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爱——将此献给天堂的父母

华中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序篇——</b></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有一种爱它博大无私。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是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p><p class="ql-block"> 人间有一种情,它庄严神圣。它使我魂牵梦绕.....。父母离开我们分别二十九年和六年。</p><p class="ql-block"> 翻开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任思绪流动。当尘埃再次扬起,留下的尽是满满的回忆。曾经以为被岁月掩盖的往事,会被流年的风无情的吹散。回首的瞬间,蓦然发现,沧海桑田的变迁, 物换星移变换,时过境迁的冷酷,错过花期的忧伤,在岁月的积淀里逐渐褪色。在时光的转角处,一次想起,犹如蜻蜓点破了沉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说,她是四川省南充市岳池县石龙乡人,出身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偏僻的山村,是她生活的第一故乡。因太祖母重男轻女,命外祖母将我的母亲寄养在南充市青居乡的外祖母家中,每年过年才接母亲回家。因此,青居山是我母亲的第二故乡,那里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青居山是南充市八大风景之一。嘉陵江环绕着青居山,江水的蒸发,形成烟雨蒙蒙,山腰云雾缭绕,雾在山间游动,像画家泼墨,使原来的山变成景,形成了一幅幅丹青。有时如袅袅的轻烟,有时如万顷波涛卷来,有时轻盈如羽衣,有时沉凝如灰铅。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有种飘飘然乘云欲归的感觉。雾,似有形而又无形,朦朦胧胧的飘渺于文人的诗篇之间。故青居山也称青居烟山。</p><p class="ql-block"> 南充,这里历史厚重,文脉深远。早在唐尧、虞舜之前,便谓“果氏之国”。塞空桃艳,盈野桑青,荷叶连天,翠竹凝云。南充各乡村栽有各种果树,柑橘的面积列居首位,故有果城之称。桑树种植于早地田埂之中,几乎家家户户养蚕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p><p class="ql-block"> 太外祖母家就住在山前,全是旱地,田埂栽满了桑树。旱地均种有柑橘,桃李梅,樱桃,枇杷,葡萄及四季花木等。太外祖母家,每年都养春、夏、秋桑蚕。家中成员有我的太外祖父母及母亲的舅父母、表兄妹等。</p><p class="ql-block"> 承灵秀之山水,秉风雅之人文。南充人杰地灵。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馆定将涌腾起人们对伟人虽去,但风范永存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张澜,清末秀才,四川省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澜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紧密相联,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17年任四川省省长;1926年任成都大学校长;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位白胡须老人就是张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澜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以德行高洁、气量恢宏为世人所乐道。毛泽东主席当众称赞他说:“表老啊,你很好!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p><p class="ql-block"> 我的太外祖父年青时英俊潇洒,特别是身穿一套白色西装,系着黑色领结,颇有学者风范。他和张澜是同乡,又是到日本留学关系密切的同学。听母亲说,当年太外祖父母的婚姻遭到女方家极力反对,但年轻时的他们历经考验,在颠沛流离中相互倾慕,产生深厚的情爱。太外祖父不顾一切非娶太外祖母不可,太外祖母同样如此,非太外祖父不嫁。他和张澜商量决定抢亲。母亲说,太外祖母是被抢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太外祖父参加过辛亥革命,曾经和张澜留学日本。回来后,他在武汉钢铁厂附属机械厂学习,他追求农业救国,自制抽水机,想把嘉陵江的水抽灌农田,并要我外祖父绘制《木牛耕地图》,费了很多精力,他想办一个园艺场。后患病卧床不起,未能实现愿望就离开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祖父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早年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持家廉节是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女主人。里里外外一把手,一切由她说了算。她很勤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年四季与媳妇纺纱织布,鸡鸭成群,除生活自理外,还拿到集市上卖,积累的钱和收租拿佃的钱积累起来,又买田地。因此,她持家的日子就更加富裕了。</p><p class="ql-block"> 对子女的婚事,主张血缘相亲,歧视外娶媳妇。给我外祖父娶亲,是她的表妹之女,生了我的大姨。外祖父前妻因肺病而去世。</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祖父毕业于四川大学,专长数理化学科,文学也很好。毕业后在岳池中学教书,那时我的太外祖父看中了他,就将我的外祖母许配于他。但是外祖父的母亲早为他选好了她表妹之女。当时我外祖父不同意,坚决要与我外祖母结婚。外祖父的母亲很生气,说他不孝,冬至节要将我外祖父送家族宗祠处分。并说我外祖母读了洋学堂,又是大脚。外祖母在前面走,她的婆婆就在后面指着骂,不喜欢我的外祖母。外祖母头胎生了男孩,她的婆婆还是不喜欢。她分娩时受到了风寒,人事不知,婆婆仍旧不管,后来娘家将外祖母接回治病。可惜大舅舅在襁褓之中无人照料吃奶,由我外祖父照顾没几天就死了。外祖父非常难过。外祖母第二胎生下我母亲,她的婆婆一贯重男轻女,她喜欢母亲的堂兄等。他们与母亲的婆婆同桌吃饭,而我的外祖母与我的母亲只能在另一张小桌吃饭。</p><p class="ql-block"> 是因为婆婆的百般刁难还是封建社会冷酷无情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念,为何女子没有一点尊严和自由,命运任人摆布!为何女子没有一点地位,做什么都要看人脸色!为什么至死不渝的爱情不但无人能理解,是因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是那个要求遵从三从四德、百孝为先的封建礼教,还是那种迂腐不化的意识形态,把完美的爱情推向无底深渊,把忠贞善良的人逼至绝路,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结局。外祖父冲破种种封建阻力,最终与我的外祖母成亲。但婚后的日子曲折艰难,处处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刁难。</p><p class="ql-block"> 封建家庭讲忠孝礼义,一切唯命是听,不敢反抗,否则就要受到族长的处分,冬至节到宗祠罚跪打屁股,族规家规很严厉。我的外祖父在婚姻问题,自作主张已经受到严厉的教训。他在岳池县中教书,回家必须先到他母亲房里请安,否则就说有了妻子忘了娘。在旧礼教环境下生活心里很不愉快。甚至不准外祖父出去工作,要他在家中教他侄儿们的书,协助料理家务等。外祖父忧虑成疾,再加上染上肺病。后来他母亲病故后,兄弟俩才分家。外祖父和外祖母迁居到青居乡与我的太外祖母住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母亲与我的外祖父母共同生活了约四年之久,后来生了两个舅舅。大姨被外祖父送去南充女子中学读书。外祖父以教书谋生,在这短暂的岁月里,母亲与外祖父同享天伦之乐。他常常教母亲读唐诗、数学、珠算、阅读三国志、鲁迅书籍等。外祖父病情日益严重,于1937年病故,外祖父就这样埋没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外祖母家,常常跟她的表兄妹去采桑叶喂蚕,读书写字玩游戏。迷人的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五彩缤纷,香纯而又美丽的花儿,她有时将玫瑰、月季花戴在头上,捉蝴蝶玩。母亲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之中,心情愉快,因此,影响了母亲以后选择学农的道路,热爱昆虫事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的恋情——</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去世后母亲考取了南充女子中学。毕业后,于1941年考取了四川省立宜宾高级农业学校园艺科,在此奠定了她以后学农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父母就是在这所学校相识的。父亲江西鄱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942年到该校担任教导主任及教学,母亲还在读书。他们仅是师生关系。母亲对他并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沉默寡言,但在师生中威信很高。</p> <p class="ql-block">&nbsp; 年轻时的父亲一表人才,长得英俊潇洒。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但父亲待人诚恳,拥有比别的男人更细腻的内心,更加沉稳。这也是母亲爱上他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坚强、自信、温柔、善良。</p><p class="ql-block"> 父亲后来被调离该校离开宜宾到骨粉厂任厂长。母亲突然接到父亲的来信,他在信中好奇地问母亲:“你为什么与同学住在学校?不到你做官的姨父姨母家——高庄桥公馆度过寒暑假呢,很少见你表兄妹来往,这是为什么?”其实父亲早知道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在她姨父家过寒暑假。</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姨父原是杨森部队20军的旅长,抗战时期,他因视力不好转业后任宜宾地区专员。母亲进入宜宾高农学习时,她的姨父就拜托本校的校长当介绍人,要母亲与他的儿子订婚。</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她表哥印象很不好,他在学校常将同学打伤,寒暑假一天除了打牌就是看戏,半夜都不睡觉。母亲对他这种没落的生活感到非常厌恶。她想怎么能把我的终身托付给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她的姨父要他们毕业后就结婚。1944年7月就要毕业了,母亲早已做好了逃婚的准备。母亲和她初中要好的同学约好,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来学校接她。她们一起就这样悄悄离开了宜宾,离开了那个放荡形骸的人。母亲仰望着的天空,啊,我自由了!她的眼泪竟然掉了下来,顿时感到如释重负。不知道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所需要的确切时间不会太短,可是厌恶一个人或许只需要一秒,就在那一瞬间。&nbsp;&nbsp;</p><p class="ql-block"> 这位同学很关心我母亲的婚姻问题。</p><p class="ql-block"> 她说:“做大官的人,我也不喜欢,生活很不自由。曹老师(我的父亲),人很踏实,但他是个外省人,流浪在四川什么都没有,总是要有点产业妥当,如果碰上什么天灾人祸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她要给母亲介绍商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答说:“商人重利轻别离,性情合不来。”&nbsp;&nbsp;</p><p class="ql-block"> “还是选择一个知识分子,建立一个自由的小家庭更好。”母亲接着说</p><p class="ql-block"> 喜欢一个人,无论他的什么都不重要,而厌恶一个人,无论是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觉得不如人意。人心的复杂,厌恶一个人可以没有理由,喜爱一个人也可以一眼看中。喜欢是种奇妙的东西,你可以在一秒之内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也可以在瞬间对某个人厌恶至极。</p><p class="ql-block"> 母亲征求了我大姨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大姨告诉她:“没有省内省外之分,你的姐夫也不是本地人,但为了事业,他现在还不是远走他乡。”</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父亲寒假来到母亲老家岳池县石龙乡,大姨认为父亲为人诚实,态度和蔼可亲,举止优雅,言行唯美。为此,将这门亲事定下来。父亲和母亲于1945年2月在泸州衣锦中学结婚。</p><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母亲感触悠然涌上心头。穿透岁月的沧桑流年里渐渐的感悟:有一种懂得叫珍惜,有一种浪漫叫平淡,有一种幸福叫简单。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你相遇相知相恋,永结同心,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此时父亲的心情同样如此:回眸处能看到你幸福的模样。此生,你若不离,我定不弃。你若相惜,我愿生死相依。</p> <p class="ql-block">  1945年父母与外祖母、舅舅合影。母亲正怀着大哥</p> <p class="ql-block">  当年母亲在泸州生下大哥。&nbsp;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了,日本人投降了,举国上下齐欢腾。这时父亲患痣漏前往泸州市兵工厂医院手术治疗,当时技术好的医生都往上海去了,只有一般的医生给予手术。连续三次都未将瘘管切除,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母亲心急如焚,对父亲的生命担忧。父亲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并未治好。于是只得回家,由母亲用药水清洗疮管,然后用雷福尔纱布条,接着用消毒后的钢针慢慢地塞入漏管,这样的清洗工作一直到1961年痔漏才痊愈。</p><p class="ql-block"> 一生一世、不离不弃。有多少誓言能承受岁月的变迁!16年来母亲从未怨言,对父亲细心护理真情相待,他们恩爱有加,父亲才得以康复。</p><p class="ql-block"> 烟火夫妻,白首不相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夫妻是人生的伴侣 ,父母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休戚与共,他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投降后,父亲的老师、同学都纷纷离开四川。他的同学从江西给他来信邀他离川到江西庐山林场工作。</p><p class="ql-block"> 父亲劝说母亲同他一起回江西。</p><p class="ql-block"> 他说:“同学都走了,今后找工作比较困难,何况四川人排外,不如趁此机会离开四川。”</p><p class="ql-block"> 母亲伤感地说道:“ 我不忍心离开我的母亲和两个弟弟。”</p><p class="ql-block"> “以后给他们寄钱来,或者接他们出去”父亲仍然坚持地说。</p><p class="ql-block"> 母亲终于被父亲劝说打动。母亲依依不舍地告别外祖母、大姨还有两个舅舅。列车载不动,千万里母亲的惆怅。晨风道出了母亲的珍重,鸣笛为她挥手别航,母亲没有勇气回首渐行渐远的外祖母温柔的泪光。桃花盛开的烂漫,在母亲脑海里回荡,那枝头上的一枚颂歌,将是母亲一生永恒的绝响!纵有再多的不舍与离愁皆化为一滴泪珠,浸入这片热忱的土地上,滋润着母亲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父母于1947年12月带着两岁的大哥,还有不到一岁的姐姐(在回江西的途中病逝)来到庐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那是母亲的呼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革命的一家——</b></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姨是党的好女儿,她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加入地下党的革命工作,她当时担任岳池县酉溪寺一区的地下工作。1947年12月地下党岳池县委批准建立酉溪特支,大姨任书记,母亲的大堂哥任副书记。大姨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去教从医。联系群众,刺探敌情。自任酉溪特支后,迅速扩大了党组织,吸收进步青年反国民党剥削与压迫。夜贴标语散发传单,“岳武起义”捐钱捐粮,典当土地买枪买弹,击毙伪警长乌合之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指挥“岳武起义”等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亲的二堂哥在政法学院读书时,经老师介绍也参加了地下工作。他受到地下党组织指派,打入敌特内部,了解敌情,从事革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大姨的入党介绍人邓惠中。</p> <p class="ql-block">&nbsp; 邓惠中(1904—1949),女,原名张惠中、张若兰,出生四川岳池。她报考岳池女子师范学校时,出于对丈夫的敬仰和深情,改名邓惠中。她是小说《红岩》中的女英雄“双枪老太婆”原型。当时邓惠中被捕消息传来,大姨悲伤万分,痛断肝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舅舅大舅母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姨在信仰的确立、追逐、坚守过程中影响了两个舅舅。两个舅舅跟随着大姨都参加了革命。日宿古墓或潜水护送白银买枪弹,参加“岳武起义。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党默默无闻做了许多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小舅舅少年英俊,参加过“岳武起义”。解放后破重案,活捉特务杨进生。杨进生在被审问过程中,面对威严的法律,胆战心惊,他供出杨虎城将军是被他杀死的,并将遗体埋蔵于戴笠住处的花坛下。</p><p class="ql-block"> 大姨与母亲同父异母 ,但她们亲如一母所生的姐妹。她生世凄凉,幼年丧母,没有享受母爱。婚后丈夫去延安,晚年养女不孝 ,大姨在党组织的关照下,雇有专人照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风雨飘摇颠簸流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静静的心里,都有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颠簸流离,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p><p class="ql-block"> 母亲随父亲一路颠簸从四川来到江西庐山,在此生活了一年,1949年7月父亲在波阳士行中学任教,1950至1951年在江西信江、南昌农专任教,52年院系调整后在江西农学院任教。</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母亲求知的愿望迫切,目睹全国解放后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妇女都得到解放,纷纷走向社会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却毅然报考了南昌农专,决心解放自己走读 。前一天晚上煮好第二天的饭菜,洗好衣服,第二天天不亮,将饭菜热给哥哥、姐姐吃,大哥自己上学,二哥两岁多,在家门口玩,累了就睡在门口。姐姐还不满一岁,躺在摇篮里,母亲将门锁上去上学。此时,姐姐在摇篮里撕心裂肺的啼哭着,这声音一阵阵刺痛母亲的心。这些琐碎的事与学习生活对母亲来说感到非常紧张,这样坚持了一年。1952年院系调整南昌农专合并江西农学院农学系。因农学院成立要建校舍,母亲还要到南昌大学农学院农艺51级去上课。此时面临的困难更多,父亲为母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请了个小女孩照看哥哥、姐姐。等母亲上学去了,小女孩把门锁上,自己出去玩,让哥哥姐姐在房间哭。姐姐因在摇篮时间太久,屁股都烂了,豌豆大小的孔,看着都很可怜。那时大哥随父亲在莲塘伍龙岗读小学。</p><p class="ql-block"> 这些颠簸流离的岁月总有不期而遇严寒,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哀怨,却总有一丝柔情如影随形,就像炎热荒芜的沙漠让人窒息,但似乎又能嗅到泉水的甘甜,是绝望还是迷茫,是继续远行还是停下脚步换条路。</p><p class="ql-block"> 母亲并没有停下脚步,在苦难中品尝着胜利的喜悦。她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完成学业,于1955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学院。</p><p class="ql-block"> 母亲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与父亲的支持,辛勤劳动和赤诚的心分不开。他费了很多心血,特别是母亲在南昌大学读书时,为母亲及哥哥、姐姐的住宿生活琐事不知跑了多少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现实与理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是母亲开始走向新生活的起点,她被分配到农学系昆虫教研组,担任农学、园艺、土化等专业昆虫实验与讲课。母亲立志上好每节课,搞好科研工作,报效祖国对她的培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母亲心中有着自己的人生抱负和远大理想。1956年母亲在原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昆虫学家杨惟义院长的亲自关怀下,为培养她研究生物防治,从保护利用天敌以虫治虫的方向发展,交给母亲饲养蓖麻蚕,推广蓖麻蚕,利用蚕卵繁殖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的综合课题。母亲欣然接受任务不懈努力,直到1960年江西已经推广了36个县市饲养蓖麻蚕和释放赤眼蜂,并进行了田间试验。杨惟义院长非常高兴,他再三鼓励母亲要坚持不懈。最后因左的路线干扰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而受到批判,科研被迫中断。尽管被人扭曲,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是正义。如果只是被人否定就要改变的话,那种东西既不是梦想也不是自我。</p><p class="ql-block"> 母亲至始至终铭记杨惟义院长的嘱咐:“不管怎样劳累,不管人家怎么说风凉话,你都要有决心将蓖麻蚕利用蚕卵繁殖赤眼蜂释放到田间,防止稻螟虫种的试验研究下去。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是今后的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母亲暗下决心、,一定要实现她心中的梦想。而实现理想一定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强大勇气。</p> <p class="ql-block"><b> 1967年下放前全家合影</b></p> <p class="ql-block"> 父母和我们双胞胎姐妹在靖安县“五.七”农场合影,杜玲专程来看望父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8年母亲带着我和三哥、弟弟、妹妹下放农村。1970年父母被调到县靖安县“五.七"农场工作。农场距县城大概十公里,依水而建的农场,它既是对自然的馈赠,也是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它座落在小河岸边,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农场四周环境优美 ,绿树成荫,果树成林,一片寂静,令人心旷神怡!在这远离城市的喧闹和文革无休止的批斗与蒙受耻辱。农场犹如世外桃源,父母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美好的时光。父母在这里可以安心的搞科研,父亲专注果树的栽培、生长、嫁接及其研究。母亲在农场书记的支持领导下,与场下放植保干部饲养繁殖蓖麻蚕和赤眼蜂,并在田间进行试验,效果非常好,并被靖安科技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潜心研究矢志不渝——</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1972年11月父母被调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父亲担任园艺系主任,母亲担任农业昆虫的教学任务。借此机会,母亲想将“饲养蓖麻蚕卵繁殖刺眼蜂释放田间防治稻螟”的田间试验成果向恩师杨惟义院长汇报,谁知噩耗传来 杨惟义先生含冤病故,母亲伤心痛哭 心情非常沉痛悲伤。</p><p class="ql-block"> 从此,母亲矢志不移,按照杨惟义先生生前的指示,将“生物防治以虫治虫的研究”作为研究的目标来报答杨惟义先生对母亲的培养和希望。有一种环境叫春风化雨,有一种恩情叫谆谆教诲。杨惟义先生的谆谆教诲,化作母亲脑中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随后母亲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加了“全省农作物害虫天敌资源调查”,获得了江西省科委优秀成果三等奖,因此,母亲又申报了“水稻害虫天敌优势种——稻虱赤眼蜂”的研究课题。同时对果蔬害虫天敌资源进行调查,从而得知果蔬害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 1975年母亲因患肾病退休,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在借鉴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园林、果蔬害虫的综合治理问题以及开发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天敌资源,为园林果蔬生产服务。为此,母亲走遍了江西新老桔区和35个县市的园林及蔬菜地。有的不止去一趟,直到把所有需要的情况彻底摸清楚为止。</p><p class="ql-block"> 在保护利用捕食螨防治研究过程中,每当桔子开花、结果,间种大豆,播种藿香蓟、释放捕食螨后5—7天调查益螨和害螨数量消长情况及效果、检查等关键时期,母亲孤身一人前往500多公里以外的赣南山区(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火车,要乘一天多的长途汽车,深入农村农场,果园指导防虫技术)检查当地捕食螨繁殖与释放捕食螨在田间、桔园自然繁殖情况及防治效果,为橘农举办学习班,讲解防治的技术措施,提高果农对防虫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平原、翻丘陵、涉滨湖、穿谷地采集昆虫标本和调查数据,查明不同生态环境下昆虫与天敌数量组成比例,优势种群,地理分布谱系。处处留下母亲的身影和脚印。亲爱的母亲,你可知道,你是动过四次大手术的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心研究以虫治虫,集中精力从事柑桔蔬菜害虫的主要天敌——捕食螨捕食害螨的研究,从改善桔园生态环境着手,在桔园内外增加与捕食螨及其它天敌的植被——豆科植物、药用植物、白苏、藿香蓟等。为捕食螨(捕食性、寄生性)天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发挥了天敌控制害螨害虫的作用,效果很好。并将发现的亚热冲绥螨捕食柑桔锈壁虱首次向全国报道。</p><p class="ql-block"> 在科研方面,母亲从1983年开始着手准备利用捕食螨综合治理果蔬害虫的研究工作,她连续16年来一直全身心投入。当然,不仅是因为列入一级重点的“赣南山区资源综合开发研究”中的子课题的需要,而且主要是利用捕食螨综合防治果蔬害螨、害虫(减少施药次数,用益虫捕食螨吃掉害虫)给人们带来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保护环境,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p><p class="ql-block"> 中国林业出版社编辑与我母亲约稿。妹妹与母亲合作,还有一位摄影师协助拍照。他们三人接受了这个任务,共同编写《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一书。</p><p class="ql-block"> 图片1500种(虫害304种,病害299种)。全部根据不同病虫害发生季节采集标本,以实物拍彩色图片。</p><p class="ql-block"> 在虫害方面,对某些害虫的不同虫态,还要通过饲养而得某种标本,方能拍摄。某些天敌昆虫又如捕食螨捕食红蜘蛛,一定要等待捕食时才能拍照。又如食蚜蝇捕食蚜虫时才能拍照 ,又如寄生蚜虫的蚜茧蜂,都要等待观察蚜茧蜂成虫, 在芽虫体上产卵或从蚜虫体上羽化(钻出来)时才能拍摄。</p><p class="ql-block"> 所以完成一张活体的现场照片,不知要占用多少时间和功夫!在病害中,有的标本还要通过分离培养后才能拍照,定标本名称。因此,要获得完善特征明显的标本,有时要经过两次的采集标本才能拍照。</p><p class="ql-block"> 这种细致准确的工作都是他们三人合作,耐心协作而完成的。目的是要出一本病虫特征明显准确的图鉴供读者参考。这本书前后花了四年之久的时间,于2002年1月出版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p> <p class="ql-block">利用智到小植螨防治大棚四季豆上的红蜘蛛</p> <p class="ql-block">播种豆类繁殖智利小植绥螨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应用从国外引种的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范卉上后红蜘蛛现场</p> <p class="ql-block">  母亲向专家介绍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大棚茄子上叶螨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植保站及专家检查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茶叶害螨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进行利用智利小植绥螨综合治理蔬菜、柑桔上叶螨的研究 。智利小植绥螨在国内外是用来防止温室花卉、蔬菜上叶螨的有效天敌。母亲对智利螨繁殖与应用有所创新:</p><p class="ql-block"> 1.在人工繁殖方面,首先从温室改为露地繁殖。按不同季节分期分批播种叶螨嗜食的栖息植物,繁植叶螨作为智利螨的猎物,同时利用桔园行间做草莓上的叶螨作为繁殖基地,就地繁殖了大量的智利螨(益虫智利小植绥螨简称智利螨专吃害虫神泽氏叶螨、柑桔全爪螨、棉叶螨)。</p><p class="ql-block"> 智利小植绥螨食性专一,只取食活体叶螨才能生存,收捕能力强,扩散迅速,捕食量大,抗药性强等优点。能捕食各种叶螨,有很大的推广利用价值。应用智利螨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能减少施药措施,保持益害平衡。</p><p class="ql-block"> 对六种蔬菜不同防治区经济效益比较:综合防区是化学防区产值的1.04至1.10倍,而综防治区投入仅为化学防治区投入的30%至80%。两项差值,综合防治相对于化学防治,平均每亩净产值82.71元,全年净产值在一个生产基地是十分可观的。综合治理减少了农药用量和残毒积累,避免了对人体危害,它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  沒有释放曲文茎叶甲的对照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曲纹茎叶甲将宫心莲子草吃尽后的现场,曲纹茎叶甲陆续飞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进行曲纹茎叶甲的生物学及其防治空心莲子草的研究。得出曲纹茎叶甲具有食性专一,除吃空心莲子草外,不伤害其他植物。适应性强,生活能力高,繁殖快,飞迁能力强的特点。根据调查,曲纹茎叶甲已扩散到蛟桥镇107平方公里范围觅食繁殖,建立了强大的自然群,自动控制草害。一次引种多年有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极低,应用曲纹茎叶甲除草方便,绝不污染环境,并把草害变成有机肥料,从而保护了农产品的质量,深受农民欢迎。预计从1994年至1997年,在我省累计推广防治草害面积可达800万亩左右,可产生经济效益2.4亿元。</p> <p class="ql-block">专家检查曲纹茎叶甲越冬现场</p> <p class="ql-block">  1992年6月母亲参加第19 届国际昆虫学术讨论会,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六种蔬菜上的叶螨,效果显著。并以展版照片展出,引起国际科技界观注,意大利、保加利亚、印度、伊朗、南非及联合国有关组织来信邀请母亲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会议。</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展板旁摄影</p> <p class="ql-block">  92年6月出席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大会江西省代表合影于北京亚运村。</p><p class="ql-block"> 左起第三排第三个杨志远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左起第二排第六个我母亲杨子琦</p> <p class="ql-block">  母亲于1983—1998年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四项,发表论文63篇,其中独著两篇,第一作者36篇,美国生物资源中心月刊转载四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亲主编《江西桔园捕食螨利用及害虫综合治理专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一</span>书荣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一等奖、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柑橘病虫防治图鉴》的书荣获江西省首届花卉园艺博览交易会金奖及获奖证。</span>于199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省农业推广个人荣誉证书,1997年获《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入选荣誉证书,题目《利用智利小植物绥螨综合治理蔬菜、柑桔上叶满的研究》,2004年8月,荣获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评为正教授。</p> <p class="ql-block">  199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  1996年获江西省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证书</p> <p class="ql-block">  1997年获《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入选荣誉证书,题目《利用智利小植绥螨综合治理蔬菜、柑桔上叶螨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2004年8月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入选证书中国农学会专家名录词典</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2月,由江西老科协高级专业职称评审领导评审小组经人事厅评为正教授</p> <p class="ql-block">  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七届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杨子琦是其中十位突出贡献奖中唯一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七届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来自全国的187位优秀老科学工作者,其中有十位获得“突出贡献奖”,母亲与传奇的“虫子人生”荣获突出贡献奖”,她是十位获奖中唯一的女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风雨同舟相濡以沫</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待子女言传身教,教育我们要有礼貌,尊敬师长,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非常仁慈,一贯尊老爱幼。五十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祖母和外祖母和我们一起生活。祖母1960年初去世,当时母亲正在外地参加社教,父亲将她安葬了。</p><p class="ql-block"> 1961年是国家最困难的一年。那年外祖母患乳腺癌已经确诊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整天在家疼痛呻吟不已。才引起母亲注意,母亲前去检查被确诊乳腺癌前期,并未转移,医生要她立即手术治疗,母亲就这样住进医院。我和双胞胎妹妹及弟弟全托在农学院幼儿园。当年大哥读中学住在学校,家中只有父亲、三哥和姐姐。二哥到医院护理母亲。三哥当时只有八岁,就学会了升炉子,煮饭炒菜。姐姐十岁学会了给哥哥弟弟洗衣服。父亲除了上班,还要照顾生病的外祖母,专门买了长手套,给外祖母洗衣服,送菜送饭给她老人家吃。有时还要抽空到医院去看望住院的母亲及全面检查结果,父亲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心力交瘁。</p><p class="ql-block"> 外祖母疼痛难受,生不如死,彻夜呻吟不已。她觉得自己不能做事,看见父亲每天忙的可怜,于1961年6月29日外祖母趁父亲午饭后休息时,偷偷跑到房前的澄碧湖跳水淹死。她为自己的痛苦得到解脱,为解除父亲精神的压力和劳累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父亲已经尽到了仁爱之心,把外祖母衣服穿上安葬。</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母亲读大学时,哥哥姐姐无人照看,外祖母千里迢迢来到江西帮忙照看料理家务,吃尽了苦头,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心血。</p><p class="ql-block"> 7月1日母亲动手术,父亲并没有将外祖母去世的事告知,担心母亲精神上受到打击,承受不了而影响手术。父亲请了四天假,在医院精心照顾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四次大手术,不到四十岁患乳腺癌、右肩肿瘤、子宫肌瘤等。其中三次均由父亲精心护理,亲自照顾。&nbsp;</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手术,乳腺手术。父亲请假四天在医院照顾母亲,最初处于那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里里外全靠父亲一个人承担处理。</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手术是肩上的瘤子,术后的伤疤有碗口那么大。父亲来医院照顾母亲已沒有床位,晚上只有将家中的被物铺在地上睡觉,白天拖了地,地板潮湿,父亲受了潮,从此他的腰椎经常疼痛。</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手术,是父亲刚从“牛棚”解放出未来,正值母亲患子宫肌瘤住院手术。父亲为了给母亲买牛奶鸡蛋,回学校要求补发在“牛棚”扣下来的工资。 他面对会计的百般刁难,流下了伤心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手术,1985年3月3日母亲因车祸股骨颈折断而住院动手术。父亲伤心的对母亲说,现在我患有心脏病,血压很高,冠心病也很严重,再也无法伺候你,只能陪陪你倒开水吃药。这次母亲住院手术,主要是我双胞胎妹妹亲自护理,她每天用开水,用纱布酒精沾药棉给母亲洗臀部,在双胞胎妹妹精心护理下,母亲从未感染褥疮。</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85年9月突发心脏病,后伴随着糖尿病,心肌梗、冠心病缠身。88年至92年多次住进医院,其间在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在这四年之内,妹妹承担起在医院护理父亲的重任,为父亲测血糖、小便量、量体温等并及时记录观察。按摩,洗身子,特别是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还要清洗裤内的大小便。</p><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16号父亲病情加重,曾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我和爱人从厦门赶回南昌,父亲已处于昏迷状态,不省人事。父亲曾几次拔掉插管,说不要再浪费国家的钱。</p><p class="ql-block"> 父亲第一次更换的心脏起搏器使用寿命是八年,在即将达到使用期限时,学校已为他买好了第二个心脏启搏器,准备下一次更换。父亲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曾对母亲说,把这个新的心脏启搏器还给学校,让其他心脏病人使用。</p><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31,南充市政府来电:“杨瑛病危速回。”此时父亲也在住院,正处于病危之中。父亲同情大姨孤苦伶仃,嘱咐母亲前往四川南充看望我的大姨,母亲4月6日抵达南充已经是晚上了,去医院看望大姨,大姨瘦的皮包骨头,气息奄奄,姐妹相见泪汪汪。4月12日母亲与大姨告别将成永远。</p><p class="ql-block"> 在母亲前往四川的那几天,父亲一直为母亲路途安危担心,他以超强的毅力支撑着奄奄一息的生命,等待渴望着母亲安全归来。母亲于4月12日返回南昌,父亲见到母亲之后才放心。此时父亲全身疼痛,呻吟不已,由糖尿病转为尿毒症,第二天手术治疗也不见效,昏迷不醒。父亲至到4月20日苏醒,有点好转。下午6时,父亲咳嗽时被痰堵住了气管,正逢医院停电,无法将痰吸出。父亲说话声音很低,有许多话对跟母亲说,已经听不清楚了。母亲的真的好后悔,不该去四川看望大姨啊,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亲爱的父亲永远闭上了双眼。母亲悲痛万分,当时我和母亲大哥都在父亲身边,大哥与父亲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我冲出去呼叫医生。经医生全力抢救无回天之力。我们目睹父亲断气的全过程,父亲那种痛苦与绝望的表情在我心灵上投下去巨大的阴影,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生死离别的情景。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 妹妹从学校返回医院时,父亲已经去世。她伤心欲绝,每天守护在父亲身边,却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nbsp;</p> <p class="ql-block">  其实母亲早就读懂了父亲离去时最后的回眸:那是尘世间最无奈的决绝,您的不舍默默无言。当时母亲似乎感觉整个世界突然变暗,视线模糊,心也变得异常沉重。脑子里一片迷蒙,身体开始失重,似乎要飘起来。一种掉入黑洞般的感觉化成泪水从眼中夺眶而出。母亲猛然发觉,父亲不在了!大姨于1992年4月22日去世,与父亲相隔两天。几乎同时失去两位亲人,这双重打击对母亲是何等的残酷!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有什么可以触动母亲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有什么可以抚平母亲最痛苦的伤痕,有什么可以恢复母亲最灿烂的笑容!那就是父亲的爱,永不离弃的挚爱!</p> <p class="ql-block">  父亲病逝享年84岁,遗体告别仪式于1992年4月24日在南昌殡仪馆举行。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是我父亲的学生,他也参加了遗体告别。</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江西省农业大学给予父亲的生平介绍中有这样几段话:“曹竞渊同志,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推广工作,50多个春秋,50余年来,他服从祖国需要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为发展祖国的园艺和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曹竞渊同志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组织观念强,勇于接受任务,服从组织分配,对人民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忘我工作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nbsp; (父亲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曹竞渊同志执教50余年来(父亲80岁退休),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孜孜不倦,言传身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用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就是在他古稀之年,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新开了果树现代育种学,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曹竞渊同志治学严谨,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开展科学科研,精通英语、法语。主持过“桃树新品种选育”和“板栗新品种选育等研究课题”,亲手建立了园艺系的桃园和板栗园,发表了《江西靖安朱砂李》、《柑桔砧木有菌根和无菌根碳水化合物状况》、《果树栽培技术》等许多论文、译文和著作,在园艺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任江西省一至五届政协委员,1980年省园艺学会恢复后年连任两届园艺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省农学会常务理事,省科协“二大”委员,省农业垦殖厅江西林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西大岗山实验局学术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曹竞渊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关心集体 团结同志。为人坦诚,胸怀坦荡。生活朴素,作风正派。在病重期间还交代家属不要给组织增加麻烦,丧事要从简。曹竞渊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的逝世是我校和省园艺界的一大损失。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悼念曹竞渊同志,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团结起来为完成曹竞渊同志未完成的事业共同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母亲于2015年7月6月病逝,享年93岁。她生前追求的是昆虫事业,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中国昆虫事业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追求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小溪入海呈九曲十八湾,却依然执着,因为它追求永恒;大雁南归,即使崇山峻岭也无所畏惧,因为它追求温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凡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他人,心系天下的人都将感受到追求中蕴含着无穷乐趣。追求使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使短暂一生成为永恒。</span></p> <p class="ql-block"> 几经磨难,母亲感慨地说:“是幸欤,抑不幸欤?也许命运知道,我只知在与虫’结缘’的一生中,并没虚度时光。游鱼饮水,冷暖自知。有痛苦之时,也有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nbsp;“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母亲是一位伟大而坚强的女性,希望带给母亲无穷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激励着她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p> <p class="ql-block">  爱是连绵悠长的呵护,爱是理解、宽容、信任。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也是彼此共同的维系。父母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他们的婚姻始终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和关心体帖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的父母恩恩爱爱度过了他们的一生。最深沉的爱总是无声,最长久的情总是平淡。真挚的爱如山间溪流,顺势而下、潺潺淙淙,如陈酒历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母,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