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妈妈的面食</span></p> <p>时间回到从前,大约是八十年代末,那时父母还不到五十岁。有一天,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围坐在爸爸妈妈跟前闲谈。</p><p><br></p><p>妈妈心情好,开玩笑说,你们爸就爱吃发面的大包子,以后你们各自成家了,他到谁家去,管饭就管大包子哈。</p> <p>说实话,我不知道是爸爸爱吃包子,还是妈妈喜欢做面食。别的不说,单就发面的技巧来说,妈妈可是高水平了。</p> <p>妈妈不是挑剔的人,所以我们在家务上没受过严格的训练,饭食上,做出来好吃就行了。</p><p><br></p><p>曾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旧时大家庭的婆婆厉害,这天,婆婆要吃手擀面,于是吩咐儿媳妇擀面条。</p><p><br></p><p>大儿媳妇擀好了面条,小心翼翼地送到婆婆面前让她过目,婆婆各种挑剔不是面软了就是面条切宽了,于是将面条重新揉成面团再擀。依次第二个儿媳第三个第四个,竟没个合格的,最后,第七个儿媳妇擀的面条才终于通过了。 </p><p><br></p><p>这真是高标准严要求,比如今的创甲达标还严格呢😺</p> <p>当我第一次看到(随园食单),首先是找到里面的(点心单),来回仔细瞧了几遍。</p><p><br></p><p>袁枚记录的面点可谓种类繁多,只面条就有素面、温面、鳝面、鳗面、裙带面等,饼类糕类也是记的不少。</p><p><br></p><p>但没找到妈妈常做的发面包子、大皮水饺、豆腐卷、葱油饼之类的面食。</p> <p>入夏后,妈妈喜欢做烫面蒸饺吃。开水烫面,稍凉后将面和起来,擀皮包馅。</p><p><br></p><p>每次烫面做蒸饺,妈妈就爱说起她的小时候。</p><p><br></p><p>小时候,妈妈常到她那大脚姑奶奶家里玩,这位姑奶奶就住在我姥姥家隔壁,是出嫁又回到娘家生活的,她在娘家没有兄弟姐妹,自己也没有孩子,因继承了娘家的产业,日子过得还算宽裕。</p><p><br></p><p>妈妈说,姑奶奶最会做烫面蒸饺了,并且对蒸饺的皮子厚薄,馅子多少,饺子大小,蒸的时间火候都有严格的要求。</p><p><br></p><p> 我感觉,在这一点上,妈妈受其影响颇深😄。</p> <p>随园食单里有关于肉饺的记载但名字很奇怪:颠不棱。</p><p>(这也太好笑了😄)做法是:面糊摊开成面皮,裹肉馅,蒸熟。强调其讨喜之处全在肉馅。“不过是肉很嫩,去掉了肉筋,再加佐料而”。</p><p>不知道袁子才所记之肉饺,比妈妈做的烫面蒸饺好吃多少呢</p> <p><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font-size: 20px;">爸爸的字</span></p> <p>爸爸写字的习惯应该是在部队的那些年养成的,他在部队做文书时负责抄写之类的工作,此后就写字成了他一辈子的喜好。</p> <p>记得每年除夕,爸爸便早早地将写好的对联按顺序贴好。</p><p>贴在院子大门上的对联,邻家的大爷总要过来瞧一瞧,念一念,夸赞一番。大爷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的,上过私塾。经常听他哼着沙家浜里的唱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p><p><br></p><p>多年以后,偶然得知沙家浜的唱词是经过汪曾祺先生改写过的。惊喜之余,心想,怪不得呢,通俗而诗意: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p> <p>爸爸在临近退休的前几年,主动要求回老家村里的小学支教。</p><p>在此期间,他自己花钱,买来笔墨纸张分给学生,教孩子们学写毛笔字。后来无意中听爸爸说起这些事,不由得在心里默默为老爸点赞。</p> <p>后来,爸妈来县城居住。爸爸依然保持着写字的习惯,还到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有时回家,见爸爸在写字,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p> <p>每年除夕,爸爸还是亲自回老家贴对联。那个总爱唱京剧沙家浜段子的邻居大爷已去世多年了。 </p><p>岁月悠悠,逝水流年。爸爸妈妈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可喜的是身体还算康健,精神状态都不错。希望在他们九十岁以后,妈妈还能做自己喜欢的蒸饺,爸爸每年都能回家贴春联。</p> <p>(今天,表姐发来一组图片,是爸爸和他几位老同事欣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我高兴地将照片贴上来。在此向父辈们致敬💐💐💐2021年6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