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实验幼儿园幼小衔接家长指导(十二)】——规则能遵守,纪律有保证

我是天使守护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教养贴士</b></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从小就有规则意识,能按要求遵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则,那么进入小学后往往就能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定,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规则能遵守,纪律有保证</b></p><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一篇名为“小学家长自述:开学一月摧垮6年教育观”的文章,曾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上课有统一的坐姿、购买统一的文具、包统一的书皮、名字写在统一的位置、穿统一式样的舞蹈鞋、戴统一的小黄帽……一位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把这些看似琐碎的个人烦恼,通过媒体演变成了公共话题。每年9月刚开学的时候,不少一年级新生的家长都会为这些事情纠结。</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大讨论,其实也折射出如今独生子女家长的教养观念和心态: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家长就会尽量满足,而不考虑这个要求是不是合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即使是涉及做人的根本,家长通常也是好言相劝,不予批评或惩罚;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家长总是先挑学校和老师的毛病,而不是考虑自己孩子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家长就是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希望孩子能够在最好的环境里面有无限的爱、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对孩子有充分的尊重。遗憾的是,这样的环境到哪里都是镜中月、水中花。复杂的社会环境不会单独为了某个孩子而发生任何变化,社会上也没有任何人只享受充分的自由,而不需要任何约束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孩子们迈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要想获得爱、自由和尊重,首先就要懂得爱别人、给别人自由、尊重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得到的爱、自由和尊重,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的。</p><p class="ql-block"> 小学是孩子们迈入的人生第二个小社会,跟幼儿园这个“小江湖”相比,小学的课堂纪律会更严,对孩子的要求和限制会更多。如果到了小学阶段,孩子眼里还只有自由,没有任何规则,那么就容易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甚至对学校的纪律和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规则意识,能按要求遵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则,那么进入小学往往就能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定,就能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规则需要从小培养</b></p><p class="ql-block">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斯凯把养育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其中,从孩子2岁到 4岁或5岁,处于第三个阶段——权威阶段:父母开始制定规则并执行,对孩子的爱则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p><p class="ql-block"> 父母建立的规则要适应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尤其要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相匹配。在进入小学之前的幼儿阶段,我们给孩子制定规则需要循序渐进, 分阶段、分步骤实施。</p><p class="ql-block"> 2岁左右,规则主要集中在孩子安全、他人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比如不碰危险的东西,不打、踢、咬人等;2岁6个月左右,规则就需要扩展到吃饭过程中的行为,禁止行为和拖延活动的要求,以及早期的自我照顾,比如不能在吃饭过程中离开座位、不能玩食物等;3岁左右,更多的要求是关于礼貌行为和适当的自我照顾,比如学会说“谢谢”,整理玩具等;3岁以后,要求孩子进行更多的自我照顾,比如自己穿衣服,能按要求上床睡觉等。</p><p class="ql-block"> 父母要明白,对孩子适当且合理的限制和约束,并非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划清界限,真正保证孩子的自由。心理学上也有研究表明,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限制,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规则需要共同制定</b></p><p class="ql-block"> 孩子更容易遵守那些比较明确的规则和要求,尤其是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因为他们在参与制定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些规则的真正含义,所以就容易按照要求做到。同时,在制定规则时,我们还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涉及重大原则性问题,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制定规则。比如每天的零食量,能吃什么(告诉孩子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食物吃了对身体不好);比如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以及相关限制条件等。</p><p class="ql-block"> 孩子一旦参与了规则的制定,一般都会自觉遵守,有时候甚至做得比我们规定的还严格。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本来就应该做好的事情,并非家长强制要求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会看到,节假日期间因为看电视、打游戏、吃零食,有些家长和孩子发生拉锯战和攻坚战。但是,如果我们和孩子共同订立了统一规则,甚至是让他主导制定规则,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自觉,家长也会更轻松和省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规则需要严格执行</b></p><p class="ql-block"> 如果规则比较明确和清晰,一旦孩子没有遵守,我们就需要采取措施强化这些规则,如果有规则无执行,结果就等同没有规则。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而违反规则,那么也需要告诉孩子这是特例,并非惯例。</p><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育儿专家斯波克博士曾提出:“如果你期待孩子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纪律可以让你的期待成为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可从婴儿期开始一直到整个青春期。”他还认为,父母的优柔寡断是影响纪律执行的一个重要障碍。</p><p class="ql-block"> 这就需要父母在强化规则时保持一致性,尤其不能在无意间奖励孩子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父母在对待同一个规则时经常不一致,就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以此当成自己逃避或破坏规则的借口。当然,有些规则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我们更要以身作则,不带头破坏规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规则需要建立在自由和独立的基础上</span></p><p class="ql-block"> 建立规则,并不是对孩子施加高压,不给孩子任何自由和选择。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认为一个学生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一动不动就是守纪律。那样的学生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能说是守纪律的人。只有当他变成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把他当成是一个守纪律的人。”</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我们制定的规则就很可能成为孩子自动自发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一旦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家长也会轻松自如。</p>

规则

孩子

家长

小学

要求

制定

自由

纪律

需要

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