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9日,天高云淡,昨天还是沙尘暴袭击后灰蒙蒙的库尔勒市,今天显得格外靓丽清新。早餐后驱车赶往离库尔勒市100公里的罗布人村寨。</p><p class="ql-block"> 罗布人村寨,位于尉犁县城西南35公里处,距库尔勒市南85公里处。村寨方圆72平方公里,有二十余户人家,是中国西部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属琼库勒牧场,是一处罗布人居住的世外桃源,寨区涵盖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移湖泊、塔里木河、原始胡杨林、草原和罗布人 。最大沙漠、最长的内陆河、最大的绿色走廊和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黄金品质的天然景观。</p><p class="ql-block">中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景区南面,连绵起伏,茫茫无边,汹涌澎湃。骑“沙漠之舟”涉沙海深处,看大漠风光,听驼铃遗韵,悠悠情怀,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作家左远庆老师,因看了一眼大漠,看了一眼我在沙漠奔跑的视频,就才思泉涌,出口成诗,即兴写下《红染沙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染沙境》</p><p class="ql-block">作者:左远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想推开沙做的浪游进天做的海还是想用一袭红染出一抹霞然后再织出一片锦绣的云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奔跑,像起伏的芳香绽放千年的期待一花一菩提一沙一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过眼前的沙丘你就是最有生命力的红柳你就能拥抱最亲密的胡杨你就是一支燃烧的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中道衰落,罗布人仍生活在喀喇库勒和卓两大海子之间。罗布人居地荒凉闭塞,历经疫病和自然灾害,纷纷迁至别处定居、游牧,兼事农耕,只有喀尔曲尕村的居民还较多地保留了罗布人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许多遗俗。至解放初期,居民也仅剩几十户。喀尔曲尕村的罗布人热爱劳动,年近七八十,仍耕作不息,经常聚集五六人带着用野麻编织的网和鱼叉、大头棒,划着卡盆下湖。捕渔回来,一任全村各家随意取食,食尽再捕,不分彼此。</p> <p class="ql-block"> 长寿是罗布人的一大特点,由于他们世居于较为偏僻的罗布泊地区,远离环境污染,百岁老人甚多。虽然老态,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性情乐观、豁达、豪放,仍可闻乐起舞,纵情歌唱!</p> <p class="ql-block">下午回程路上顺路来到库尔勒铁门关景区。铁门关,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咽喉。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景区大门上“铁门关”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王震将军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沿孔雀河进入一条30公里长的峡谷。峡谷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凿。据考,从晋代起,这里就设立了关口,因其地处险要,故名铁门关。它是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铁关峡谷,在拦河大坝上建起了大水库,往日奇险无比的古丝路中的一段已淹没在万顷碧水中。峡谷中依山傍水之处,林木葱郁、百花斗艳,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点缀其中。</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景区正在修缮临时关闭,我们未能进到里面,友友们只好在大门口打卡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