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br><h5> 于清泉,男,四川南溪人,原十一军后勤部军需处正营职助理员。1943年5月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68年应征入伍,在昆明军区高炮补充营三连历任战士,炊事员,炊事班长,连队司务长。1975年4月调11军后勤部军需处,正营职军需助理工作。曾参加两次援老抗美和一次对越自卫返击战,曾立三等功2次。1985年在部队办理伤残退休。1988年移交至地方,现杭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h5> 为顺利开展“援老抗美”运输任务,1962-1978年期间,中国共派出工程、地面警卫、防空和后勤保障部队共11万余人,为老挝修建了七条战略公路,总长达800多公里。我所在的昆明军区高炮补充营三连,是我军最早奉命,开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的部队之一。我们补充营的任务就是,让战士们吃好点! <h1 style="text-align: left;"><b>肩扛起来的补给线</b></h1> 我于1968年应征入伍,分配到昆明军区高炮补充营三连。新兵训练近半年后接到上级命令,由执行“援越抗美”补充任务,转为“援老抗美”任务,为老挝筑路勘测做好后勤保障运输。此时,老挝北部尚无公路,应老挝人民党请求,我国派出“援老”筑路工程部队,帮助老挝修路。<br> 1968年10月12日,我补充营第一批出国连队,二、三、七、九连800多名指战员,经过八天急行军到达西双版纳磨憨国境线,换上灰色制服,面向祖国庄严宣誓后,秘密进入老挝北部的原始丛林。在西线,为公路勘察测绘人员和民族支队保卫人员运送大米和物资。<br> 此时的老挝北部,交通极为不便,部队的汽车团把粮食和物资运到国境线后,无法继续前行。老挝境内无通车公路,只有一条修了一半的公路毛坯,可通自行车。部队又派出两个单车连队在这条毛路转运。走到毛路尽头就是悬崖绝壁,连骡马都走不了,就由我们补充营的官兵,人力背运!<br> 在老挝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敌军特务的破坏,战士们每天随身携带武器、砍刀铁铲等工具,背着一、两袋每袋50斤的大米,艰难跋涉。一站又一站的接力运送,战士们的肩膀被磨破,汗水和鲜血浸湿了背夹。没有路,用砍刀铁铲砍出路来;没有蔬菜,用野菜野果补充营养......每个人都累倒过。热带丛林中遍布蚂蟥、蚊虫、恙虫、毒蛇等,每个战士都饱尝了各种虫害和疾病的痛苦。三个月后,毛路修通,我们的部队又转场到没有路的地方继续执行任务。<br> <h1><b>为了战斗力,必须让战士们吃好点</b></h1> 老挝是亚热带气候,湿热难耐,战士们不适应这边气的候,水土不服。面对热气腾腾的饭菜,战友们没有一点食欲。而执行任务又要消耗极大的体力。<br> 因为吃不下饭,战士们体力下降,战斗力也减弱了,加上缺乏蔬菜供应,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战士们出现了口角溃疡、脱毛等维生素缺乏症。部队提出了为革命而吃饭的口号!号召大家找野菜、挖木薯、挖竹笋、捕竹鼠、捉鱼虾。我组织炊事班磨豆腐、豆浆,生豆芽、包饺子、养猪、种菜,想尽一切办法改善部队连队的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br> 1969年2月,我连队转移至距老挝东线28公里的孟拉盐厂处,保障连队官兵每天很忙任务都很繁重,我的体重从60多公斤降到40公斤,有一天早起煮饭,我头一晕,栽倒在装满开水的大铁锅中,大腿汤伤80%。<br> 从不想吃饭,到必须吃饭,每名战士都在为“援老抗美”拼尽全力!<br> <h1><b>开饭的时候,又少了几个饭碗</b></h1> 1970年12月1日,我营再次开赴老挝,配属空军高炮15师执行“援老抗美”对空作战任务。高炮营部队进驻老挝东线106公里的孟夸阵地,我营部队官兵担负“援老筑路”工程防空作战任务。担任高炮三连司务长的我,要想各种办法组织炊事班为部队改善生活。<br> 1971年5月14日这一天,从早晨到中午,警报不断,部队已多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官兵坚守阵地,炮手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炮位,连吃饭都在炮盘上。就在中午开饭的时候,七架美军机突然来侵!一架敌机发射了几枚导弹,把雷达和指挥系统全部摧毁。正在吃午饭的战士,扔下碗筷直奔炮位。第二架敌机又投下了各种炸弹,顿时整个高炮阵地火光四射,整个山头都在抖动。我军迅速还击,击落敌机两架,击伤一架。这次空袭,导致我军多门高射炮被损坏,翻倒在地,阵地上遍地是牺牲和负伤的官兵,阵地到处都是鲜血......<br> 我们后勤人员,马上冲到阵地抢救伤员,为他们包扎伤口。没有担架,我们就用肩膀背、用双手抬。附近的工程兵307团也很快组织官兵开展战场救护。野战卫生队立即腾出病床手术室,全员出动抢运伤员。阵地的便道被炸断,汽车开不出去,官兵扛着棉被冲上阵地抬伤员,一批一批送去战地医院急救。伤员的鲜血,顺着翻斗车的车厢缝隙往下流!有的在途中支撑不住,不幸去世。牺牲战友的遗体,摆满几顶帐篷......开饭的时候,又少了几个饭碗......<br> 正是有了战士们战场中的抛头颅洒热血,才守护了祖国家园炊烟袅袅、鱼米飘香。<br>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口述:于清泉</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整理:林 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