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物,是《新青年》的主编,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一至五届总书记。</p><p class="ql-block"> 独秀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境内。占地 110亩,包括陈独秀墓,浮雕墙,陈独秀纪念馆等景点。是以陈独秀墓为核心的大型人文景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一部感人至深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让人产生一种不亲去一趟忍辱负重、坚贞不屈的革命前贤安葬地,不足以平复敬仰之情,于是2021年4月14日,借着从上海返乡西安之机绕道完成了这次凭吊之旅!</p> 独秀园壮阔而秀美,汉白玉五门牌坊与其上书的“民主”与“科学”的楣额似乎概括了陈独秀的一生。<div> 五门寓意着陈独秀为中共一至五届总书记,高19.19米,宽10.09米,分别寓意着五四运动发起时间和陈独秀的出生日期。</div> <p class="ql-block"> 牌坊正对面是一总长60米、高度4米名为“惊雷”的浮雕,展示了陈独秀的一生。浮雕分为英年志气、惊天动地、开天辟地、浩然正气四大部分。</p> 陈独秀铜像由青铜铸成,高6米、底座3.5米。铜像展现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抨击旧礼教、旧文化,宣传新思想、新学说的光辉形象及饱满革命的开创精神。 两旁巨大的山石上书写着“民主”“科学”这一前贤们为之奋斗的主题 新青年碑刻是目前国内关于书籍类的最大的雕塑作品。正面是该杂志正式更名后的第二卷第一号的封面,背面是陈独秀于1915年发表在杂志创刊号上的《敬告青年》一文的六个标题。该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墓冢是陈独秀与其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1947年,原葬于江津的陈独秀由其三子陈松年遵母亲遗嘱将其灵柩连同棺木迁回安庆合冢。自1979年起,历经3次扩建。现为高度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的半球形墓冢。墓碑上“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字采用唐代欧阳询的正楷。 墓园一侧是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也称陈独秀纪念馆,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陈列馆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史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陈独秀的生平事迹,分为6个专题部分,共有实物100多件,图片300多幅,采用编年体手法展现了陈独秀一生的历程。 陈独秀有五次到日本的经历。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救国之道。他在《说国家》一文中说:“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若是大家坏了,我一身也就不能快乐了,一家也就不能荣耀了。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我便去到各国查看一番。” <p class="ql-block"> 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Science 赛先生)、民主(Democracy 德先生)和新文学。杂志1917年因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而迁往北京,1919年因陈独秀被捕,编辑部又迁回上海。《新青年》刊登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等人的文章,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p> 陈独秀在上海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围绕着是用“社会党”还是用“共产党”命名的问题,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经过酝酿和准备,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其主要工作是:大力宣传马列,为发起全国建党做准备;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为全国建党提供纲领性文献;出版通俗刊物,组织工会,创办劳动补习学校,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陈独秀四处联系发展建党事宜,包括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东京等地。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并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他们一致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召开,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了代表大会。陈独秀委托广东代表带来的致大会的信,主要讲了四点:“一、党员的发展与教育;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运用;三、党的纪律;四、群众路线。”会议最后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尽管陈独秀没有出席会议,但是由于他在新文化运动以来就积累的声望,特别是他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卓越贡献,他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的首任书记。1921年9月,陈独秀即从广东起程回到了上海,正式担负起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的工作。 陈独秀一生五次被捕。1919年6月8日,由于很多学生被捕入狱,陈独秀撰写了《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后来,陈独秀也在切切实实地实践自己这一理论。1932年,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最后被以“危害民国罪”判处徒刑13年。对于国民党当局罗织的罪名,他回击说:“予固无罪,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而开罪于国民党已耳。”这是他人生中第五次,也是入狱时间最长的一次了,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一直住了四年多。在此期间,他真的把国民党的监狱当成了自己的研究室,在监狱里钻研起学问来。他写信给汪原放和胡适等朋友,要他们帮自己在外面购买或借来大量书籍。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还曾列出自己两年内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古代的中国》、《现代中国》、《道家概论》、《孔子与儒家》、《耶稣和基督教》、《我的回忆录》。总体来说,陈独秀的监狱研究成果,大致分为3类:一是在文字音韵学方面,著作颇丰;二是在狱中写了长篇组诗《金粉泪》56首;三是留下了被誉为“传记文学之瑰宝”的《实庵自传》两章。 陈独秀此次被捕引起国内外很大震动,国内著名学者蔡元培、杨杏佛、柳亚子等八人和外国学者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都纷纷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陈独秀,进步学生发起了营救陈独秀的“提陈运动”。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8月陈被提前释放出狱。出狱后,他坚持发表抗日演说,写下大量抗日文章。蒋介石请他出任国民党政府劳动部部长,被他拒绝。国民党政府出资10万元请他另立党派,遭其痛斥。<br> 1938年6月底,陈独秀从汉口乘船溯江而上,于8月到达江津居住。 大革命失败前夕,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中共中央进行改组,陈独秀从此离开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岗位。此后,他一面按照中央要求,经常发表一些文笔犀利的杂文,揭露鞭挞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一面反省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关注当前形势和党的路线、策略。对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并不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但他认为在许多问题上共产国际的指导是错误的,自己是被迫执行,共产国际应负主要责任。为此,他拒绝赴苏商议问题和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 由于对托洛茨基对当时中国革命文章论述的认同,他接受托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并开始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组织“左派反对派”。这些都是党的纪律所不能容许的。 陈独秀擅书,篆、隶、草、行皆精,毕生所书墨迹众多,书体各异,尤精篆、隶,而留存至今的甚少。常见的信札、手稿的字体风格,能体会出先生扎根于传统的帖学系统,还融入了碑学的用笔、体势、风骨。由于历史原因,陈独秀的书法作品,或无奈销毁,或散落民间遗失,或封存密不示人。现藏于各文博单位、收藏家手上,精美大作甚少,或应酬之作,或部分文稿、手札、信件存世,史学研究价值较高,而其书法艺术价值被忽略。 金尊银烛销春雨 象管鸾笙护紫云<div> 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当时的望江县翠苓乡城北村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在村民家中发现并征集到这副对联。该对联质地宣纸,纸张色旧泛黄,基本保存完好,联长165厘米、宽28厘米,章草字体,上联为“金尊银烛销春雨”,下联为“象管鸾笙护紫云”。上款落有“幼卿先生之嘱”,下款署名为“独秀”二字,款下盖有一方“陈独秀印”的红色印章,系篆刻阴文。当时,这副对联的收藏者介绍,‘幼卿’乃其祖父。其祖父因在辛亥革命期间结识陈独秀,并且交往甚笃,故获陈独秀赠予的对联。</div>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div> </div> 坐起忽惊诗在眼 醉归每见月沉楼 陈独秀晚年在重庆江津的旧居 清贫婉拒嗟来食:国民党方面希望利用陈独秀与中共之间的矛盾,借机打击共产党的气势。蒋介石1939年接受张国焘提议,派胡宗南、戴笠等到四川江津白沙镇,私访陈独秀。陈独秀看透了他们来意,但是不愿意为国民党提供反共的宣传。他在1939年5月抵达四川江津后,没有正常的经济来源,除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很不固定的稿费收入外,主要靠亲友的接济。陈独秀是个个性强烈的人,无论经济上如何困苦,他都不会牺牲原则去接受别人的帮助。他曾致信杨鹏升说:“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缘受赐。”对不留姓名的晋公,他多次表示一旦得知将全部奉还。另外他对于国民党政府的官员或共产党的叛徒,不管是否出于何种动机,都一概拒绝。当时在国民党政权中任职的罗家伦、傅斯年曾送一些钱给陈独秀,但陈坚决不收。并说:“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不要你们的施舍,不要你们的救济。”使得罗、傅二人相当尴尬。当时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朱家骅也曾给陈独秀送过一张5000元的支票,但被陈拒绝了。后来,朱家骅又托张国焘转交,又被陈拒绝了。张国焘又托邓学稼寄赠,陈独秀还是没有收。对此,陈独秀是有他的苦衷的。他曾对邓仲纯说:“这些人的钱是不能收的。我宁愿饿死,饿死!收了他们的钱,是非多。” 陈独秀先生一生狂浪、风流倜傥,青年时考秀才,去日本留洋。中年时创办“新青年”执教北大。在风气大变狂士辈出的民国时期,他号令新文化运动,将中国拉进了现代的大门。当他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能施展,文化救国的方略不得实现,就干脆去创办政党。章士钊称他是不羁之马,鲁迅说他是“门口竖着的大旗”。晚年,因犯错所致的悲苦凋零,但仍不失风骨,坚持不食嗟来之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缅怀先辈,了解党与国家一路走来的艰难险阻,算作一次不忘初心的老来实践吧。<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