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国地大物博,山川峻美,闻名遐迩的三山五岳,令无数人神往。而五岳中的北岳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以其山势险峻与巍峨碗延之奇观,形成五岳之中的恒山文化。恒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始于西汉,兴盛于北魏,成为”全真派”道教的圣地,道教亦是恒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p><p class="ql-block">5月31日,放晴的天气忽然收敛了笑脸,天上的云团多了起来,看来今天可能要下雨了。对于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坡来说,下雨无疑是天逢甘霖,是一场“欣喜“的相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恒山浑源县城南五公里的金龙峡山谷,位于山谷西侧翠屏峰峭壁间,悬挂着一座美伦美奂“悬空寺“。这座始建于公元491年北魏时期寺庙,是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p><p class="ql-block">悬空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是融汇“佛、道、儒”三教合一场所</p><p class="ql-block">一种文化的形成,一种殿堂庙宇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悬空寺兴建于北魏,而北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处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北魏是鲜卑族的拓跋圭建都于平城(大同),北魏历史上文功武战略卓著的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拓疆扩土的一代帝皇,早期信佛,后期灭佛崇道,恒山道教全盛,使佛教险遭湮灭。然其后代孝文帝拓跋宏是信佛扬佛之人,在北魏孝文帝创导下,北魏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发展。悬空寺作为“三教合一”的寺庙,无论是在太武帝的灭佛崇道的日子里,还是孝文帝的崇佛扬佛的全盛期,悬空寺作为三教合一,无论哪个皇帝,都会安然无恙,这种特独特的文化现象,也给悬空寺带来了千年兴盛传奇。</p> <p class="ql-block">榫卯结构的力学智慧,是悬空寺悬挂与岩壁而不倒。</p><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作为一个榫卯结构的建筑,到底是如何在这悬崖绝壁上支撑了一千多年,没有坍塌陨落。</p><p class="ql-block">有一句俗话说:”悬空寺,半天高,三个马尾空中吊”。组成悬空寺的木柱有30根分成了三种,每根长度大概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一条栈道下面。给人一种悬空寺就靠这些木柱支撑,人站在上面,人们发现这些木棍竟然会晃动,由此推断,真正支撑悬空部分的显然不是下垂的木柱,而是横插在坚硬石梁里面的横梁。</p><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横梁一共有27根,每个横梁在建筑外露出一米,上面是有木板铺成的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原来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工匠用自己的智慧,把横梁的前端锯开,插上木嵌子,木嵌子就会把梁的前端撑开,牢牢的卡在石洞里,怎么拔也拔不出,而且石洞打的越深,固定的越紧,就像和我们现在的膨胀螺栓的原理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同时,工匠利用突出来的岩石作为殿堂的基础,殿宇里所有重量的塑像,都紧贴着峭壁,使重量落在了岩石上,没有落在整体的木结构上。</p><p class="ql-block">美轮美奂,悬挂在悬崖绝壁的悬空寺,在没有应用一根钉子的情况下,利用了我们古代工匠在建筑上的榫卯结构力学原理。</p><p class="ql-block">明代济南武将房守士登临悬空寺,探寻到建筑奥妙以后,在石崖上留下了“公输天巧”四个字,对于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借力建造起来的楼阁,作了一个公正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作为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寺庙。历代都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唐朝,大诗人李白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之后,来到了悬空寺游览,被悬空寺的壮丽美景所惊骇,欣然提笔“壮观“两个字,而且壮志上面还多加了一点,以示“壮观”之更壮。</p><p class="ql-block">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清代诗人方坦,游恒山时,看到李白留下的“壮观”两字,动情地写了一首赞颂的小诗,其中有两句这样描述:“苍崖恍惚蛟螭走,壮观两字大如斗;李白当年恒山游,自喜名山落吾首”。</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这座悬挂在恒山半空绝崖上的寺庙,迎来了无数名人诗人的赞叹。人们在赞叹这座举世无双的半悬空寺庙时,无疑也是对我国古代工匠超凡的建筑智慧的叹服。</p><p class="ql-block">用一句当今时尚语:中国智慧,引领世界。</p> <p class="ql-block">注:因游览悬空寺时,正遇大雨,手机拍摄不清楚,有几张照片下载于先于一天出游的好友冯仑所摄,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5月31日下午,我们来到了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要完整的了解云冈石窟的开凿,必须简要的了解北魏这个王朝的简史。</p><p class="ql-block">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的附近,过着游牧的生活。鲜卑族在拓跋圭的带领下,击溃匈奴建都于平城(大同市)。并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西攻柔然,北克北燕,成为一统黄河以北的北方政权一一北魏。</p><p class="ql-block">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间,为了能够在中国内走,在经历了翻译、创造、融合之后,逐渐发展为中国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p><p class="ql-block">太武帝拓跋焘崇佛半生,但当太武帝因为大臣崔浩的原因,接触了道教以后,又转而信奉道教,崇奉天师。于是发生了惨烈的佛、道之争,最终对佛教痛下杀手,形成了佛教历史上第一次凄惨的灭佛事件。</p><p class="ql-block">然而物极必反,在其儿子文成帝即位后,又重燃崇佛,复兴佛教。在北魏帝都平城(大同),从公元460起,开凿大规模的石窟寺院一一云冈石窟。同时,又在文成帝的皇后冯皇后,以后扶助其儿子献文帝、孙子孝文帝二代君皇,史称“冯太后”的女政治家大力支持下,北魏兴佛造佛在孝文帝达到了高潮,孝文帝不仅在大同云冈石窟大力开雕石窟佛像,而且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开出了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早期石窟佛像</p><p class="ql-block">就是现在云冈石窟的第16~20窟,也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是一代高僧,在奉命有中山国赶京途中,恰逢文成帝外出,说来也奇怪,文成帝的御马衔住了昙曜僧衣,时称“马识善人”,昙曜就与文成帝相识结缘。而冯皇后则对昙曜奉以师礼,昙曜高僧在北魏皇家地位至尊,无人可及。昙曜高僧就此开凿雄伟的昙曜五窟。昙曜五窟是北魏造像中最具帝王气魄佛像。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风格。其雕刻技艺继承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并吸收融合了古印度的雕像精华,创造出独特的北魏石窟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艺术</p><p class="ql-block">中期云冈石窟雕琢艺术,也是云冈石窟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I、2窟,第5、6窟,第7、8窟,第9 、10窟,第 11 、12 、13窟。这一时期正是北魏孝文帝政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全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由于得到了孝文帝、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孝文帝以国力为保证,抽调了全国最优秀的雕像人才,这一时期的雕像,更为繁华精美,更具有皇家气派。历史45年,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以雕刻完成。</p><p class="ql-block">中期的洞窟平面都呈方形或长方形,雍容华贵,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p><p class="ql-block">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特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故事等佛像。中期石窟也是北魏造佛像创新时期,欣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也产生了富丽堂皇的造像风格。</p><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雕像雕刻内容工整华丽,内容繁华,雕饰精美,体现了佛雕造像汉化的华丽转身。</p> <p class="ql-block">晚期石窟艺术</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但做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信众,充分利用平成原有雕像技人,在云岗开辟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北魏孝明帝524年。晚期的洞窟见于云冈石窟西面的崖面上,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都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p><p class="ql-block">佛像和菩萨的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型为北魏晚期推行的“汉化“改革,出现了一种清新典雅的“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的特点。这种北魏的独特造艺木,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从东到西游览了一遍云冈石窟,看到的是美伦美奂的佛像雕刻,由于历史年代久远,许多佛像典故都不是很明白,观看后还是有点云里雾里感觉,心中还是有许多的疑虑需要阅读历史文献才能释疑解惑。</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了昙曜五窟中露天释迦牟尼坐像前,佛像高13.7米,这座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之代表。</p><p class="ql-block">站在这座经历了千年的释迦牟尼佛像前,浮想联翩。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许多的变迁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化的中国佛教文化,是华夏古文明中的“儒、佛、道”三教共存的文化。千年来 ,经历了岁月风雨侵袭,风化。又蒙受历朝历代的战争尘埃,释迦摩尼佛像以其独特的魅力,慈祥的面容,慈悲为怀的佛门至瑧,注视着岁月的流逝,世事沧桑。</p><p class="ql-block">一个把光阴和岁月镌刻在云冈石窟佛像,正以其历史长卷的魅力,向宇内外倾情演绎华夏文化之精彩……</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今日游玩的最后一站一一大同古城墙。大同,也是今晚的住宿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上千次大小战事。</p><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曾在这里与匈奴奋战七昼夜,汉武帝的飞将军李广,曾在这里抗击匈奴,大同境内的金沙滩,乃是杨家将浴血奋战疆场的旧址,明朝大将徐达挥师北上,横扫元朝残余,并屯兵驻守于大同,统一和巩固了明王朝。</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更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勋卓著;鲜卑拓跋氏建都北魏在平城(大同),北魏是佛教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先行者。</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大同古城,修建于明洪武年五年(1372)。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崚,布防严密,设施完善,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大同古城墙一大特点是为外廓像齿轮一样,城墩凸出,梯形结构,为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形制方形,周长7.24公里。城墙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比南京城墙最宽处还要宽6.6米。城墙上有64组门楼、角楼,望楼。城门楼四座,其中南门层楼最为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为加强城墙的防御,在距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古城墙设有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日清远,北曰武定。是一座防备森严,古色古香的北方重镇。</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同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不禁浮想联翩。它有巧夺天工的悬空寺,古老而有绚丽灿烂的云冈石窟佛文化,雄伟壮观的古城墙。</p><p class="ql-block">大同的天空高远而纯静,那一抹湛蓝,就是这座古城深邃的象征。站在古城墙上,遥望充满生机的大同城,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直插云霄。大同的马路平坦而宽阔,可同时容纳四车道并行,道路两旁载有茂盛的树木和低矮的灌木,这种在黄土高坡地上的绿化种植不易,绿荫错落有致,五彩的鲜花点缀期间,行人行走其间,都格外的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人们,掂一抹最美的情,握一支清瘦的笔,尽情的挥洒大同古城过去浑厚,今昔的灿烂,明天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