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旗添彩的清漳儿女们

漳水悠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在迎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在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清漳大地涌现出的许多党的优秀儿女,这些共产党员,信念坚定,牢记使命,为党增光,为党旗添彩,谱写出共产党人的壮丽史诗,感染着人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涉县儿女奋发图强的匆匆脚步。</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朱坚:扒肚开肠,宁死不屈。</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朱坚同志,女,偏城县(46年划归涉县)妇女救国会主席。 1918年出生,平遥县北营村人,原名朱淑云。1937年入党。历任襄垣县妇救会主席、三分区妇女部长、沁县妇救会主席。朱坚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被人们称之为刘胡兰式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 朱坚就读本村女子学校时,受中共党员王子茹影响,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1937年随哥哥参加革命。1942年春,调任偏城.,1942年5月19日,侵华日军调集近3万人的兵力,在飞机配合下,将以彭德怀、罗瑞卿、左权等八路军首长,还有北方局的党政机关近万人,包围在涉县青塔村北边的南艾铺、窑门口一带。在5月下旬的一天,在反“扫荡”突围的激战中,鬼子调动大批兵力,合击青塔村一带,朱坚为了转移被困群众和县委的一些女同志,转移到寺子岩村,为缩小行动目标,防止日寇发现,又分成两路:一路往圣寺驼村和秦家脑村;另一路往南岭后和小峧村;准备冲出鬼子的包围圈。</p><p class="ql-block"> 朱坚等四个同志从小峧村到北寺峪,后又转到龙洞沟躲了两天。因见桑栈方向转移的八路军和群众漫山遍野,有的躲进山庄窝铺,有的避入石窟,有的借助草荆隐蔽。他和江玉堂等随着人流,走到北寺峪的北岭山坡小路上,被沙冒山顶敌人的一个排哨发觉。同志们都被乱枪打死,朱坚受重伤被捕。鬼子从朱坚的发式和脚上看出她是工作人员,妄图从她口里得到八路军的线索。在荒山野岭上,日寇三番五次追问朱坚:八路军躲藏地点。前后两个时辰,软硬兼施,朱坚一言不发。穷凶极恶的鬼子们禽兽般地撕开她的衣服,用刺刀对准她的胸膛威逼。朱坚大义凛然,依旧不吐一字。鬼子用战刀削掉了她的双乳,鲜血淋漓,朱坚仍然怒火中烧,不说一句话,日寇狗急跳墙,最后用刺刀刺穿了她的腹部,霎时间,五脏六腑流了一地。她咬碎钢牙,不喊也不叫,任鲜血一点一滴浸透了身下的土地,后壮烈牺牲,年仅23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朱坚宁死不屈的精神,鼓舞起人们抗日的决心,成为抗日救亡的巨大精神力量。为纪念这位以身殉国的烈女,1946年8月,县政府在驻地东鹿头村修建了朱坚的烈士陵园,不久老百姓又在附近建设了纪念碑,解放后她的遗骨已迁往涉县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凤竹:宁掉10斤肉,带领群众共同富。</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刘凤竹同志,1910年出身于涉县河南店镇沿头村。1946年入党,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农业社社长、人民公社副社长。被选为县人委委员、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省第一届党代表。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95年刘凤竹因病在家逝世,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 日寇大"扫荡"大灾荒时期,他组织群众分队编组,白天开展对敌斗争,黑夜抢收庄稼。并于次年组织6户贫农成立互助组,栽兰靛,开染坊,开展生产自救。他倡导"新民互助合作社"。根据农活、季节,实行编队编组变工,集体劳动,按亩摊工,年终结算,解决了一些缺劳力、缺牲畜和耕作难。根据手艺人多,战后市场不繁荣的特点,兴办了粉坊、染坊、豆腐房、油坊、酒坊、醋酱坊、绳麻铺、木匠铺、弹轧花铺、编织等20多种手工业生产。组织60多名妇女纺花织布,扒黑叶、染黑布,栽兰靛染青布,解决了染布难、买布难、穿衣难。吸收20多户老弱孤寡病残参加互助组,做到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没闲人,农副业都有较大发展,粮食产量由解放前亩产69公斤,提高到125公斤。10月1日,刘凤竹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宴请。1951年试办了一个由5户土地入股的初级社。1952年春,他正式建成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44户农民参加。第一年,农业就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由互助组时亩产125公斤,提高到166.5公斤, 1954年,全村260户有251户入社,实现了初级合作社。1955年,又建成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建成人民公社,粮食产量逐渐提高。是年,粮食亩产达到215公斤。凤竹带领群众,从1943年开始办学,1945年办识字组,1950年建起三个常年业余学习班。1952年开展扫盲大突击,推选速成识字法,省教育厅奖给刘凤竹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90万元(旧币)。1955年,刘凤竹率先在沿头村建立幼儿园,使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农业生产。1957年,刘凤竹出席了全国扫盲座谈会,受到了陈毅元帅的接见。通过大办农民业余教育,共扫除文盲351人,使穷山沟变成了文化村。1960年,沿头村被评为全国农民业余教育先进单位,刘凤竹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设宴招待。</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贺相魁:舍身滚山火,冒死为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贺相魁同志,1942年出生,涉县下清凉村人,共产党员,1965年参军入伍,1966年,在一场火灾扑救过程中,贺相魁舍身滚山火,严重烧伤,全身从头到脚烧伤面积达95%,双手严重变形,10个手指无法校正,末端被截,一级伤残,获得北京军区授予的“一等功臣”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做了报道,刊登于中学生课本。</p><p class="ql-block"> 1965年2月,贺相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普通战士。1966年2月,他所在的部队在前往靶场训练的时候,突然遇到一场山火,周围森林茂盛,不远处就是民房,如果不及时扑灭山火,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面临着巨大威胁,贺相魁和战友第一时间冲进火场扑火。草袋子用完了,周围没有任何灭火工具,无可奈何,他就用身体滚山火,压灭了这块,再滚那一块……直至昏迷。全身烧伤达90%,十根手指末端截肢,住院昏迷七天七夜,造成一级伤残。出院后的贺相魁因身体原因无法再担任一线战斗兵,后相继调入团支部任收发员和政治处宣传干事。他想“虽然不能在一线继续保家卫国,但总得为国家干点什么。”贺相魁决定把自己和部队英勇救火的故事写成材料,作报告。</p><p class="ql-block"> 从此,贺相魁都会利用部队每年的探亲假,到家乡各地学校做宣讲。用他的话说,就是给年轻人点把火、添把柴、加把劲,用老年人不多的蜡烛燃旺年轻人的火焰,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p><p class="ql-block">  1987年1月,参军22年的贺相魁从部队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的“一等功臣”,却没有躺在“功勋”上享清福,回到家乡的贺相魁频繁地奔波于当地学校、部队等场所,用自己九死一生的人生阅历,结合时代特点,为年轻官兵、中小学生做报告。30多年来,他做的报告已超过五百多次。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坚守着一名党员的信仰和使命担当。</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王全有:一身铁骨垒石堰,战天斗地筑梯田</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王全有同志, 1911年出生于涉县王金庄二街村,历任王金庄二街村党支部书记、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邯郸地委委员等职。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因积劳成疾因病去逝世,时年73岁。</p><p class="ql-block"> 王金庄位于峰峦叠嶂的大山里,&nbsp;千百年来,王金庄的山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被山高沟深、石厚土薄所困忧。 上世纪60年代末,在毛主席、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定胜天的口号声中,王全有这位共产党员,王金庄村里的领头人,这位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饥的光棍汉,第一个把铺盖卷搬到山头上,用石头支起一口口大锅,天当被,地当床,带领全村1200名劳力,肩扛铁锹、钢纤,爬上桃花岭,劈山修路。短短4个月,削平11个山垴,修通13里盘山公路,使汽车破天荒开进了王金庄。然后,又带领2000多人治山专业队进驻山沟,以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修建围山梯田,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梯田的功夫,掀起整整七年的修筑梯田高潮。男女老少齐发动上山修田,创造了深山修田奇迹。在57条峰峦叠嶂的山岭上,筑起总长250公里双层大石堰,共垒筑建造梯田4000多块,达到500多亩。1970年,兴建13万立方米水库一座。1974年砌涵洞2000米造良田植花椒树30万棵,其它树木22万棵。王全有带领王金庄人民拼搏奋斗,使王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也留下“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199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署,在检查验收“3737”项目时,联合国世界粮食署评估团团长特布里吉斯,在王金庄考察时称赞:“一看见这石堰,就使我想起了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啊!”</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刘金鱼:爱国拥军当模范,扶贫济困做状元</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刘金鱼,女,1927年生于涉县银河井村,曾任涉县西戌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十四大党代表,全国人大八、九、十届代表,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首届十大扶贫状元,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全国劳动模范,刘金鱼于2013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 1985年,刘金鱼用勤劳致富的积蓄,率先成立了优秀军人基金会,设立了优秀军人基金奖。制定了军人家属子女优先安排工作,优先解决房基地,子女优先上学等“十个优先”。坚持逢年过节,向部队发慰问品,并亲自到北京、沈阳、南京、济南、广州、兰州、长治等各大军所辖边防部队、军事基地、老山前线、驻港部队和条件艰苦的部队及边防哨所慰问。</p><p class="ql-block"> 1987年,担让西戌村党支部书记。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80米长,高19米的四墩三孔同心桥,使西戌村和邯长公路接通了。1988年,投资30多万元,在大南河修建跨度为30米的双孔桥,在王家峪修建跨度为45米的3孔桥。搬迁69户,拆除旧房700余间,完成了西戌村旧街拓宽改造。1998年,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2个能容纳1500立方米的水塔,铺设输水管道15000米,让全村1150户村民吃上了免费自来水。投资80多万元将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改变了过去晴天尘土飞,雨天满身泥的现状。投资10多万元,动用土石方4000立方米,对宋家沟水库进行维修建设。投资50多万元,修灌溉渠道5000米。水库发挥了作用,可灌溉农田1500亩。</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她率领乡亲们投资460多万元,修建年创利税385万元的太行炼铁厂。投资120多万元,修建年创税60多万元的选矿厂。投资95万元,修建年创利税25万元的拥军塑料制品厂。投资50多万元,创建拥军服装厂。投资10万元,对西戌地段医院重新改建,重建后改称为拥军医院。投资27万元,对全村电力线路进行改造,增换变压器。投资210多万元,建成3900平方米的市场商贸小区。投资75万元,在东戌、西戌之间的邯长公路旁的同心桥北面,修建了6500平方米的“西戌人民剧院”。投资110万元,修建拥军宾馆,。她的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报纸报道,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刘金鱼的故事》,予以宣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彦生:一身正气选用人,两袖清风到终生</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王彦生, 1959年11月生于涉县东安居村,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9月入党。历任涉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邯郸市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被群众称之为”清正廉洁的好部长”.2005年7月被确诊患脑瘤。患病期间,他仍忘我工作。2009年2月4日,在赶赴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式时突然发病,不幸去世,年仅49岁。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组工干部,受到了习总书记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王彦生幼年丧母、家境贫寒,在党组织的培养下,走上领导岗位。他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组织和社会,用一种平和包容的态度处世为人。他对老百姓有着特殊的感情,经常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体察百姓冷暖。每次到村走访调研,从不跟乡镇打招呼,不搞前呼后拥,经常是和司机两个人,轻车简从。他怕给基层添麻烦,很少在村里吃饭。对生活困难的群众,总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尽管收入有限,家庭并不富裕,但每次下基层时都会带一些现金,给遇到的困难群众一些帮助。</p><p class="ql-block"> 1998年,为解决干部队伍能上难下、活力不足的问题,他亲自谋划修订了曲周县干部管理办法,提出了“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崭新理念,在全县有效营造起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2000年,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存在党性差,不作为、乱作为的突出问题,提出开展处置农村“五不”党员的措施,对此作法先后刊发并在全省予以推广。2002年,对于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他主持制定了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并提请县委开展了曲周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调任丛台区组织部长后,王彦生倡导开展了 “领导联社区、部门帮社区、干部驻社区”为主要内容的“联帮驻”活动,从2004年到2006年,全区共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79个社区的办公条件全部得到了更新和改善。帮扶干部和帮扶部门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00多件。</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王彦生不幸被确诊患了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劳累、着急、血压升高,都有可能“引爆”这颗炸弹,瞬间夺去他的生命。7月到北京医院,医生说动脉瘤又有所发展,建议上支架介入治疗,但风险很大,如不做又很危险。做,需要二三十万元,且有下不了手术台或留下后遗症的风险,不做,脑袋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彦生说:“花那么多钱,做完说不定还会拖累人,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工作,何以报答组织。</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彦生让所剩不多的时光多做一些事情。他依旧保持自己坚持原则、勇于探索的本色。在工作上的一丝不苟,相反对名利却看得很淡。2007年丛台区政协正职空缺,市里准备推荐他任政协主席,但他主动向考察组提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还是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吧。由于彦生一再谦让,他成为邯郸市基层组织部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达11年之久。</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玉太,男,河北邯郸市涉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河北省作协小小说艺委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多个国有企业主任、厂长助理、厂长、公司总经理及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等职。出版有《小康之路》《耕耘》《从放牛娃到企业家》《玉带河情思》等书。另在中央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300篇。三次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