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人都有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家”的含义也“灵动”了起来,它不再单单代表自己的居所了。可能它仅指一条河流、一个村庄、一个山坡、一座四合院,以及几个人,或者只是频频出现在梦中的那一棵枝繁叶茂承载了童年时期满满幸福的大树 …… 更有可能, 它宏大如一个响亮的名字——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p><p class="ql-block"> 其实,有家的何止是人类。动植物们也各有自己的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我认为,数字也有自己的家!它们不但有家,而且还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家庭。一个非常有序的和睦家庭。它们也有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有众多的左邻右舍。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它们还有若干的远亲近戚。它们并不孤单,相反它们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只不过,它们平时也都“云游”各书各册、各地各方,一般不回家。如同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家都掩映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它们的这个家也具有这样的神秘性,轻易,你就会忽略了它!</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你们猜中了我所认为的数字的家指的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数学中的数字有自己的家,那么图形、统计、综合与实践…… 它们也会有自己的家吗?我个人认为它们也有自己的家。只不过,它们的家和数字的家不太一样。它们的家是有形有状,看得见摸得着,你们天天都背着它,然后还要拿出它,翻开它,用到它。你们又猜到了吗?它少了数字的家一样的神秘感,但它们同数字的家一样有序。它们的排列有序,得益于编者大朋友们,他们这个团队通过周密的思考,让它们有条不紊地排列在数学书这个“家”中的各单元里。因此,在每一单元初学之际,我总会老调重弹:这是第几单元的知识?这一单元将会学哪几部分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了哪几单元?有时,为了能让同学们顺利说出每一部分的名称,我的数学教学甚至象语文课一样,让同学们反复多形式读某一句子。比如,第四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真是不练不知道,一练,才知道此类言语,要让绝大部分同学们流利说出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同学们虽然经过“专项”练习,但现在仍有一部分困难者说起来,那依然是新打的剪刀——铁口难开啊!其实,在平常的学习中,让许多同学张口结舌的数学言语又何止这一句呢?</p><p class="ql-block"> 知晓了它们的“老家”,仿佛知道了它们的老底,无论它们中的哪个知识点在哪里“惹是生非”,与谁发生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也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解决的一些办法。如同飞翔在蔚蓝天空中的风筝,它飞得再高再远,可是是继续骄傲地飞还是落下来,是由我们来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是我们师生在讲评了第六单元创关题后产生的。现举其中一题。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四道题,四个同学先讲评然后总结。这道题融会贯通了多方面的知识,它的花样够多,难怪同学们把准确坚持到底的机率也就足够低了。只有小部分同学能拨开云雾见日出,最终全部正确。它涉及到了人民币、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我洞悉了编者大朋友们的良苦用心,他们回避了时间单位。他们的细心周到让我感动。因为他们明白如若出了时间单位的类型,它无异于搅屎棒一样,把同学们的头脑搅成一片浆糊。可是,难道我们就这样知难而退了?我们就回避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了?它们对于同学们来说虽然难度大,可我们亦是练习过的!记得当时,我们采用了让数字回“家”的方法来“攻难克艰”。简简单单一条线段,一幅图,让绝大部分同学理清了其间的关系。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尽量让更多的同学理解明白,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也知道,一部分同学对于数学学习亦如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症: 相同知识点复习若干遍,但我们待你还是如初见 ……</p><p class="ql-block"> 简单几道题,它巧妙完成了从整数到小数的转换,它运用了这些知识点:第四单元第2部分的小数的性质;第3部分的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4部分的小数与单位换算;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师生“悟”“道”:出题时,我们也要学习编者大朋友的全盘考虑,综合思量…… </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的身体成为崇高人格和渊博学识双宿双飞的豪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