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红色之旅”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2021年端午假期延安、西柏坡行(7)

农家小院

<p class="ql-block">新中国从这里走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5381621&amp;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51, 102, 204);">周恩来总理</a>的<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评语:“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span><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75688528&amp;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北平解放</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全中国的最后一个 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部,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西柏坡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平山县城45公里,距华北重镇石家庄85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span></p> <p class="ql-block">  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p><p class="ql-block">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当时全村100多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西柏坡一带村庄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西柏坡作为中央工委的驻地呢?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潘开文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的联系;三是安全问题。尽管洪子店、郭苏、夹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p><p class="ql-block">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11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不仅奠定了统一华北解放区的基础,并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告别了生活战斗了十三度春秋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了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毛泽东因准备赴苏联谈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时间,5月26日到达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历时一年多的分别之后于西柏坡胜利会面了。它标志着党中央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性的伟大转移。从此,西柏坡便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大门</p> <p class="ql-block">门内青竹</p> <p class="ql-block">院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就以此作为书的名称)。</span></p> <p class="ql-block">院落</p> <p class="ql-block">院落</p> <p class="ql-block">江青的寝室</p> <p class="ql-block">取暖地炉</p> <p class="ql-block">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的日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span></p> <p class="ql-block">沙发是战利品,记得导游说,好像是缴获国民党哪个旅长的。</p> <p class="ql-block">通往后小院</p> <p class="ql-block">后院</p> <p class="ql-block">北门,正对着防空洞南入口。</p> <p class="ql-block">防空洞南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该防空洞有多个出入口,在西边,正对着刘少奇旧居的后门,有个入口;在土山的北坡,正对朱德旧居的地方,也有一个入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柏坡的房子很有特点,多为平顶,中部稍微隆起,略带弧度。听当地居民讲,从前的房顶是用黄泥和白灰覆顶的。</span></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旧居</p> <p class="ql-block">因修缮,没能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旧居在中共中央旧址的东面,是借用老乡的土坯房,整个院落共12间房,是个四合院,北房东边部分是4间,前边一间(两间房一个室)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后边两间是警卫员的住室;北房西边共三间,东边一间(外间)是邓颖超办公室,里面是二人的寝室。院子中央栽有一棵梨树,办公室窗前种有一片翠竹。周恩来旧居陈列着近20件文物,较为珍贵的是在西柏坡制作并一直使用的两用书架,打开可作书架,折起来就是箱子。另外,还有两屉办公桌、收音机、电话机和沙发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军委作战室在毛泽东旧居的西边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有不少画家在旧址纪念园内作画。</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旧居</p> <p class="ql-block">防空洞入口</p> <p class="ql-block">新华通讯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七届二中全会会址</p> <p class="ql-block">九月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处在重大转折时刻,人民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决战的前夕。为争取战略决战的胜利,党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为迎接战略大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政治局常委以及14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10名重要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场设在中央大院的两间中灶食堂。会议根据战略反攻的新形势规定了党的战略方针和任务,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中心议题,总结了以往的工作,并提出了建军五百万,大约五年左右(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会议主要解决了五个问题:第一,能否用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第二,打倒国民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三,如何加强纪律性,实现从游击战争向正规化战争的过渡?第四,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战争的胜利?第五,讨论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扩大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委制,训练和准备大批新区工作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以及加强工会、青年、妇女工作等问题。要求全党全军同志努力克服无纪律无组织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倾向。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span></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村南的湖泊</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五大书记铜像</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夜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进京赶考</p> <p class="ql-block">一定要考出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七届二中全会会址</p> <h2>西柏坡精神</h2><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精神内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两个务必”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精神解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即将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以建立新中国,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的主要任务是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是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他号召全党要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会一切不懂的东西,并激励全党克服困难,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国家而付出艰辛与努力。也就是要用事实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所谓的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的预言。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同时“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西柏坡与中国革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新中国从这里走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革命史的宏大叙事,在一个小山村里谱写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宏伟乐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西柏坡——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普通村庄,60年前,成为中国历史巨大转折中的枢纽。一群衣着朴素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开创出翻天覆地、沧桑巨变的辉煌伟业,从这里走向了人民共和国的首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alt="图片"><b>西柏坡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董必武、康生、张闻天、彭德怀、林彪等共34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会议着重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全会批准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认为“中央的领导是正确的”;全会批准了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主席对时局的声明;全会批准了由我党发起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最后,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对全会作了结论报告。结论报告总结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12条经验,强调要发扬党内民主,加强集体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号召各级干部要学好马列的12本书,并决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决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最后,全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的反对突出个人的六条措施:1.不给党的领导祝寿。2.不送礼。3.少敬酒。4.少拍掌。5.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6.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赶考”从西柏坡启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平。临行,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进京赶考去。”共产党“赶考”,考什么?毛泽东这个形象化的比喻,包含了两大考题:一是要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共产党能否在夺得天下后,不学李自成。二是接受人民的考验。能否建立、建设一个新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毛泽东在进京前夕的“赶考”命题,也是未雨绸缪,更是共产党人到底应该怎样执政的明确提醒。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一,共产党人执政要保持永不懈怠,勇于接受新挑战的精神状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共产党人执政要常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三,共产党人执政要常具从严律己,矢志为民的信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柏坡有着光辉的历史,西柏坡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革命战争年代,西柏坡人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有200多名柏坡儿女光荣牺牲。1958年为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人民从富饶的米粮川搬迁到高岗旱岭上,人均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亩变为0.3亩,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特别是1998年岗南水库被定为省会人民饮用水源地后,西柏坡的水产养殖、工矿企业被取缔,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山场禁伐禁牧,畜牧养殖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群众致富的路子又被砍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8年,因修建水库、革命遗址搬迁。1970年开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复原总面积为16,440平方米。1977年,新建西柏坡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旧居,军委作战室、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12处。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修建西柏坡高速公路可从石家庄市区直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位领导人铜铸像</p><p class="ql-block">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均高2.5米,青铜铸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什么选择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某一天,此前任平山县委书记的曹慕尧同志来到延安,在一次集会上,毛主席看了一眼身旁的曹慕尧,问道:“你是哪里人?”曹答道:“平山人”,毛“哦”了一声,又问道:“从前做什么工作?”曹答道:“干县委书记”。毛说道:“你当平山县委书记,一定对平山很熟悉,我正想了解平山方面的情况,”于是毛主席和曹慕尧长谈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平山人民踊跃参军,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中就编入了两个团的平山子弟,这两个团转战南北,屡建奇功,被聂荣臻同志亲切地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后来随王震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又声名大震。这个时期还涌现了救死扶伤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在抗日战争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里,聂荣臻同志开辟了晋察冀边区,聂荣臻的足迹踏遍了平山的很多地方,在八年抗战中,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被毛主席称之为“模范边区”。这里民风淳朴,地域辽阔,山水相间,是藏龙卧虎之地。那时西柏坡周边十几个村庄,在平山堪称大村庄,坐落在滹沱河两岸,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被聂荣臻称为“边区的乌克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从历次各界人士的口中和聂荣臻反馈的信息中得知,平山西柏坡及周边地区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是一个可容纳千军万马的富足之地,必要时可以借用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七年,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刘少奇朱德挂帅奔赴西柏坡开展工作,为以后中央首脑进驻西柏坡打前站。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和胡宗南周旋。毛主席留在陕北的用意一是居住了十几年的指挥所不能轻易地留给敌人,要和蒋介石斗气。二是为了鼓舞士气,在敌人围困万千重中,我自岿然不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全军将士的战斗意志。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一举措是了不起的大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石家庄解放。石家庄的解放,意义十分重大,它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敌人手中夺得的第一座城市,它的解放,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块解放区连在了一起,切断了蒋介石南北联系的通道。这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西柏坡颁布,解放区的人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时解放区的天已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解放战争的步步推进和各个战场的变化,毛主席在陕北完成了他的既定目标,在这时,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目光审视着全国的形势,“天时,地利,人和”是兵家取胜的必备条件,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指挥所指导全国的解放呢?毛主席把目光落在了平山的西柏坡。西柏坡的“天时”(石家庄已解放,无近敌威胁,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连成一片),“地利”(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和(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正遂领袖的心意。于是毛主席东渡黄河,经雁门关,五台山,在城南庄稍作停留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西柏坡。在这里,要和蒋介石展开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了。</p> <p class="ql-block">1950年,中央老区访问团对西柏坡革命遗址和有关文物作出了加强保护的指示,当地党委、政府随即进行了革命文物的初步征集工作。1955年,河北博物馆派专人到达西柏坡进行了遗址和文物的维护、整理,并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1956年,中共中央旧址被河北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旧址被淹没,原有建筑和西柏坡村迁到村北的山坡。现在的复原建筑是当年西柏坡村子东头的中央大院,总面积16,440平方米。复建后的建筑,基本保持了旧址的原貌。院内建筑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自东向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和刘少奇、董必武旧居等。后部东北角是朱德旧居。前后两部分之间即小山包的西北方向,是“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谈判旧址等。朱德总司令在中央工委时期与刘少奇住的紧邻。为迎接中共中央的到来,工委在驻地后面的山沟里为毛泽东新盖了三间窑洞式的房子。但是毛泽东到来之后,坚持住进了任弼时西邻一所普通的平房小院,把新窑洞让给了年岁大的朱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工委进驻初期,并没有大院的围墙,党中央到来之后,为了安全才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几处住院的外面修了一道两米多高的土围墙。并在他们住房后面的山坡上挖了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12日至翌年1月31日,党中央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与平原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和平、津两市;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和华北。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转变,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1949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决议还指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及“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等。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场设在中央大院中央机关自己盖的职工食堂,南半部为会场,北半部为服务处,会场正面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和党旗。整个会场整洁、朴素而庄严。周恩来和任弼时还亲自检查了会场的布置情况。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人员19人,列席人员12人。毛泽东主席主持了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取得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了党在全国解放以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解放,以及保证中国革命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临行前毛泽东把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和警卫人员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p><p class="ql-block">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