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对越防御作战牺牲的烈士永存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孙荣远 张玉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兰华是步兵第138师师直侦察连一班战士,在“9.23”战斗中,英勇顽强,坚持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以“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精神,实现了“惩越寇捍南疆卫我中华,酬壮志振军威愿洒热血”的誓言,被誉为“八十年代的于庆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前训练时的李兰华(资料潘自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冬,征兵的消息传来,李兰华格外高兴,积极报名应征。当他穿上绿色的军装后,站在镜前照了又照,心里乐开了花。李兰华在家中是老小,父母最疼爱他。他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对着他语重心长说:“兰华你在部队要好好干,别想家。”李兰华眼里闪着自信的目光:“爸爸,您放心。”说完,他举起右手向父亲敬了一个不规则的军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兰华立志做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在新兵连里,他不怕苦不怕累,样样工作抢着干,训练成绩在全连名列前茅。新兵训练结束,师部的王参谋和侦察连张连长到部队挑选侦察兵,一眼就看上了李兰华。王参谋故意向李兰华说:“侦察兵训练艰苦,你能受得住吗?”李兰华拍拍胸脯说:“首长,我什么苦都能吃,在家推独轮车,三、四百斤不在话下。”张连长接着说:“侦察兵要经常到敌人眼皮底下活动非常危险!”李兰华坚定地回答说:“当兵就不能怕死。”王参谋和张连长看到李兰华态度坚决又机灵,当场选了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兰华被分配到侦察连一班。不久,他就随连队到野外进行侦察兵改革训练。他决心在这个英雄连队里,练一身过硬的本领。到了训练点,他顾不上休息,就和班长一起捆沙袋,平整训练场地。训练中,他吃苦精神最强。有一次,在练习擒拿格斗双人对打中,他不慎扭伤了腰。指导员让他去住院,李兰华说啥也不肯。他满有理由地说:“这点小伤算什么?活动活动就好了。你不是经常给我们讲珍宝岛战斗英雄于庆阳的故事吗?我和于庆阳相比还差得远呢!”李兰华带着腰伤,继续参加紧张的训练。训练中有时疼得他直冒汗,他一声不吭地坚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5月,军组织侦察兵比武,连队决定让一班参加。时间紧科目多,李兰华和战友们早起晚睡争分夺秒训练,练习按方位角行进,捕俘、战术、射击。比武前,上级决定抽一班的四名同志参加比武。李兰华和班长,周秋波等四人参加了比赛。他们精彩的表演,为连队争得了荣誉,一班荣立集体三等功,李兰华被评为“训练标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多学几手本领,李兰华还利用业余时间学驾驶摩托车,学习工兵、防化等技术知识,被大家誉为“多面手”。他入伍不到两年,先后四次受到了连队嘉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出击作战前的李兰华(资料由河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2月,我部奉命赴老山地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列车在祖国的大地上奔驰着。李兰华的双眼紧盯着窗外。他望着南方平坦的稻田,亭亭玉立的竹楼,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刀劈斧剁般的悬崖峭壁,以及粗大的仙人掌,挺拔的剑麻,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被祖国的壮丽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伟大祖国的尊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侦察连一到驻训地,就展开了紧张的临战训练。练体力、练技术、练攀登、练穿插、练潜伏……为了增大训练量,李兰华特地缝了两个十多斤重的大沙袋,捆在腿上练长跑、练爬山。在潜伏训练中,他坚持一卧就是十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任凭蚊叮虫咬纹丝不动,以此磨练耐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临战训练考核中,侦察连搞了一次十公里武装越野赛。途中,要攀山越岭涉河,李兰华负重40多斤,一步不拉地紧跟在班长的后边。在攀登“馒头山”时,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荆条将胳膊划破了,他全然不顾。途中,他又把战友的冲锋枪扛在自己的肩上,与另外五位同志最先到达了终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6月初,侦察连接受了对敌395高地实施抵近侦察的任务。该高地距敌近,危险性大。当时,李兰华正在拉痢疾,没有安排他去。他立即找到领导坚决要求去执行这次任务。他诚恳地说:“指导员,我能坚持,我已经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要在战火中接受考验。”看到李兰华这样坚决,为了培养锻炼他,连首长同意了他的请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兰华和战友们敏捷地越过50米炮火封锁区,潜伏在草丛中,细心观察敌阵地上的一切。有时,敌人的炮弹在附近爆炸,气浪和强烈的冲击波把他的帽子掀在地上,李兰华仍聚精会神地观察。在实施侦察的四天三夜中,李兰华被雨淋后患了重感冒,加上痢疾未好,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一声不吭。在途中有战友被地雷炸伤,李兰华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抢救。在抵近侦察的第三天,风雨交加,气温下降,冻得他嘴唇发紫。随身带的压缩干粮罐头已经吃完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李兰华想到:“越是艰苦,越应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经受党组织的考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兰华先后20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随班排执行抵近侦察、掩护开辟通路、潜伏等任务,受到连首长的赞扬。</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侦察连配属步兵七连执行出击作战任务,连队党支部开始确定李兰华为候补队员。他知道后,找了连首长,坚决要求打头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参加出击作战的师侦察连侦察班右一为李兰华(资料:由河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9月23日凌晨,李兰华和战友们配属七连执行收复395高地的作战任务。他同战友一起按照上级要求提前插到了395高地侧后,对敌屯兵洞进行隐蔽搜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点15分,战斗打响了,枪炮声响成—片。突击队员们用火力将敌人死死地堵在屯兵洞内。在排长赵家昌的指挥下,第一战斗小组从左侧接近敌洞口。李兰华所在的二组,负责火力掩护。由于敌人火力太猛,连续几次冲击都未能成功。李兰华眼疾手快,迅速向敌洞口投出—块梯恩梯炸药。趁着烟雾,他端枪准备冲出堑壕,从右翼接近洞口。这时,两名敌人从洞内窜出,李兰华迅速举枪,一个点射将一名敌人击毙,另一名急忙缩回洞内。当他起身向前时,一颗手雷突然在他身边爆炸,李兰华右眼球被炸,血流满面。排长赵家昌马上把他拖下堑壕,替他包扎。这时,一枚手雷在排长背后“嗤嗤”地冒着白烟,排长没有察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兰华猛地跃起,不顾一切将排长扑倒在地。“轰”"的一声,手雷爆炸了。李兰华的臀部被炸伤,剧痛使他昏了过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枪声把李兰华从昏迷中惊醒,这时敌人从一个小洞中向我侦察兵射击,此时,他仿佛看到了珍宝岛战斗英雄于庆阳“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光辉形象。李兰华“唰”地扯掉缠在眼睛上的绷带,一手按着眼睛,一手端着冲锋枪向敌射击,他跃出堑壕,瞪着一只眼睛,向前冲去,这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双腿,他趔趄栽倒在地。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刘宗臣急忙上来给他包扎,他一把推开战友,奋力向前冲去。他扔出一颗手榴弹,射出了弹夹中的全部子弹,当他正在投第二颗手榴弹时,敌洞内射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他倒下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们又一次把他拖进堑壕,刘宗臣急忙给他包扎,他吃力地说:“别包了,我不行了,我的入党申请书在指导员那,请排长介绍我入党……”说着昏了过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兰华再次从昏迷中醒来。他听到右侧有动静,就问:“谁在那里?给我一颗手榴弹!”右侧的工兵班长将手榴弹放在他手里。这时,一枚手雷在他身旁爆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们闻声赶来。只见李兰华的腹部、两腿负重伤,手榴弹的拉火环还挂在无名指上。李兰华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那“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顽强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李兰华墓碑(资料崔玉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精神实质,就是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我们的战士在任何强敌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往无前的压倒一切的精神,正是我们这支军队能不断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之所在。“于庆阳”式的好战士李兰华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守护人民的幸福与安宁,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轻的生命,青春的气息化作了风中摇曳的老山兰,吐露着芬芳,绽放出最美的芳华。</span></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13日,作者孙荣远(右)来山东潍坊市与作者张玉军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孙荣远,1953年生于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197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1月任排长,同年3月入济南陆军学院学习,1979年6月毕业回部队。1981年1月任连政治指导员。1985年3月任助理员,旋即入滇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1986年5月任副政治教导员,荣立三等功一次,因战七级伤残军人。同年6月结束轮战回山东安丘驻地,任团政治协理员(正营)。1988年10月转业到地方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张玉军,1963年2月生,山东省东营市人,1980年9月自地方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985年5月在云南老山前线入党。2004年12月转业,自主择业。2015年1月加入公益组织——潍坊市奎文区徒步协会,任宣传部部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宣传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