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千年裹脚陋习 一朝妇女解放</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的陋习后世皆知,并且以明清两朝为鼎盛时期,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关于缠足的起源,各学者众说纷纭,但唯一确定的是,早在明清之前就有女子缠足的事例了。</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女子缠足,还有一段神话传说,但只是传说,不足以作为起源的凭证。妲己我们都不陌生,被后世神化为狐狸精。相传妲己幻化成人时,脚幻化的不是特别好,走路也不方便,便用布帛将脚包了起来。后来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效仿起来。</p> <p class="ql-block"> 另外,在隋朝,也有一女子缠足的先例,但只是个例,其目的也不是为了美观。此女名为吴月娘,隋炀帝东游时,征召百位美女为其拉纤,吴月娘也在其中。吴月娘痛恨隋炀帝的残暴昏庸,想刺杀隋炀帝,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将刀裹于足下。为了避免泄露,便将脚也裹得紧紧的,又在鞋底刻上一朵莲花,走路时就会印出漂亮的莲花图案。此举果然引起了隋炀帝的注意,便召来月娘,想近距离观赏莲花小脚。月娘慢慢解下裹足布,抽出脚下的莲瓣刀立即向隋炀帝刺去,却被隋炀帝躲过了,只是手臂被擦伤。月娘见行刺不成且暴露,便投河自尽了。隋炀帝大怒,下令选秀时候,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于是民间女子为了不入宫,纷纷将脚裹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上真正关于女子缠足的记载是在宋朝,且大多数学者认为缠足始于宋代。女子缠足在宋代成为风潮,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缠足成为封建礼教,一直延续至清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古代女子为了缠足,常常痛得不能自已,有的为了美观,不单用布来塑形,还用竹片、石板、碎瓷和棒槌等工具加以压制脚型,使之更为窄小有型,古代女子在裹脚上可谓吃尽苦头。</span></p> <p class="ql-block"> 缠足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p><p class="ql-block"> 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p> <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缠足恶习被彻底废止,中国的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初叶,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临时政府,就曾经颁布过禁止女子缠足的法令。中国的缠足风俗开始从沿海大城市消失,并逐渐影响到内陆地区,民国政府还公布法令,对裹脚者进行罚款。</p><p class="ql-block"> 1949年太行山行政公署在中央将放足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下,颁布了《严禁妇女缠足》的命令。指出,“妇女解放的基本环节是参加生产,经济上得到独立,参加生产的主要条件是“必须保持一定的健康身体”,而“严重”的缠足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妇女健康,而且影响妇女的解放。故为了“制止这一封建束缚,发展生产,铲平妇女解放的道路”,必须严禁缠足。</p><p class="ql-block"> 在中运河不牢河段,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古镇10多个百岁女性老人中,现每天仍裹着脚,旧社会的封建缠足恶习对身体留下的伤害是她们的终生痛,本篇介绍宿羊山镇白口村陈刘氏老人的生活近况。</p> <p class="ql-block"> 陈刘氏老人近照</p> <p class="ql-block"> 陈刘氏老人的身份证,在苏北地区,女孩的名字大都叫丫、妮等,老人娘家姓陈,婆家姓刘,陈刘氏就是老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老人的脚,四个脚趾头变型,无法大步走路。</p> <p class="ql-block"> 平时都是孙媳妇给洗脚、缠足,生活上基本能自理。</p> <p class="ql-block"> 老人裹脚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 老人回忆说,从三、四岁就被迫缠足,钻心地疼痛,有时大人不在,偷偷松开,但被大人发现就会缠得更紧,就这样几年下来,脚趾重叠、畸形。</p> <p class="ql-block"> 百岁老人裹足视频</p> <p class="ql-block"> 老人仍承包一亩二分地,都是孙子帮助收种。</p> <p class="ql-block"> 老人说;种的一亩二分地大蒜可卖10000多块钱。</p> <p class="ql-block"> 老人在剥蒜皮</p> <p class="ql-block"> 老人生活简朴,平时很少花钱。</p> <p class="ql-block"> 虽经济宽裕仍穿着简单</p> <p class="ql-block"> 老人慈祥、一生待人宽厚。老人说,“现每月政府还给二百多元生活补助,有病了看病钱还可以报销,感谢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翻身不忘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征得陈刘氏老人家人同意传播,部分照片文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贾传军 江苏邳州市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摄影家著作权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江苏网、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旅摄影协会会员、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大运河题材摄影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2018年9月《京杭大运河-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镇江、常州等地展出,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张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100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p><p class="ql-block"> 微信:138052031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