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永留人间——悼念杜心源同志

彭兆琪

<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1986年1月3日《四川日报》。</p><p class="ql-block">执笔 韩端淑(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老干处处长)、张明锦(时任省委宣传部《文稿》主编)、张凤山(时任四川省教局副局长)。</p><p class="ql-block">李洪仁 (时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审稿 许川(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杜秀文 陈永武 彭兆琪</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编者按</p><p>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省委宣传部部长杜心源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的第一任宣传部长。1979年起任四川省人大主任,1907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1985年12月在成都逝世。</p><p>杜心源书记在兼任宣传部长期间,深得省级机关、市、地、州县委宣传部门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与他日日相处的宣传部本机关同志们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崇敬他,在他离世时,同志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悼念杜心源同志的文章——高风永留人间。刊载《四川日报》的这篇悼念文章离现在已经有35年了,这篇文章执笔者94岁的韩端淑同志深情地说,虽然,杜心源书记离开了我们,和她一起执笔的张明锦同志和审核此稿的许川部长也离开了我们,可时间的尘埃丝毫没有掩盖这篇文章的耀眼光辉,因为,还有许多人在读。</p> <p>心源同志是我省社会主义宣传文教事业的艰苦创业者,辛勤耕耘者。他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大半生的精力倾注在这条重要战线上。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接管、改造、发展、提高,到建立、培养我们省的宣传、理论、文教队伍,以至在十年内乱后的拨乱反正和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他强调宣传部门的根本任务是抓理论,抓思想。四川解放不久,他着重抓了干部理论教育和群众宣传工作,逐步建立了一套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度,选拔和培养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这在帮助新解放区广大干部树立和健全革命人生观,认识社会主义方向的正确,深切理解和正确贯彻执行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等方面,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强调宣传部门必须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做到思想先行。他要求宣传部门经常注意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意愿,有针对性地及时组织编写宣传提纲,并建立宣传员网,向群众进行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p> <p>他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注意培养人才。心源同志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师大读书期间,即在该校党组织举办的贫民学校教书。师大毕业后又在山西成成中学、太原师范、国民师范等校任教,并担任成成中学教务主任,是当时山西著名的左翼教师,深得学生的爱戴。“七七”事变后,又先后在老解放区担任教育行政领导职务,为党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新中国成立后,心源同志长期主管我省的教育工作。他热爱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尊重知识,熟悉知识分子,懂得教育的规律,坚持了办学的正确方向,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p> <p>他注重抓党的喉舌。1949年12月成都解放时,心源同志奉命首先进入市区,接管电台、报社等部门。他十分重视报纸、广播、电视、出版工作,重要的稿件他都要亲自看清样,认真把关。往往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当天的省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具体指导。</p> <p>他强调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注意地方特色,尊重民族形式。他常说:“四川人民喜欢的川戏,我们应当积极扶植。”他十分关心文艺队伍的成长,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p> <p>1980年秋,心源同志上台接见赴京演出的少数民族演员。</p> <p>他强调要抓好卫生、体育工作,关心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心源同志出身农民家庭,解放前是个贫苦的知识分子,深知民间疾苦,特别是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关注。一有重大疫情,总是赶赴现场,亲自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p> <p>心源同志在宣传文教事业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在长期领导宣传文教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是丰富的,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搞好宣传文教工作,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p> <p>心源同志离开我们了,可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业绩长留人间,他作为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高风亮节永远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p> <p>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心源同志一贯坚持,并且身体力行的。他常常强调,学习马列和调查研究是宣传干部的基本功。不学习马列,就会言不及义,不调查研究,宣传就无的放矢。为了深入系统地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进行某些重大宣传的试点,也为了锻炼干部,他决定省委宣传部在新都桂湖公社设点,部里干部轮流下去蹲点;此外,各处室还有自己联系的点,使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同群众交朋友。他组织中层领导干部下放到基层锻炼,常说:“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怎能搞好宣传工作?”他要求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到学校时,必须去看学校的课堂、图书馆、宿舍、食堂、厕所等,全面关心师生员工的的学习和生活。他要求干部把掌握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情况反映和宣传材料,使宣传部门更好地发挥省委的助手和耳目作用。他经常在基层,亲切地同干部、群众、教师谈心。他指定有关处室随时摘录国内外大事的材料,向他推荐好文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就在年逾古稀,退出第一线领导岗位后,仍然坚持去基层,甚至去边远山区,搞调查研究。</p> <p>心源同志在新都桂湖公社点和宣传部同志合影。左3为心源同志。</p> <p>1958年心源同志到南充师专调研开座谈会。前排左3为心源同志。</p> <p>1980年心源同志在宜宾地区调研。左一为省人大常委刘云波,左三为宜宾地委书记张敏,左四为心源同志。</p> <p>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从不居功诿过,是心源同志的一贯作风。在“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上,思想战线经历了风风雨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心源同志不顾自己受屈,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干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心源同志衷心拥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满怀喜悦,积极地投身拨乱反正,特别是在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方面,他勇于承担责任,坚决而妥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落实这方面政策时,学校有的同志之间对立情绪较大,心源同志分别找各方面同志开座谈会,做工作。他对学校里当时参加“四清”工作的一些同志说:“我是学校‘四清‘工作团团长,有错误,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过去我带着你们犯了错误,现在我要带着你们来纠正错误。”在另一个会上,他又诚恳地向被害的同志赔礼道歉,并找了学校党委的同志研究落实政策的具体方案。他督促有关部门为过去政治运动中受冤屈的同志——平反昭雪。这种实事求是、对党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p> <p>模范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心源同志党性强的一个突出表现。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积极拥护党的思想路线,清除“左”的影响。同时,抵制那些企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他在一次部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会上,强调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正确解放思想;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贯彻四项基本原则。近年来,他带头响应党中央关于干部“四化”的号召,主动退出领导岗位,诚心诚意地支持中青年干部的工作。他说:“我什么职务都不要,只要一个共产党员的称号!”为实现干部的新老合作和交替做出了表率。他十分强调宣传工作的纪律性,常常讲:“该明天讲的,绝不能今天讲;该中央表态的事,地方绝不能抢先;中央既定的大政方针,有意见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绝不能唱对台戏。”表现了一个党的宣传工作者应有的政治严肃性。</p> <p>1981年,中宣部副部长廖井丹、赵守一来川调研与四川宣传系统领导合影。</p><p>一排左7为廖井丹,左8为四川省人大主任杜心源,左9为赵守一,左10为省委宣传部代部长沈一之。</p> <p>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无畏,是心源同志在十年内乱中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心源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文革”开始就被横加“阎王殿的大阎王”“叛徒特务”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关押长达五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宁折不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1972年底他出狱重新工作后,担任了省革委办事组组长、省委秘书长等职务。这段时间,“四人帮”一再掀起篡党夺权的恶浪,少数追随者气势汹汹地多次冲击省委,声言要揪斗主要负责同志,打倒主要负责同志。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在第一线坚持工作,机智地同这些人作斗争,承受了他们的冲击、围攻甚至被拉上街游斗。他说:“只要能够保证省委大院内有个安定的环境,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能够有时间考虑大事,个人作出再大的牺牲也算不了什么。”1976年初,在心源同志的支持下,《四川日报》扣发了“梁效”的文章,在头版头条刊登悼念周总理逝世的文稿。心源同志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冒着极大的风险,保护了彭德怀同志的骨灰。他还千方百计地保护了一批地方干部。当他了解到某县的一位领导干部被揪斗折磨成重病时,一再亲自打电话制止,并让他出来治病。这位同志至今还感激地说:“要是没有心源同志,我这条命早就没有了。”</p> <p>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地做“春蚕”,当“孺子牛”,是心源同志终身躬行实践的宗旨。他从学生时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的事业。早在1925年中学读书时即担任学生会主席,领导了该校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的开除。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反革命的血雨腥风,心源同志毅然于当年8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北师大一面读书,一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北师大毕业后在山西几所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向师生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学生运动,为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革命青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心源同志即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积极组织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抗日斗争。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晋西事变”,在白色恐怖下,心源同志率领一批师生奔赴延安,晋绥边区建立后,他积极投入边区的建设和艰苦斗争,为壮大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后期,他担任中央晋绥分局党校教育长期间,为解放大西南培训干部,付出了心血。入川后,几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常常利用这些时间去基层去农村看望群众,拜访老同志,了解情况。他一贯以党的事业为重,从不计较个人的名位得失,能上能下。就在他重病卧床不起的时候,仍然向前来探视的同志询问工作情况,关心党和国家大事。直到生命垂危,在神志昏迷中,还在不断念叨“要开会了,不要迟到”,“电报拿来了吗?”……他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党的事业中。</p> <p>搞“五湖四海”,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培养干部,坚持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是心源同志在干部问题上一贯信守的原则。省委宣传部是由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区党委宣传部合并起来的,以后又与西康省委宣传部合并,人员来自各方。心源同志特别强调要注意团结,他自己在用人方面从不拉坨坨,而是唯贤唯德唯才,不分亲疏。因此,同志们亲密无间,关系融洽,没有地区的界限。他一直把培养青年干部视为百年大计。刚解放时,川西区党委宣传部都只有从老区来的不到十位同志,从1951年开始,陆续接受了青年知识分子。他带头言传身教,从思想上、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情关怀。新干部一来,他就要求从如何打电话、待人接物学起。他常说,不要忽视这些小事,下面单位和群众往往从这些小事来看党委机关的作风。工作上,他要求非常严格,教育青年干部要手勤、腿勤、口勤和脑勤,常亲自带领这些同志搞调查研究,写报告,写文章。重要文件的起草,他常与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听取意见,从善如流。在思想上,他要求很严格,发现问题及时批判教育。他最不原谅好说假话,喜欢吹嘘的人。青年同志有一点进步,做了一点好事,他都加以肯定和表扬。心源同志在担任宣传部长期间,常常在下班后到部里来同大家亲切地摆谈,问长问短,他不仅知道干部本人的情况,甚至有些干部家庭的情况,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都清清楚楚。有的干部家庭发生纠纷,他还亲自去调查,大家在他面前没有拘束,畅所欲言,使不少初出校门、家门的年轻同志深深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他在政治上十分关心干部,当1957年“鸣放”开始时,部里有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尖锐的意见,说了一些当时认为是出格的话,心源同志立即进行制止,叫部里停止“鸣放”,从而保护了一些同志。他身边工作的同志病了,他常亲自去医院和宿舍看望,有时竟一天达数次之多。一次秘书的小孩病了,他让这位同志赶快回家去照顾,而自己却在半夜两三点到印刷厂代他校对急件。在心源同志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下,省委宣传部的青年干部不断成长,不少同志成为我省宣传文教战线上的骨干。</p> <p>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不搞特殊,是心源同志一生的美德。他革命一辈子,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至死身无长物。他自己生活简朴,对有困难的同志却慷慨解囊。他下去检查工作,每到一处临走时都要一再叮咛秘书结清伙食账。他的工作用车一般不许子女使用。偶尔因接送来川的老战友,也都按规定付车费。一次,国务院通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去美国访问,他说:“我年纪大了,让年轻一点的同志去,他们学到经验回来,对我省的经济管理会有益处。”主动让其他同志出访。</p> <p>1966年春节全家合影照。</p><p>一排左起:小女儿杜秀文、老四杜幼文、夫人林若;二排左起:大女儿杜培文、老三杜建文、杜心源、老二杜纯文。</p> <p>心源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模范地坚持党性原则,发扬党的优秀传统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一丝不苟,终生不渝。这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久经考验的好领导,心情万分沉痛,我们悼念他,就要学习他的高风亮节,继承他的优秀品质,化悲痛为力量,为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为完成他的未竞事业,为进一步开创我省宣传文化事业的新局面作出不懈的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