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辜鸿铭

云水禅心

<p class="ql-block">文:云水禅心</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著一条灰色的细长辫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长出很重的眼袋。他的牙齿已参差不齐,也不再洁白。他出奇的瘦,两只手又细又小,苍白没有血色,看起来像鹰爪。我想也许是他长期抽大烟的结果。他,典型的清朝人的装束:身穿一件破旧的黑色长袍,头戴一顶黑色的帽子,长袍和帽子都是穿了很多年,业已褪色。一条长裤在脚踝处扎了起来。如果你还不清楚我说的是谁,我来告诉大家,他就是清朝末年大名鼎鼎的辜鸿铭。他的怪癖吸引了我,迫切地走近他,认识他,了解他,介绍他。</p><p class="ql-block">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学贯中西,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奇才,号称清末怪杰。论学术造诣,当时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他钟爱中国儒家学说,民国时期,译四书五经,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有成绩有影响的专家。辜老的讲座,在国外可是一票难求,外国人来中国,以两块大洋预约听他讲课为荣。他向世界宣扬传播孔孟儒家学术,打开世界认知中国的小小窗口,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一次《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慷慨激昂,震憾人心。他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辜鸿铭对外国人无好感,在北京任教的期间,对同事的外国教授毫不客气,甚至经常用自己的学识碾压嘲讽这些外国教师。对外国传教士的印象极差,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自己所学的英文投稿英国报,指责英国传教士的种种罪责。他对西洋文化的揭露和批判有积极意义的。</p><p class="ql-block">他是人民公认的顽固守旧的保皇派,虽然他与新文化格格不入,与陈独秀胡适等思想不同,观念不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在爱国情怀上不容置疑,</span>也曾反对在巴黎合约上签字。</p><p class="ql-block">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他的优点难掩其缺点,他傲慢偏见和无礼,也是除他之外难再找其二。胡适,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些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为了拉拢辜鸿铭,加入与英国谈判的教授团,大家请他吃饭,他傲慢地说:“我跟皇上吃过,跟力巴吃过,但不能跟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人吃饭。”直言不违地骂胡适。他还大言不惭地向别人夸口:“大千世界,朗朗乾坤,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就是我辜鸿铭。”在与英国的谈判席上,辜鸿铭讲事实摆道理,指责解聘外国教员你们可以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么硬气,然后骄傲地,头也不回地走了,把外国人晾在那里。</p><p class="ql-block">谁敢挑战,他就会跟谁唇枪舌战。在中华民国那个躁动、混乱不堪的年代,我们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思想觉悟、道德观念日渐麻木。中国有识之士都在寻求富民强国振兴中华之道路。北京大学,以蔡元培为首,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为骨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鼓吹新文化,宣传新思想,造就新青年。辜鸿铭逆历史潮流,顽固地满嘴春秋大义,之乎者也。特别是他支持张勋复辟,受到学生的强烈反对,被学生哄出北大。</p><p class="ql-block">说到底,辜鸿铭他是个文人。文人的心思,正如林杼一样,君子合而不同,做事要堂堂正正。他不同于张长礼那样政客,更不同于张丰载那样的小人。当陈独秀要辞职北大教授时,辜鸿铭前来辞行,一句“君去也,还斗否?"让人看到他的胸襟坦荡和光明磊落。</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说,他的行为常常特立独行,如果你了解了他的成长阅历,你也就见怪不怪了。他生于南洋,学于西洋,娶于东洋,仕于北洋。在国外的生活,他受尽了外国人的白眼和嘲讽,回国后,就投身到了张之洞的麾下,成为了其手下最重要的一员干将。张之洞的南洋离开了辜鸿铭的帮助也是要折损的。其人之所以如此帮助洋务派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洋务派,其真正的原因竟然是对于慈禧太后的清政府的死忠。他认为慈禧才华出众,而且支撑大清国也算得上是苦心孤诣,所以他愿意帮助这个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而不是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之中。</p><p class="ql-block">他将中兴国家的希望放在了清政府的身上,迷信地以为大清还有挽救的余地,结果自然非常凄惨。一生的抱负和理想都没有了施展的地方,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被人所诟病的满清遗老而已。</p><p class="ql-block">人之功过,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溥仪赐辜鸿铭“含谟吐忠",也有人说他冥顽不化,备受争议的文化怪杰、奇才其实也是性情使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