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我们一行往于都走起……

珽瓌

<p class="ql-block">  前一天小学同学庆生聚餐,聊起很久没组织外出,看天气预报第二天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持续高温后有两天下雨,气温稍稍下降,就这么定了,去于都!</p> <p class="ql-block">  江西于都有一处“铜锣湾”,是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长征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文字很醒目</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刘氏宗祠是红一军团排长以上干部会议旧址,这里有一个家族的故事,同时也因为那段红色历史而更加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承载,而铜锣湾的这座宗祠,在个人和家族之上,又多了许多关于国家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宗祠的旁屋供满了刘氏忠烈的牌位,看供桌上有乡亲们供奉的香火和祭奠品,后人不忘先烈此当可让我们一行人不由得感叹。</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16日,红一军团以铜锣湾为起点,开始漫长艰苦的长征路,铜锣湾这座小小的村庄也因此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零起点,在中国长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看到鲜艳的旗子,必须来个宣誓</p> <p class="ql-block">  从进入铜锣湾,村里的这条狗就一直跟着我们,进入镜头成了必然,😄</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到寒信村,要感谢丽萍提供的信息,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子,与铜锣湾同属段屋乡政府管辖,地理位置相聚很近。</p> <p class="ql-block">  摘录一段网上下载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摘】寒信村从明洪武年间开始形成,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村,曾经是赣州东部六县水路航运的必经之处,村里有古寺庙、古祠堂、古门楼、古戏台、古接官厅、古拱桥、古宅院、古店面排屋等传统古建筑。明末清初形成的古戏文,曾是寒信峡极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于2009年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此之外,寒信峡还有水府庙会、茶篮灯、禳灯、开潭等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拱顶的彩色图案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兰桂飘香屋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走进“兰桂飘香”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屋子已无人居住,一群母鸡看见有人走进也不惊慌,依然悠闲的寻找食物。</p> <p class="ql-block">这里应该就是寒信峡了,景色很美哦。</p> <p class="ql-block">  看角度应该知道树很高,不知这两只鸡是如何飞到树上的。</p> <p class="ql-block">  寒信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全村除外来姑娘所有男子都姓萧氏,家庭观念极强。还保留了非常传统的民俗习惯。全村共有百年以上古榕树29棵,大小祠堂、牌坊十余处。</p> <p class="ql-block">  在寒信村最宏大、醒目的建筑物,便是昭示开基始祖不朽功绩的寿六公祠。寿六公祠由康熙十九年改建,三进二井,雕梁画栋,为秉承先人敦亲睦族之遗训,取名“敦睦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敏生在搞笑🥸</p> <p class="ql-block">  赣南古村如散珠碎玉,随处可见。然而,岁月的侵蚀,战争的破坏,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人为的损毁,以致今天还能见到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已是少而又少了。所谓深山藏玉,寒信村以庙宇、祠堂文化,数百年风雨如磐地坚守客家精神与传统,数万人年复一年地坚持开展庙会活动,仅就这一点就决定了它的客家文化传承力量之雄浑,也因此奠定了它的客家文化地位的不可替代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再见,寒信村!</p> <p class="ql-block">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公路旁潭头村气派很大的广场。看见这么漂亮的乡村建筑,就有了想进去看看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潭头村抓住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契机 ,着力推进富硒蔬菜产业发展,助力当地民众持续稳定增收 ;同时当地以治理和美化乡村生活环境为抓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共去了三部小车,进的潭头村沿途可见警示牌不可停车,本来想再进去一点看能不能停车走访,恰巧有旅游车带团活动,有穿制服的人提示我们不能停车,只好兜圈拍个视频了。</p> <p class="ql-block">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在此集结出发,踏上漫漫征途。</p> <p class="ql-block">来到于都必须去瞻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浮桥上有年轻人在排练《唱支山歌给党听》……</p> <p class="ql-block">进入纪念馆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于都河畔,长征渡口。</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合个影,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李哥回到家里有感而发一首《目送红军》,直白的表达方式恰好的表达了红军长征离开家乡时亲人离别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面对红军旅,</p><p class="ql-block">灰装红臂章,</p><p class="ql-block">相送至渡口,</p><p class="ql-block">两眼泪茫茫,</p><p class="ql-block">今日你若去,</p><p class="ql-block">日后我咋办?</p><p class="ql-block">言欲咽梗塞,</p><p class="ql-block">情如两泪花,</p><p class="ql-block">急流于都河,</p><p class="ql-block">且在浮桥下,</p><p class="ql-block">亲人!过河吧,</p><p class="ql-block">背影永留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