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东游记(4):鲤榕古今

穷游老憨

泉州,别名鲤城,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等美誉。因此白岩松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也因此我来到了泉州,游览了清源山、西街(开元寺)、洛阳桥等风景名胜。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齐云山,为泉州城北屏障,主峰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源山风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素以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著称,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最为突出。 老君岩,原名仙岩,因为有老君造像,遂称为老君岩。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这是我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在接近老君造像处,路边有这样一幅石雕画面:两位老者席地而坐,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便是“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都问礼于老子了,那当然是“老子天下第一”了。说的也对,唐朝以道家为先,儒家为次,佛教为末,所以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说法,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被称为“孔老二”,因佛教来自印度,所以印度人有“阿三”之称。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也成为了健康长寿的象征。这是全国最负盛名的、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即老子,也是中国人常说的太上老君,他的名字叫李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五千字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圣典,他本人也被道教尊奉为始祖。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清源山半山腰处,有弘一法师坐像和舍利塔。弘一法师(1880-1942),即李叔同,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篆刻,并重兴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国近现代全才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一代高僧。晚年有14年在闽南一带弘法、讲律,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 清源天湖,是清源山顶峰谷地的人工湖泊,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大坝雄伟壮观,如一弘弯月,映照在碧绿的水面上。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景色雄伟壮观。湖区周围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建设完善,是游人品茗观景、垂钓休闲、自得其乐的好去处。 名州亭,位于清源天湖上侧,前往南台岩经过此亭,可在亭中休息或观景。 练胆石,传说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少年练功之处。石上刻有“君恩山重”四个大字,为俞大猷亲笔。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中峰的顶端,傲视诸峰,为清源山36洞天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历来为爱好登高览胜者的攀登之地。 清源洞,亦名纯阳洞。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 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 洞顶原建“千峰紫翠亭”,现只留下“蜕岩”、“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 在清源洞的长方形台地原址上,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观音殿和文昌阁等建筑。 南台岩,又称南台寺,因位于右峰之巅、清源洞之南,故名。南台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势险要,岩石兀立,而且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在这幽雅的环境中,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佛教的大雄宝殿,森然并列,自唐代以来长期共存,实属罕见。 南台寺建于唐代,历代有修建。2005年5月2日,南台寺突然起火,大雄宝殿被烧毁。2005年12月开始重建,2007年完成,仍为唐代建筑风格。南台之巅,视野开阔,游人于此,可朝迎东海日出,暮送晚霞西归,远山近水,田园城廓,尽收眼底,人文和自然景观,令人遐思联翩。 巨石卧佛,位于南台寺大雄宝殿后的山坡上,为一巨型石凿卧佛,依山势而雕琢,神态安祥而慈悲,故称“久久吉祥卧”。 摩崖石刻,据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有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石刻内容极为广泛,书体则纂、隶、楷、行、草皆备。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千百年前的商人就是从这里出发,把中国的文明传向其他国家。在这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西街就是最耀眼的那颗明珠。因此到泉州旅游,几乎无人不到西街。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据记载,西街自唐朝已经“列屋成街”,成街至今已经超过1300年。自成街以后,这条古城最早的街区,曾经商贾如云、行人如织,一度成为古城繁荣的象征。而古代泉州也以西街为起点,逐渐向外开拓发展。 这条千年老街,经历岁月惊涛拍岸之后,已逐步沉淀出独属于自己的气韵。 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拥有开元寺、东西塔、肃清门等景点。现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一千多年来,西街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逐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名人宅第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犹如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沧桑巨变。 西街是泉州地道美食的集中地,街道两边的美食店琳琅满目,一个连着一个,泉州美食几乎全都汇集于此,香气四溢,激烈的冲击着你的味蕾,让你不由得就会驻足品尝。来西街游玩,“泉州味道”不可错过。 来到西街,开元寺定是必游景点。可惜受“新冠疫情”影响,我来时暂停开放。据说泉州自古有“佛国”之称,有史可考的寺庙400多座,保存下来约200余座,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是开元寺。开元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禅林,为闽南名刹,驰名中外。我只能外围了解观赏,实为遗憾! 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考验,仍屹立不倒。这是我在围墙外看到的西塔身姿,塔身浮雕精美。 洛阳桥,是我在泉州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北宋年间修建于泉州洛阳江水道上的跨海梁式大石桥,长834米,宽7米。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首创“筏形基础”“种蛎固基”和“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据介绍,从1974年10月起,洛阳桥便“卸任”通车职能,因其历史悠久、名扬四海,逐步成为文物游览桥,吸引着众多游人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福州,别名榕城,福建省省会,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位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可谓是最具福州历史文化特色的亮丽名片。早就听说三坊七巷是老福州的缩影,它是国内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它浓缩了福州历史的精华。要了解福州,三坊七巷是绝对不可错过的。于是,我来到了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因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已改建为马路,现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约40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旧名通潮巷,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 文儒坊,是三坊七巷中最长的一条,最初为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因坊内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宋时,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而改为“文儒坊”。文儒坊以历代文儒辈出而出名,明清两代坊内很多文武官员聚居在这里。 光禄坊,宋时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 闽山保福寺”。曾任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镌刻“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光禄坊的名字由此而来。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br><br> 郎官巷,在杨桥巷(现杨桥东路)南侧,是七巷中最短的一条巷,只有一百余米。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 <div>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旧名修文巷,塔巷之名得于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因此宋时知县陈肃改巷名为“兴文”,又改“文兴”。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div>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在晋代永嘉年间中原战乱,许多人为躲避战乱而迁徙入闽,有一黄姓家族落户于此,故名。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黄巷。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须灭烛而过,勿扰其家。黄巷在历代多住儒林学士而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安民巷,在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旧名仙居,是保护最完整的古巷。巷内有明代建筑6幢,清代建筑13幢。据说在唐天宝元年,皇帝听信道士传言,在京城建造了方清宫、太微宫,在全国的每个州都建一个紫极宫,福州的紫极宫就建在这条巷内,因此得名。 南后街,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杨桥巷),南至吉庇路(吉庇巷)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也是因为商业,这条街才得以在建设大潮里保存下来。 可惜的是,老南后街及其周围的部分建筑于2007-2009年被拆除,现存建筑大多为仿品。 南后街旁有一玻璃罩着的残墙,墙上镌有“泔液境”三个阴刻鎏金字的石匾。北宋庆历元年太常博士苏舜元在福州任职时,为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在城内开凿了12口水井,这些井被民众称为“苏公井”。如今苏公井在城市的建设中大都消失,在修复三坊七巷时,人们发现一残墙的石门框上镌有“泔液境”的石匾。在残墙边还发现一口干涸的水井,这口水井是宋代福州城内赫赫有名的“苏公十二井”之一,也是南后街千年历史的见证。 严复翰墨馆,是兼有园林之佳妙和文物之瑰奇的古今合璧的博物馆。馆藏两百多件严复的真迹,还有张伯驹印章 、王世襄信札、叶向高书法、郑孝胥文献等。<br><br>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26号,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居住。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葆祯,是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还曾以钦差大臣督办台湾防务,对台湾近代史有重要影响,是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 董执谊故居,别称贞吉居,系清代建筑,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董执谊(1863-1942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位于安民巷53号,系清代民居,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37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奉命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谈判。翌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新四军派王助出任办事处主任,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5月,日军侵占闽江口,办事处迁往南平。至此,该办事处开展工作历时1年4个月,为推动福建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华侨主题馆,位于宫巷11号,2019年11月开馆。内设5个固定展厅和2个流动展厅,旨在弘扬华侨文化、华侨精神,围绕“福侨文化工程”品牌建设,拓展福建华侨历史、人文、教育内涵,努力打造成为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福建海外侨胞的精神家园。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位于南后街82号,是由福建省文化厅主管,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示、收藏、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机构。 台湾会馆,位于黄巷51号,前身为福州台湾两郡试馆,为清末专供台湾士子来榕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时栖息之所,原址已不存。福州市于2018年择现址复建,具有展示收藏、联谊联络、合作互动、学习交流和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可为两岸开展文化、教育、经济、青少年、人才、民间基层等多个领域交流合作提供新平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可谓对门窗扇的雕饰,这里的居民对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是其他省份难以企及的。 这里的“马鞍墙”也极具特色,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马鞍墙是呈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唯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h3>  三坊七巷,是游人到福州的必游之地,是来了不后悔,游后直点赞的魅力街区。私以为,不到三坊七巷,不算到福州。</h3><p class="ql-block"><br></p> 图文/编辑:穷游老憨<div> 2021.06 西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