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6月24日,不雨不晴六月天。西安市大荔商会十多名会员在轮值会长张娟的带领下驱车南行,走乡村、观民居、访古刹、会乡贤……体味中原深厚文化底蕴与别样艺术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高俊峰和他的清雅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生命之初的记忆永不泯灭</b></p> <p class="ql-block"> 高俊峰,商会理事,师从邱宗康先生研习金文书法,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篆书协会理事。喜爱绘画与金文书法,陶冶性情天趣自得,以之为乐,乐在远古之足迹金文书法传承。</p><p class="ql-block"> 清雅园是高俊峰梦想中的“桃花源”,也是现实中的家园。“故乡的土地是成长过程中的起点,或温馨或艰辛,生命之初的记忆永不泯灭。”这里是他的老家,这里有儿时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们疼爱的快乐,也有父母在老屋里去世不堪回首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为重建老屋,高俊峰对“清雅园”精心设计,数易其稿,三载春秋,为了建设“清雅园”,他曾驱车六十次从西安到长安老家来回奔波……他不顾兄长的不理解,保留下老屋的老门、老杏树、生锈的铁钗、铁锨、铁耙,和妈妈纳鞋底摘麦杆曾经坐过的尽剩的凳面,还买了和父亲那时躺过的同款躺椅……他的工作室,所挂画作、旧照,所陈列的老物件,都是乡土家庭的点滴记忆。房前屋后,花木葱郁,一草一木,都是高俊峰亲手所植。</p><p class="ql-block"> “一看到木头、石头、砖瓦等土的场景,总是不由得让人倍感亲切。因为,我们原本就来自那里。”清雅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承载着高俊峰和家人的乡土生活记忆;而我们眼中的清雅园:是儿子、是父亲、是家、是爱,是亲情,是每个人心中真正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一幅淳朴民俗文化风情画</b></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举目这从关中大地四处迁建而来的一座座古老的深宅大院,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那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大宅院,无不渗透着关中地域的风情、文化和历史;那宏伟而又精巧的老宅架构与院落布局,饱含着工匠的勤劳和智慧;那错落有致的古老院落,或许深藏着其主人与家族的尘封往事、曾经的辉煌与兴衰更迭……</p><p class="ql-block"> 古民居街 左右两侧分别为梨园、阎宅、崔宅、孙宅、耿宅、毛宅、樊宅、雷宅、孙宅和禝稷王庙。</p><p class="ql-block"> 会员们在阎敬铭古宅内流连忘返,感叹阎宅建于大荔而没能留在大荔,庆幸此宅历经百余年人间沧桑却又保留得如此完好。</p><p class="ql-block"> 阎宅原址陕西朝邑,始建于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该宅院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修三门峡水库被拆。1997年始关中民俗博物院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建、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在此复建,“救时宰相”阎敬铭的故居得以重现。</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总体建设主要有40院迁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其丰富的藏品大都来源于关中地区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展示,集中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研究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王风华和他的乡村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明天会是什么样子</b></p> <p class="ql-block"> 王风华,大荔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工作生活于中国西安。</p><p class="ql-block"> 在子午镇某乡间民居,我们走进王风华的油画工作室。屋内整洁素雅,整面墙上悬挂以他油画作品所制作的宣传画,色彩明快,构图简洁,极富现代感与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王风华侃侃而谈,为大家介绍他的艺术人生之路。他曾在英国、韩国、美国及国内等多家美术馆和画廊举办个展和群展。在德国,他有专门的工作室,有两位欧洲和台北的书画经纪人帮他专门打理画作宣传、展览、运营事宜,其作品近九成被国外艺术品中心或个人收藏。</p><p class="ql-block"> 在二楼画室,窗前抬眼望去,掠过瓜果满园的农田,便是近在咫尺的南山。墙上所挂巨幅油画、或尺牍小品,作品中呈现出自然世界的种种场景,尤其是密集的树林、石块、杂草,作品表面的细节和质感都非常照片化,然而,“细密编织的笔触和轻轻涂抹的色彩密集到一种令人几近到达幽闭恐怖症的状态,一股隐秘的活力和兴奋感流遍画面。”</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王风华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呈现于那些拥有着惊人细节的画作之中。近作系列作品《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代表了他鲜明的创作风格。</p><p class="ql-block"> 明天是什么样子?王风华在问大家也在自问。没有人知道明天的样子,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都在变。他说:“ 记忆中,景观不断的消失总能带给人一些恐慌和焦虑。选择乡村生活,可以让生活慢下来,我关注一切的被漠视,也知道这里的土地、丛林、草芥、石滩,终有一天也会像都市那样被改变,因而想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我一直在追寻那个答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百塔寺:仅存千年银杏树</b></p> <p class="ql-block"> 百塔寺位于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口,始建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原名淳化寺,隋代称之为鸱鸣埠,是西安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隋、唐佛教三阶教的祖庭。</p><p class="ql-block">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辽阔。东眺五台翠华,西览草堂烟雾,南依巍巍秦岭,北视关中平原。尤其是通往其上的道路,新铺的塑胶赛道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道路曲折蜿蜒,曲径通幽之自然意趣令人兴味盎然。</p><p class="ql-block"> 百塔寺在隋唐时期盛极一时,寺僧众多,占地千亩,有“骑马过山门”之誉。宋时百塔寺之规模犹存,之后寺院不断衰败,到了明代时期百塔就所剩无几了。民国三十年前后寺院被拆毁,佛像法器被抢劫一空,仅存千年银杏树一株。</p><p class="ql-block"> 此古银杏,相传为隋代栽植,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银杏树”、“千年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乡间民居、乡土风俗、千年古树、文人政客、终南隐士、空谷幽兰……千百年来,围绕终南山的故事不断上演。千年历史烟云散尽,留下的,除了满目青山和为数不多的古刹古树,似乎就只有回荡于天地间那些文人墨客千古流芳的诗句了吧。明天会是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回程在即,天降小雨,终南山下,更觉凉爽。穿梭于历史与文明之间,火六月文化之旅圆满收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