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北馆陶(一)

不老松

<p class="ql-block">北陶镇现在是冠县管辖的一个镇,它西边是漳卫河和河北馆陶县隔河相望,北边、东北边和临清县烟店、潘庄、八岔路相邻,东边清水、万山,南边于东古城镇为邻。(2005年)镇域总面积51.36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耕地5万亩、常住人口34068人。</p><p class="ql-block">北馆陶镇社会安定和谐,民风淳朴,善良好客,并具有浓厚的经商传统。乃冠县较为富庶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的馆陶县域(漳卫河从县中穿过,基本上一边四个区)</p> <p class="ql-block">然而北陶镇在以前则是馆陶县的县城,是馆陶县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县城迁至南馆陶镇,1964年12月北馆陶、万山、东古城,一起划归冠县。彻底脱离了馆陶县。</p><p class="ql-block">今天所要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北馆陶。</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亡。到10月间,北平、天津、石家庄、邯郸、德州……相继被日军占领。了10月下旬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命令黄河以北的山东省第四、六两区的国民党官员和各县县长,一律退到黄河以南的东阿、鄄城一带待命。馆陶县县长王华安携款南逃。11月日寇唾手占领了馆陶县城北馆陶。</p> <p class="ql-block">无政府状态下的山东四、六两区,土匪和民团、会道门……四起。王来贤、吴作修、吴金亭、王金甲打着抗日旗号,揭竿而起,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搜刮民财,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馆陶人民,在国难当头之时,群众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抗日,11月29日北田平满登鳌带领游击小队会同段辛庄红枪会,在葫芦营以西黄河故道 伏击了外出骚扰的日军,打死日军三人,打伤五人,缴获三八式步枪五只,打响了馆陶抗日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王金甲是馆陶县王二箱村人,是一个盘踞在北馆陶附近的大土匪,他的队伍约有1500人,王金甲通过北馆陶汉奸张向斗,和汉奸走狗崔培德勾结,被委任为皇协军第二旅旅长,叛变投敌,公开打起太阳旗,占据北馆陶县城。</p><p class="ql-block">张维汉建议鲁西北特委书记张霖之、王幼平等人并征得范筑先同意,率领十支队,于1938年5月15日凌晨,对叛军王金甲进行讨伐。</p><p class="ql-block">张维汉带领十支队,李富尧、赵健民带领部分机枪营,突然兵临城下,将北馆陶城团团围住,。王金甲的司令部住在河西岸的马头村,城内只有李延年带领的部分武装,约200人。开始先派人进去谈判,交涉,规劝他们接受改编 。李延年一边假意接受协商改编,一边秘密派人到河西码头进行求援。张维汉知道这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于是将计就计,派一团长宋风歧进城谈判,宋风歧进城后,一直上了南门城门楼,守南门的20余人,见他一人上城,麻痹大意,宋风歧登上城楼后立即从腰里抽出两把手枪,向左右一甩,大喊一声不许动,随着喊声撩到几个伪军,城外的四挺机枪一齐向城楼扫射。李富尧飞速带领战士搭上云梯,迅速登上城墙,紧接着下城打开城门,队伍立即攻进县城。李延年率残部从西门仓皇逃出,奔往马头。</p><p class="ql-block">李富尧在城内抓捕到大汉奸张向斗,并在他家搜出日本膏药旗及日伪军来往信件等投敌铁证,李富尧,赵健民把张向斗押到张维汉面前,张维汉立即下令将他处决。并派人送信给王金甲责令王金甲立即接受改编,否则立即围歼。王金甲害怕十支队对他进行剿灭,双方隔河对持到下午四点,王金甲派人开着一辆汽车过来,打着白旗投降答应接受改编。第二天王金甲亲自来县城商谈接受改编事宜。抗日游击司令部给他第二十五支队番号,王金甲任司令 副司令刘勤堂,参谋长何梦福,政治部主任韩一梦。</p><p class="ql-block">值此馆陶县城回到抗日军民手中。</p> <p class="ql-block">十支队收复馆陶县城后,很快在馆陶成立了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大队政训处驻馆陶办事处。王乐亭任少校干事,王天领,梁毅民,靖儒之,满登发,孙建功,刘宇如、韩兰亭、刘俊奎、张思曾、孙梅辰、穆虹等为上尉服务员。办事处绝大部分为共产党员,实际上政训处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馆陶县的领导机关。</p><p class="ql-block">五月郭英受鲁西北特委委派,来到北馆陶建立中共馆陶县县委,因建立县委的条件还不成熟,随建立馆陶县中心支部。书记梁毅民,组织委员满登发,宣传委员靖儒之,统战委员王乐亭。中心支部成立后,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到会党员50多人,梁毅民主持会议,郭英讲了党员标准和如何做一个合格党员问题,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以适应抗战工作的需要。</p><p class="ql-block">7月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徐运北来到馆陶县城,决定正式成立馆陶县委,在原中心支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名委员。梁毅民任县委书记,靖儒之任组织部长,满登发任宣传部长,许旭任军事部长,张伟清任交通部长。中共馆陶县委是在开辟馆陶县抗日根据地等斗争中建立的,从此馆陶县人民在馆陶县委的领导下,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15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鴻烈,民政厅长李树椿,六区游击大队参谋长王金祥、一路民军参谋长刘冠千等人相互勾结,在日寇大举进攻聊城时的紧要关头,用阴谋手段,陷范筑先于孤城,以此借刀杀人,范筑先与共产党员张郁光,姚弟鸿等全体守城战士700余人进行了浴血奋战,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范筑先殉国后在馆陶县城召开了追悼大会。</p> <p class="ql-block">聊城失守后,抗日战争形势急剧恶化。范筑先收编的队伍,成分复杂除少数共产党员直接领导的几个支队真正抗日外,其他的大部分是土匪、顽杂、会道门、国民党散兵,他们投机抗日,在这时有的哗变,有的投降日军,有的被国民党顽固派收编。</p><p class="ql-block">共产党领导的十支队,陷入四面受敌的危险态势。</p><p class="ql-block">王金祥盘踞在阳谷、莘县、朝城,观城;齐子修占据高唐、清平、博平;王来贤占据馆陶西北以及邱县一带,王金祥在聊城失守后又突袭了十支队的机枪营,使机枪营受到极大损失。</p><p class="ql-block">聊城日伪军准备西进,大名日伪军准备过卫河东进,王金祥在南面,王来贤,齐子修在北面,十支队集中在冠县、馆陶一带,四面受敌形势极度危险。</p><p class="ql-block">鲁西北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中共鲁西北特委在北馆陶召开紧急会议,张霖之、徐运北、张维汉、王幼平、王化云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冠、馆、邱根据地坚持游击战问题进行了肯定。特委书记徐运北说:“冠、馆、邱,有卫河之险,是冀、鲁两省的接合部,便于和日伪军周旋。背靠冀南八路军,如情况危机随时可以支援,并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可以坚持的。”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留下来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国民党顽固派李树椿、廖安邦也在张秋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吴连杰、齐子修向南;王金祥向北,王来贤从背后四面出击,一举将十支队消灭。</p><p class="ql-block">王来贤一路民军参谋长刘冠千从张秋开会回来,被十支队在万山截获,经审讯了解了国民党妄图围歼十支队的阴谋。当晚十支队处死了刘冠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在危难之时,陈赓率115师344旅,688团来到鲁西北,才使国民党顽固派未敢轻举妄动。</p><p class="ql-block">12月24日陈赓派韦杰带领688团奔赴邱县东目寨。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统战关系还未破裂,688团战士全部带上十支队袖标,夜间渡过卫河,佛晓前把东目寨包围。</p><p class="ql-block">一路民军没经过大战斗,经不起八路军的冲击,激站三小时,王来贤的一二团已溃不成军,王来贤带领三百余人向北逃窜。这次战斗消灭王来贤2000余人,缴获步枪300余支,机枪十余挺,迫击炮6门,炮弹300余发。</p><p class="ql-block">歼灭了王来贤的一路民军,粉碎了国民党围歼十支队的阴谋,解决了后顾之忧,打通了鲁西北与冀南的联系,使鲁西北的形势基本稳定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