内革命形势风云激荡。这一年的冬天,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后,在极端秘密的状态下组织召开了中共中央常委会,主要议题是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人才,参加我党在上海开设的中央军政干部培训班,以解决各根据地前线极为缺乏军政干部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靖宇作为河南省委唯一的推荐人选,于1929年初化装成商人,先从郑州乘火车至武汉,再由武汉坐客船前往上海,参加由周恩来亲自筹划并组织授课的为期一个月的培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培训结束后,中央原本要安排杨靖宇赴苏联学习军事。杨靖宇抵达奉天后,在等待手续期间,他向满洲省委主动提出,想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革命工作。满洲省委同意后,杨靖宇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一个煤矿当矿井工人,在那一年的五月一日领导了著名的抚顺矿工“发裁员、反加班、反打骂”大罢工运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到了那一年7月9日,“中东路事件”突然爆发,其后中苏断交,杨靖宇赴苏之路就此中断。不久,刘少奇北上接任满洲省委书记,并与杨靖宇进行了单独会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少奇认为杨靖宇是难得的人才,希望他能留在东北开展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靖宇没有丝毫犹豫,从此拿起了东北抗日的钢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崇云、马躲兄妹知道,父亲牺牲后,鬼子用铡刀铡下了父亲的头颅,所以在进入东北烈士纪念馆前,他们心里是有所准备的,但当走进去,看见父亲的头颅被装在一个玻璃瓶中,兄妹俩悲痛的情绪还是彻底翻涌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们跪倒在父亲的头颅前,失声痛哭,嘴里一遍遍喊着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了解父亲头颅回归的过程,对马崇云、马躲兄妹而言是一件既残忍又欣慰的事,残忍的是父亲死得太壮烈,欣慰的是父亲的英灵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靖宇牺牲后,鬼子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濛江县民众医院进行解剖。鬼子军医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当时的情景震惊了所有人,杨靖宇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只有一些无法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鬼子后来命令叛徒张奚若用铡刀将杨靖宇的头颅铡下来,放入木箱送到了通化市伪警察本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0年2月25日,鬼子将杨靖宇的头颅在通化示众三天,之后送到新京关东军司令部,存放在二楼医务科。1945年鬼子投降后,国民党接收日伪政权,杨靖宇的头颅被转移存放在长春医学院医疗器械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党没有将杨靖宇遗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8年年底,我党地下工作者潜入长春医学院,成功迎回了将军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哈尔滨的那些日子里,许多抗联老战士发自内心地把马崇云、马躲兄妹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人甚至要给兄妹俩就地安排工作,但这些都被马家兄妹婉言谢绝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哈尔滨前,马崇云、马躲兄妹俩再次来到纪念馆那只装着父亲头颅的玻璃瓶前,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放心吧!爹,俺们不会给您丢脸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纪念日,马崇云、马躲兄妹两家人再次来到东北,祭奠父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次祭奠之行,马崇云带着孩子们特意来到父亲的殉国地,取走了一块桦树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到老家,马崇云将这块桦树皮放在一个特制的木箱里珍藏着,他对妻子方秀云说:“这块桦树皮就是俺家的传家宝。俺家跟别人不一样,爹连命都没有吝惜,俺家不能蹲在他的功劳簿上,干啥事都得对得起爹,对得起爹的英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为胸膛里流淌着英雄的血,马崇云在铁路系统干工作,一辈子任劳任怨。1964年,马崇云在江苏镇江因公牺牲,年仅37岁。他的二儿子马继志跟着母亲见了父亲最后一面,马崇云对儿子说:“儿呀!你要记住,俺家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马家可不能出孬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崇云英年早逝后,马家人时刻记着他写下的九字家风——“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日子依旧过得艰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方秀云一个人艰难地抚养五个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她没有工作,只能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系一家人的生计,别人劝她,家中有困难是可以向组织讲的,方秀云每一次都说,马家人不怕苦,不能给公家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为家里太穷,多少年马家的五个孩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老大马继光儿时患脑膜炎,因为无钱医治,最后成了聋哑人。老二马继志为了能帮母亲做一些零活,上学坚持不住校,每天要步行十几里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扛起枪去战斗,是因为心中有信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挺起腰去苦熬,也是因为心中有信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7年,方秀云想让二儿子马继志去当兵,征兵一开始,她第一个给儿子报了名,但始终没说儿子是杨靖宇的亲孙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参军后的马继志,主动请战参加了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战,并且荣立三等功,腰上至今还有当年负伤留下的伤疤。复员后,马继志追寻父亲的足迹,成了一名火车司机,开了半辈子火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82年,马家三儿子马继民高中毕业后,跟哥哥一样,也报名参了军。临行前,母亲方秀云嘱咐儿子:“还是那句话,记住爷爷,是在心里记。千万不要说出口,四处张扬。你说了,人家肯定要照顾你,那样的话,你就不是爷爷的好孙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带着母亲的嘱咐,马继民在部队干得十分出色。四年后,他和二哥一样,悄无声息地回家做了一名工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后来,靖宇县委、县政府邀请马继民到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马家人为此开会,老母亲方秀云说,如果这是商业行为,就坚决不能去,因为这是给爷爷的形象抹黑。如果是为了当地百姓谋福利,那倒可以尽绵薄之力,因为那里是爷爷当年奋斗、牺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听老母亲的话,马继民去靖宇县工作,自始至终没要过一分工资,没要过任何待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人劝他没必要一分都不拿,什么也不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时候,马继民总是深沉地说,我很想念爷爷杨靖宇。这不是假崇高,这是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