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少年的中考

水落石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高考成绩刚刚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中考序幕又徐徐拉开,千家万户又操心。高考、中考都是人生成长的大事,也是每一位家长最难忘的陪伴。这段经历对我们家来说,也是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因为,我们的中考,故事多多,过去从没有具体讲过,今天趁着中考还没有落幕,就说一说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仍然记得,儿子中考的考场是在市17中学,在双马的南面。那时,我已随路局机关南迁到南宁工作,部门人少活多,中考时,我仍然请假回柳几天,陪伴儿子渡过三天不可重来的考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时,我还没有买汽车,每天就骑着电动车接送儿子进出考场,老娘依然是在家里,负责后勤保障,每天都给我们弄好吃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每天,我匆匆忙忙把儿子送到17中校门口,就到周边商铺林立的街道去走一走,看看商城的变化,看看鱼峰山公园里又有什么新景象,差不多到时间了,才到校门口接儿子回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对儿子的中考,我一点压力都没有,更用不着担心,因为我觉得,中考不同于高考,虽然重要,但就算是少得二三十分,具体来说获得3A+以上,都可以进入相同的高中学校,况且儿子又那么出色,中考就像平时考试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儿子初中三年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那就是:追风少年,出类拔萃!因为,儿子穿的都是名牌、是全校最时尚的学生。因为,儿子的成绩总是年级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实,从初一开始,儿子就已经脱颖而出,各种段考、期考基本垄断了柳南区第一名(共有20多所中学),还创下不了学区、学校的新纪录。比如:一次</span>期考,儿子不仅是柳南区总分第一名,而且七门功课,他拿了五门满分,只有语文丢3分,英语丢1分,创学区记录。再比如:一次段考,他依然是柳南区总分第一,共考<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六门功课,他门门功课全是年级第一名,创学校新纪录,又让人们惊讶!</span></p> <p class="ql-block">  那年,在万人注目的中考,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儿子是中考状元。全市共出22个中考状元。其中,柳南区3名,铁一中私办的启智中学2名、加我儿子,很有名的铁五中竟然一个没得,其余的19名中考状元全是市里的中学所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一年,铁一中刚从铁路移交地方不久,市里的家长学生还不太认可,市里的尖子生都去柳高,好的学生很少去铁一中,更不用说是中考状元了。这样一来,我儿子就成了柳高、铁一中争夺的唯一一个中考状元。按理说,柳高得那么多状元,不在乎我儿子一个,但因为我儿子是那届学生中成绩最好最稳定的学生,他们仍然非常想录取到我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柳高是姓蔡的老师打来几个电话,邀请、动员我们去柳高。铁一中就下大力气了,先是周校长给我们打来热情的电话邀请,之后周校长又请儿子和班主任吃了一餐饭,当面再动员。铁一中仍不放心,又叫当年刚刚获得北大录取的铁一中高中学生的家长,打电话来动员我儿子去铁一中。</span></p> <p class="ql-block">  铁一中还给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免收三年许多费用、住单间。我们算了算,如果进铁一中,加上考上清华北大的奖励,可以省了几万块钱。岳母大人和老娘有点心动了,说我们去铁一中,近家又方便。可是,儿子现场走访两校之后说:这里(柳高新校园)才是读书的地方。我也说,尊重儿子的选择吧,我们不在乎那几万块钱,因为书是他读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高中录取的当天,也就是学生选择学校的当天,儿子非常出彩。那天,是老婆带儿子去,当儿子刚刚出现在柳高录取台前,一个人就说:某某来了,某某来了!所有在场的柳高老师都跑过来围过来,跟儿子握手、问好,据同去的朋友同学介绍,场面相当于遇见电影明星一样,又是握手,又是拍照。后来,学校当场问儿子有什么要求,儿子说:我在哪个班,某某同学(老同学的孩子)就在哪个班,学校也当场就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两个学校,为争一个学子,做了那么多,似乎有点过分了,当年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从儿子后来高中三年和高考,以及再再后来的大学本科、硕士的表现来看,儿子都能给母校带来不少荣耀,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span></p> <p class="ql-block"> 感谢两个学校当年的知遇之恩,尤其是铁一中的周校长,直到今日,总感觉还欠了他的一个人情。其实,我和周校长比较熟悉,他负责计算机,我写过铁一中不少新闻报道。我儿子六年级时,他就打来电话动员我儿子去启智中学。几年前,他突然病逝了,可惜都来不及还他的人情。</p> <p class="ql-block">  悠悠柳江水,巍巍宝塔山。我们的中考像江水一样,滚滚向前流去了,但记忆仍像宝塔一样,高高地立在岁月的岸边,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