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过,济南市对老年人有一条优惠政策,规定:不论是外国人还是济南外地人,只要你在济南定居的,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免费办理公交卡,免费乘坐公交车。于是我在孩子家待的几天里,便办理了公交卡。这样出行就方便多了,也不必让孩子们陪伴我们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这次在济南待的几天里,可以说是“<b>任性游”。</b>因为我每次在出门前,先做个<b>“旅游攻略”</b>,计划好逛某个景点。可是往往有时选择的公交线路不对,坐反了车,于是我们会<b>“将错就错”,</b>在下错车站的附近,选个景点就逛起来。因为济南是个悠久的历史古城,景点有的是,每个大小景点都会给我增加新鲜感。</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闲逛的三、四天里,发现在济南历史上的三大名人,引起我的尊重,他们都是宋朝人,分别是<b>曾巩、李清照、辛弃疾。</b>他们都有不平凡的经历,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b>曾巩</b>这个名字,而是我在读<b>《唐宋八大家文选》</b>时才认识的。</p><p class="ql-block"> 曾巩的才学和为人我很佩服。尤其是我参观了大明湖的“<b>曾巩展览馆”</b>对他的一生有所简单的了解。在唐宋八大家中,他的确沒有那七位有名气,但这是一个错觉。这和近百年来宣传和提倡的文风有关。实际上他的文才不次于其他七大家,人们世称他为<b>一代醇儒。</b></p><p class="ql-block"><b> </b>何谓“醇儒”,就是他的思想里一直灌输着儒家的精髓,就是说<b>有所不为有所必为。</b>在这一点上他做到了精致,无愧于“醇儒”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 我对曾巩是既敬佩又喜欢。举几个例子:</p><p class="ql-block"><b>年幼聪慧</b></p><p class="ql-block"> 曾巩出身在书香门第,爷爷、父亲都是北宋的大官。他自幼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当时北宋文坛,一代宗师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曾举起拇指高度赞扬。欧阳修曾说:<b>“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b>也就是说,殴阳修门下学生上千,唯独最喜欢的是曾巩。可见欧阳修对曾巩的爱,那是超出一般的爱。</p><p class="ql-block"> 1057年,殴阳修主持科举考试,阅卷时读到一篇好文,本来应定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这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最终将此文降了一个名次。等到揭榜时,才发现原来是苏轼的大作。</p><p class="ql-block"> 苏轼与曾巩为同科进士,苏轼都把曾巩当作欧阳修门下最厉害的那个人。他写诗说:<b>“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b>欧阳修,号醉翁。苏轼说在欧阳修的门徒中,很难被称作贤士的。唯有曾巩才华超群,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是曾巩的好友,也在诗中写道:<b>“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b>王安石高度的贊扬曾巩的文章学问是大家所没有的,就像水中的长江与汉水那样博大,行星中的北斗那样耀眼。王安石还对别人说,在我交往的人中,曾巩的文章<b>“不见可敌”。</b></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发出这样议论的人,都是当时北宋时期文坛上的<b>大咖。</b>可见,曾巩的文章和学问真是<b>“无敌”。</b>所以,到了南宋,朱熹对曾巩推崇备至,称曾巩是自孟子以来的作文高手,说他的文笔<b>“峻洁”、“平正”、“好懂”、“简庄静重”,</b>故朱熹称曾巩为<b>“一代醇儒”。</b></p> <p class="ql-block"><b>十年十进士</b></p><p class="ql-block"><b> </b>曾巩的才华,在当时的文坛广为知晓。可惜早年屡试不第,不是文章写的不行,而是写的文章并不趋附当时的应试文风。连欧阳修都看不过去了,他责问当时考试部门的评审标准,是否科学?但是,曾巩并不埋怨,仍是保持平和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圣人的标准磨砺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前边说过,曾巩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个大家庭。他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九个妹妹。辉煌的背后,全是苦难。而这些苦难,基本上由曾巩替弟妹们承担了。</p><p class="ql-block"> 曾巩的父亲<b>曾易占</b>晚年被诬告而丟了官,长年在家,将积蓄一点点耗尽。1041年,在曾巩22岁的时候,父亲带着哥哥<b>曾晔、曾巩</b>兄弟俩赴京赶考,不幸在途中,父亲染病身亡,盘缠也已告尽。曾巩四处求助,才得以扶着父亲的灵柩踏上归途。</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10年时间里,哥哥也早逝。这位从小被视为神童,20岁就名闻四方的早熟中年人,放弃了个人的功名追求,把全部精力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压。他在窘迫的大家庭里,既要奉养孝顺继母,还要抚养、教育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尤其是还有哥哥病逝后,留下的两个姪子和两个姪女。</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处境下,尽管十分劳累,但他仍旧通宵达旦地苦读,并教弟弟们读诗书。他用勤劳、乐观和自信,化解了生活的暴击。</p><p class="ql-block"> 10年后,1057年,嘉佑二年。曾巩带着弟弟<b>曾牟、曾布</b>和堂弟、妹婿等一行六人,进京赶考。终于,迎来了曾家的翻身仗。这一次,六人全部考中进士。四年后,弟弟<b>曾宰</b>中进士。又隔一年,妹夫<b>关景晖</b>中进士。又过四年,侄子<b>曾觉</b>中进士,又过两年弟弟<b>曾肇</b>又考中进士。在古代“十年十进士”成为佳话。欧阳修和王安石高度贊扬他,这说明他不但自己有才华,而且还帮助教育弟弟及妹婿、侄子都考上进士,他也无愧于是个教育家。</p><p class="ql-block"><b>结识良友</b></p><p class="ql-block"><b> </b>曾巩不光文章路子正,人品也正。虽然他常年不得志,自己不以为然,却见不得他眼中的人材被时代错过。</p><p class="ql-block"> 他与王安石同科,同一年去参加考试,结果王安石考上了,他沒考上。王安石中进士后,并没有马上被提拔,始终仕途平平淡淡。可是作为宅在老家为生计奔忙的曾巩,还屡次以布衣身份向朝廷要员推荐王安石。他给蔡襄的书信中,他说:<b>“巩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执事倘进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b>意思是说,我那个哥们王安石,本事能耐很大,你们应该赶紧提拔他,不提拔他是国家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当时朝廷就有很多人讥讽曾巩,说你自己都沒有考上,反而一个劲的推荐人家考上的,你这不是<b>闲吃萝卜淡操心吗?</b></p><p class="ql-block"><b> </b>所以说曾巩这个人是忘我的,他一个是替好朋友的仕途担忧,另一个他确确实实认为天下如果失去王安石这样的人才是很可惜的!所以,他是真正得到儒家思想精髓的人,无愧于<b>“醇儒”</b>两个字。</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性格很怪,不通人情世故,但和曾巩在一起,他们是双向频繁互动,相互推崇,情深义重。我在前面文字中提到,王安石对曾巩的评价是:<b>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b>可以说,曾巩和王安石是彼此生命中最亲蜜的朋友,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b>任职地方,政绩斐然</b></p><p class="ql-block"> 曾巩长期任地方官,在12年间辗转七八个地方,从河北沧州到福建福州,从山东济南到江西南昌,每段任职时间不长,但他确确实实做到了为官一方,振兴一方,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政声和事跡。</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在人们的思想上认为,一般获得广泛声名的人物都是在朝廷上,而不在地方上。地方官属于小官。但是,曾巩不认同这种看法。他专门驳斥了<b>“知州官小不足事”</b>的成见。他认为,官无所谓大小,任职一方,就应该造福一方的信念,更应该有久居之心,脚踏实地的为当地百姓做实事。这是为官一方的本分。现在想想,和毛主席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1071年,他调任济南知州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力能动权贵”,与地方官沆瀣一气。曾巩初来乍到,搜集证据,将周高法办。又如,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烧货,无恶不作,曾巩派兵将他们悉数抓获,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济南开创了“保伍”之法,以5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有盗贼鸣鼓相援。通过曾巩的治理,济南盗劫等犯罪明显下降,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曾巩任职期间,治理黄河泛滥,疏浚大明湖,至今还有一段<b>“曾堤”</b>留在大明湖畔的东门附近。可以与当年白居易、苏轼在西湖修的“白堤”、“苏堤”媲美。</p><p class="ql-block"> 济南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千佛山建了<b>曾公祠,</b>在大明湖畔建了<b>南丰祠。</b>当曾巩奉朝廷之命,调离济南时,百姓百般婉留不让他离去。为此,百姓关闭城门,拉起吊桥,极力挽留曾巩。但朝命不可违,最后,曾巩不得不趁夜色,稍稍离开济南,前往襄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完曾巩的事跡,我对曾巩既敬佩又喜爱。他不是英雄,但他很接地气,他就像我们身边的千千万万平平凡凡的人一样。但他又是那样的伟大。当家境衰落时,他沒有畏缩,而是振作精神,不惧困难,勇挑重担。你能想象一个20出头的小“暖男”,将父亲留下的一个继母,四个弟弟,九个妹妹,还有大哥的四个儿女。要养育他们,并要把他们培育成才,九个妺妹还要择婿嫁人。这样的场景,如果沒有一定的实力,能行吗?如果想象一下,放在今天的你的肩上,你可能会“望而却步”。可是,曾巩挺过来了。十年后,曾巩家“十年十进士”,是多么地不简单啊!同时他为官,不论大小,从点滴做起,认认真真,一切为百姓作想,为官一方,造福一方,这样的人,能不让人敬佩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顺着大明湖南岸向西走,你会发现,在湖岸茂密的树林中,有一群古建筑。走近一看,便是建国元帅陈毅为南宋著名词人,题写的匾额<b>“辛稼轩纪念祠”。</b></p><p class="ql-block"> 稼轩,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号,字幼安。辛弃疾是个英雄,我很敬佩他。他是南宋的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b>“词中之龙”</b>之称。</p><p class="ql-block"> 他出生在公元1140年5月,当时济南已被金人占领,北宋灭亡。辛弃疾长大懂事后,一心想以报国复兴为己任,学文,学武,始终想着如何恢复中原,驱逐恶寇,为国建功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在21岁那年,聚集了两千多人,参加了以当时耿京为首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与金军进行斗争。</p><p class="ql-block"> 当时金军内部发生矛盾,主将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混乱向北撤退。辛弃疾于绍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自己的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所杀,义军溃散。22岁的辛弃疾,不顾个人安危,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健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的南宋的仕官生涯,这时他才23岁。</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的本意不是做官,而是从军,北伐杀敌,收复中原。初到南宋时写了不少有关抗金的建议,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的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反应冷淡,表面上对他贊许,反过来却把他派往内地为官,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p><p class="ql-block">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然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抗金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大家想想,当时岳飞这样的将领都会遭到秦桧等主和派的迫害,所以像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者处境也是很难的。所以到后来,辛弃疾临终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这些动人的事跡,我被他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难怪毛主席在历代词人中特别喜欢他。毛主席平时会即兴书写辛词,总是激情来时,顺手拈来,以激越的豪情,走笔挥洒,一挥而就,一气贯之。</p> <p class="ql-block"> 我猜想毛主席为什么对辛弃疾情有独钟呢?我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相似。都是处在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现状之中。一是,辛弃疾时代金军入侵中原,宋朝皇帝采取“不抵抗”政策,国都南迁杭州;毛泽东时代日寇入侵中华,蒋家王朝同样采取“不抵抗”政策,迁都重庆。二是,辛弃疾主张北伐收复中原;毛主席主张北上抗日,把日寇赶出中国。三是,辛弃疾用大量的诗词表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表达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迈壮志以及对南宋朝主子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壮志未酬的忧愤。毛主席则主张用自己的行动和文章给人民指引了方向。辛词的内容爱国,艺术有创新,基调昂扬,热情奔放,尤其是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有中国人的骨气,引起了毛主席的共鸣。我想这就是毛主席为什么喜欢他的原因吧!在那个时代能出现像岳飞、辛弃疾这样的英雄是很值得敬佩的。</p> <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我读过的辛词并不多,很多诗词是在陪读孙辈时从课夲中读到的。有些词句我是很喜欢的,它引人振奋,读后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的词句如:<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b>辛弃疾一心想着北伐收复中原,连喝醉了酒,睡梦中都想着与金军厮杀。你看他,在夜深人静之时,举杯独饮,这不是一般的气氛;一边喝酒,一边看剑,这不是一般的动作;把灯挑了又挑,剑看了又看,这更不是一般的心情。在那南宋议和派占主导权的情况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在这里表现的多么的浓烈。正所谓<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b>才有了<b>“梦回吹角连营”</b>这样的豪气的词句。</p><p class="ql-block"> 又如,<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b>辛弃疾已是66岁高龄了,当时的朝廷主战派稍占上风后,就启用辛弃疾为镇江知府,他高兴极了。回想43年后,重回故地,以战国时廉颇自拟,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感概。辛当时已66岁,身体状况不一定赶上现代八旬的我。因为当时人均寿命才三、四十岁,没有现在高。可是他不甘心看着自己的国破家亡,流落他乡,故乡济南仍被金军占领,内心饱含着无穷的悲愤。自己虽然老了,还想和廉颇一样具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因此发出“<b>凭谁问”</b>的感概。这种精神能不令人敬佩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辛词中也有柔情的词句:“<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还有描写农村生活的清欢:“<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b>等等,不多说了。总之,辛词中以壮志未酬,未能收复中原一直是他未了的心结!</p> <p class="ql-block"> 像这样壮志未酬,想要报效祖国的词句很多很多。因篇幅有限,不再列列所举。辛弃疾的一生是在壮志未酬中带着遗憾和悲愤渡过的。但是他的雄心壮志,爱国热情,我是很敬佩的。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与岳飞一样伟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趵突泉公园的中央,有一个秀丽的院落,就是<b>“李清照纪念堂”。</b></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南宋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b>“千古第一才女”</b>之称。</p><p class="ql-block"> 你一定读过这首诗吧:<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b>这是李清照写的<b>“夏日绝句”。</b></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于是李清照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家,金兵入侵中原,举家南迁,在浙东一带颠沛流离,把收藏的珍贵金石图书散失殆尽。加上丈夫病死,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家国的剧变,使她扩大了文学创作的视野,写出了扰国伤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介绍李清照这个人物时,为什么拿这首诗说事。是因为,李清照作为中国一个古代女子,能在国破家亡之时,发出这样的声音是何等可贵啊!</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用这首绝句,颂扬项羽的悲壮死战,借以抨击南宋朝廷逃跑妥协政策,充分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情结。她说,一个人要奋发有为,活着应当是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当今为什么特别怀念项羽,是因为他死的悲壮,不肯回江东,屈辱偷生。<b>一个古代女子,都有这样的爱国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b></p><p class="ql-block"> 全国纪念李清照的纪念馆有四处,山东青州纪念馆,山东章丘纪念馆,山东济南纪念馆,浙江金华纪念堂。我唯独浙江金华纪念堂沒有去过。关于李清照的故事,我在2019年10月写的《美篇》<b>“国庆•趵突泉补漏”</b>用大量的篇幅介绍“李清照纪念堂”参观后的感受,夲文不再重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济南的历史名人多多,既便是近现代的名人就更多了。有幸来济南旅游时参观这些名人的纪念馆对我们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们为国为民所做的贡献,都是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历史,我愿意探索历史后面的故事,从历史人身上发现可贵的方面,融入自己的腦海中,作为人生的典范。历史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对老年人来说,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闲人</p><p class="ql-block"> 2021.06.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