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 / 一根引燃燎原之火的“红头火柴”

止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陈望道(1891-1977),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也是资深的革命家。浙江义乌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历任全国人大、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毕生从事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主编《辞海》,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悠悠华夏,悠悠时光—— </p> <p class="ql-block">  透过两页收藏多年、浸满岁月留痕的故纸,我仿佛看到了于广袤无垠的雪原上,一只穿越历史的风帆由远而近缓缓驶来,它徐徐进入今人的眼帘,画面感是那么亘古荒凉,又是那么富有诗意。 </p><p class="ql-block"> 往世沧桑,今昔过往;曾有炎黄,曾有汉唐…… </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从时空这头沿着历史长廊逆行遥望的我,要纪念、要追忆的却是一位一生追望大道、点亮世纪明灯的盗火者!他出生和成长在浙江义乌一个名叫分水塘村的农民家庭,原名陈参一,单名陈融,字任重,后有笔名佛突、雪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字!这名!</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雪帆”是富有美感、富有诗意的话,那么“任重” 给人的遐想和寓意,便是一种使命的承载!不知是自励?还是先人所赐?分明有时不我待、负重前行、奔向远方的志向!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望道是他懂事后自己改的名。望,期冀登高望远;道,人生之道,寄寓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境、此时此刻,一幅历史画画在我脑海中自动生成一一</p><p class="ql-block"> 绝尘超轶风华少年</p><p class="ql-block"> 乱世荒途之中</p><p class="ql-block"> 胸怀图强救国雄心</p><p class="ql-block"> 举目追望大道</p><p class="ql-block"> 昂首寻找力量</p><p class="ql-block"> 于迷茫寒夜里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许是梦觉?抑或就是新生</p><p class="ql-block"> 毅然决然朝着前路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前行步步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心既成义无反顾</span></p><p class="ql-block"> 敢问一瓢江湖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 一骑绝尘乃红色指路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往往不在于他人,而是在于自我。一个人在生命之初有多大的预期,就能奏响多少奋进的乐章。陈望道——与我扑面而至的革命元勋、著名学者,他的人生轨迹便是印证初心、实现自我奋斗最大值的一条光明大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涌现出一批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端的风流人物。陈望道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贡献建树、品格风范,永远值得我们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陈望道父亲陈君元虽然没有功名,但因受到清末维新思想的影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故对儿女充满了教育期待。这位前朝的旧时太学生,不仅呕心沥血培养子女读书,而且还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故乡、走向社会。在父亲的影响下,陈望道6岁便入私塾读书。随着年岁增长,混沌初开的他渐渐不满足于传统私塾教育,更不满足于腐朽的社会现状,渴望开阔新的知识视野,渴望有光明的未来。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歧路,今安在? </p><p class="ql-block"> 长风破浪会有时—— </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他从小有远大抱负,16岁那年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义乌县城进入绣湖书院。后又考入省立金华中学。从小村僻壤走出的陈望道,果然任重而道远,且在救国强国之途上越走越宽,抱负也是越来越大。一路走来,大道致远,胸怀宽阔,写下了许多为后人所敬仰的光辉篇章—— </p><p class="ql-block"> 勇气、意气、才气横溢的陈望道,年轻时敢作敢为,极有个性,极易被民族命运与进步思想所点燃。他在浙江第一师范教学时,就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在和教育当局作斗争中,人们送他外号“红头火柴”,义乌话,意为一檫即燃。正是抱着对救国真理的追求、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陈望道从最初被红色浸染,到身体力行投身革命,始终坚贞如一。 </p><p class="ql-block"> 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爆发并在中国大地上的迅猛发展,远在日本的陈望道遂于同年六月毅然返回祖国。受时任浙江第一师范学院校长经亨颐(是一位很有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其女经普椿为廖成志的夫人)邀请,来到在全省颇负盛名的浙江第一师范担任国文教员。在这里,他结识了也曾先后在此任教的沈钧儒、沈尹默、夏丐尊、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文化名流。也是从这里开始,陈望道登上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舞台,成为这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 那年那月—— </p><p class="ql-block"> 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是他,正是他!</p><p class="ql-block"> 一朝与哪个幽灵不期而遇、撞个满怀!就激情难抑,便最先把她引进故园、赤化国人。 </p><p class="ql-block"> 1920年,因倡导新文化、白话文运动,引起当局不满,掌握两门以上外语、且兴趣广泛的陈望道,不得不离开浙江一师。也就在其时,开始了对共产主义的经典——《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传播。时年仅29岁、正值风华正茂的他,当年翻译该书时误把“墨汁”当红糖放在嘴里,还津津有味地回答“够甜的了”,可见苦思累日程度。有道是:道之所存,物我两忘也!</p> <p class="ql-block">  经他首译引进的这本在欧洲上空照耀工人运动发展70多年的一本小册子,对正在酝酿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这在当时乱世之中国,堪称传播思想火种的“红色中华第一书”。 </p><p class="ql-block"> 一根“红头火柴”,可以点亮一盏灯,把整个黑夜彻底洞明。</p><p class="ql-block"> 寒夜里,在这盏小油灯下,第一个汉译本《共产党宣言》于漫漫长夜中一经问世,就迸发出理想的光芒,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圣火”,她从此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国人追寻真理的虔诚与信仰,流泻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根“红头火柴”,不仅驱散黑暗照亮了自身追望真理的大道,而且也点燃了革命的指路明灯,似灯塔、如火炬,点燃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红色起动点。照亮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前仆后继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欲血奋斗!</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的中国,这本《共产党宣言》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后,他不仅被担任《星期评论》主编的戴季陶邀请出道,担任该刊编辑;而且又在上海编辑《新青年》,与陈独秀、李达等一起成立了上海马克思研究会。 </p><p class="ql-block"> 1921年仲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更为出彩的一笔是:陈望道把翻译《共产党宣言》所取得的这笔稿费用于中国共产党筹备 “一大”的开支。学术界遂断言,陈望道的译本在理论上武装了“一大”,陈望道的稿费在物质上资助了“一大”。可谓一书断乾坤。因此,被称为拿有中国共产主义大门钥匙的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位党员之一。正因为这样,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周恩来当着他的面,对代表们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周恩来的这句话,生动地勾画出陈望道德高望重的形象。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936年曾对前来采访他的美国传记作家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证:在中国,他的名字是最早和《共产党宣言》以及思想先驱着们并列为伍的,正是他最先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引进中国的。</p><p class="ql-block"> 陈望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也是学术宗师。他的学术活动同样被镌刻在中华民族图存图强的百年历史上——花了整整12年编写了被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发凡》。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体系,有学者盛赞它是“千古不朽巨著”。认为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备受当时学术界的称颂。因而,陈望道先生,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p><p class="ql-block"> 作为政治活动家,他的贡献是卓越的。而作为学者、教育家,他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同样为世人瞩目。</p> <p class="ql-block">  像他这样时为天下先的盖代大学者,他的作品笔者并没有拜读过。引发我对他的敬仰关注,竟是两张旧时的《股票收据》,这是1953年前后刚刚合并组建起来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为原开明书店股东清理发放红利时开出的两张单据。时年,代他签收红利的是陈贯一。从这两张距今已近70年的老单据上可以看出,陈望道曾是开明书店的股东。据考:陈望道起初并非开明的股东,就在1930年前后,也正是由章锡琛、夏丐尊等浙江人开办的开明书店初露光芒之际,他和施存统先生,以万丈雄心,筹了一万元资本,也跟风开办了一名叫“大江书铺”的书店,后并入开明书店。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曾因早年不满陈独秀在党内的家长制作风、一度断然离开组织的陈望道,又重新回到党内,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做统战工作。他无论是在国外,还是文革中,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心里想的都是祖国。其生来俱有的敦厚、务实、质朴、耐劳和善良却始终不改,总能勇士般始终站在进步思想的最前线,保持文人的风骨,恰似“红头火柴”照耀着前进道路。 </p><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29日凌晨,陈望道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纵观陈望道的一生,他毕生都在追求人类的光明与进步,为追求人类的文明与幸福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他无限热爱党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也是所有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无论在昨天,还是今天乃至将来。</p> <p class="ql-block">  附注:文中图片除主人翁个人题头图片系从网上下载的公开照片外,其余插图均为笔者自拍和个人收藏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