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491辑 金石与槐树原党支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编者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2021年“七一”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在隆重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王贵堂先生经认真查阅资料、走访相关人士,为我们呈上一份节日大礼——当年中共灵西地下县委书记金石同志与槐树原村第一届(任)党支部的革命故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故事,了解那个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革命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金石与槐树原党支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贵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不会忘记在建国之前为我党和灵西党组织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革命先辈们。本文回忆的是当年中共灵西地下县委书记金石同志与槐树原村第一届(任)党支部的革命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放羊工是地下县委书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石(1915年——1969年),原名刘英才,山西省灵石县西崖底村人。19岁从山西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36年参加红军游击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过县委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等职。1949年奉调南下进入四川,先后任过四川省委工业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和省委副秘书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灵石县坛镇乡槐树原村党支部建立于1939年,本村方有山同志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革命先辈吴玉璋在《灵石革命回忆录》中叙述: “1942年,晋西南工委领导甘一飞和蔡福勤指示我,要迅速派一个县委回灵西,具体地址与办法由我安排。这样就派金石随我回灵西重新组建地下县委。回来后和有关人员研究,认为槐树原比较合适,那里支部还在,支书方有山、委员王清明和方有德等都很可靠,比较好开展工作。就这样金石便以给方有德家放羊为掩护住了下来。我以开设杂货店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住在沟峪滩村作为党的地下秘密联络站,分别有马鸿喜、王德等跑交通。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全部恢复了三区党支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当年槐树原村党支部委员方有德和尤庆义等当事人回忆,当年吴玉璋和金石晚上来到槐树原村,找到了支部书记方有山、支委方有德和王清明,传达了晋西南工委成立灵西地下县委的指示,并宣布了金石为灵西地下县委书记。安排金石以给方有德放羊做掩护,所有工作都是秘密的地下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石”这一名字就是从这时开始,是由原名刘英才改为金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地下县委书记金石同志的领导下,金石和槐树原村党支部秘密地为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从吕梁到太岳建立了一条严密的交通线和联络网,随时把阎锡山的军政情报传送到河东党组织;二是,根据阎锡山二战区在河西的强劲势力,遵照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导方针,建立起宿龙等二十多个编村;三是建立起以槐树原为中心,东至沟峪滩,南至王禹、罗汉、对竹,西至汾西勍香、康城和刘家庄,北至桃红坡、双池、北庄和庆余等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站,完善了地下交通线和秘密接头的暗号,并恢复了河西一带的地下党组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憨态寡言的放羊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石在槐树原村秘密工作期间,除党支部内的几个外,全村几百口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晓得方有德家的这个羊工就和傻子一样,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下村沟底担水。上午十点多羊出圈时,这个羊工头上裹一块羊肚子毛巾,肩膀上挎一个粗布包包,左手心玩着几个山核桃蛋蛋,右手拿着放羊铲,低头不语,逢人不搭话,活像一个迟钝脑缺的憨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槐树原村周围几十里全是敌占区,村里驻扎着阎锡山一个营的部队,而且敌伪村公所就设在方有德家院里,方有德全家和金石全部搬到崖窑上居住。这样的环境真是太危险了,但金石说,越是危险的环境越能了解、掌握敌人的一切活动,也才能给河东党组织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情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石并不清闲,他放羊出坡的地方涉及到方园十多里的沟沟壑壑,这些人迹稀少的地方都有他的秘密联络点,大量信息的收集传送和指示的下达,都在这里不间断地进行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石在放羊期间也经常外出,但都在晚上,且每次都有专人接送他,所去的地方多是沟峪滩和汾西县的勍香以及刘家庄八路军部队居住的地方。开会或处理完公事后,天亮时他就返回槐树原村。笔者在写这篇文章前曾亲自去汾西县这几个村实地釆访过,即使走最近的山路一趟也有25里,当年革命先辈为了今天的好日子,真是历尽千辛万苦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地下工作非常艰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党组织的地下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尽管如此谨慎地工作,也发生过不可预料的事件。仅举两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日夜间,金石被接到汾西县刘家庄开会。这晚他穿着威风严整的蓝色军装,集体审查几个被捉来的“嫌疑人”,没想到其中被审查者中有槐树原村公所的勤务员尤老五。因金石和村公所在一个院里,虽没有和尤老五说过话,但也见过面,为防止对方认出自己,金石有意回避了。经审查,他觉得尤老五没有疑点,便暗暗让人把他放走了。由于天黑油灯不亮,金石以为尤老五并没有认出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开完会后,金石于当天凌晨天亮时就回到槐树原村去沟底挑水了。当挑第二担水时,在路上迎面碰上了尤老五。金石低着头快步走过去了,而尤老五却停住脚打量了他十几秒钟。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了金石的高度警觉,他就觉得自己很有可能已经暴露了。当天早饭前,金石就与支部书记方有山商量了对策。饭后,支部委员王清明扛着锄头坐在烟口场尤老五出入的必经路上,假装休息等待见尤老五一面。不一会尤老五出来了,王清明问他:“今天早上担水时,我看见你眼盯着给有德家放羊的那个傻子憨憨,莫非你能认识他?”尤老五回答说:“昨天我在汾西刘家庄接受审查时,看见旁边坐着的那个当官的和这个放羊的一模一样,活脱脱的一个人。可惜两个人的命不同,一个是部队的领导,一个是放羊的长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真是有惊无险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次就更危险了。当时方有德把写好的情报装在信封里,交由地下交通员张仁保(岩村人)趁黑夜送达。张仁保按惯例把信件插入用粗布做成的袜筒子里,用绑腿袋把裤腿绑扎好后就快速上路了。天快亮时,槐树原村的敌伪村长张虎全在从窑上村自己家里返回槐树原村的路上,捡起一个信封,回到村里打开一看,发现是共产党的一封重要的情报信。恰在这时,丢失了情报信的张仁保心急火燎地来回寻找情报信。原来因他跑得太快,绑腿袋开了,信件跌了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饭后,敌伪村长张虎全把方有德叫到自己办公室,把情报信递给方有德,问他说:“你看看这封信是谁写的?”方有德打开信,明知是昨晚丢失的那封信,却狡辩说认不出那是谁写的。张村长严肃地说:“不要狡辩了,你的那手字我还认不出来?这可是坐牢杀头的事情,希望你好自为之,不要再做这种掉脑袋的事情。看在我们都是邻村傍社的村民,又住在一个院里,把这封信当着你我两人的面当场烧掉,全当没有发生这码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件非常惊险的事,没想到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当年这个敌伪村长由于人缘好,解放后没有受到过政府的强制处理。</span></p> <p class="ql-block">  《灵石县志》第640~641页介绍金石简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由于叛徒出卖,党组织遭到破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阎锡山搞“三自传训”“自白转生”,提出:“有关系交关系,没关系找关系,交了关系没关系。”一时间,灵西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不坚定分子害怕了,沙焉村的张有富、镇威村的方有珍(原系三区青年委员)都叛变了,并向敌人出卖了不少党员干部,致使灵西党的组织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和破坏,灵西县委领导金石同志也暴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年秋天,时为阎锡山部队省保安16团中校副团长的关朝元在双池得到可靠消息: 敌方决定于次日去槐树原村逮捕金石和该村的几个党支部委员。关朝元(茹泊村人)曾在槐树原率部队驻训过,当时知道这个放羊者叫金石,但根本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关朝元得此信息后随即给金石写一密信,派亲信送往张志村,交由该村教员尤庆义(原中共党员,槐树原村人)。尤庆义是残疾人,拐着腿于凌晨4点赶回槐树原村沟底水井旁,将此信及时转交给每日天不亮就来此担水的金石。金石看完信后吩咐尤庆义:“我现在就回村里组织党支部委员全部撤退,你也于明天去汾西县勍香村集中,然后我们一起去沁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日早晨,金石和党支部书记方有山、支部委员方有德和王清明,迅速撤离了槐树原村,先在汾西县勍香紧急开会安排工作,然后转移到沁源灵东党工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石等人从村里撤走一小时后,全副武装的阎锡山军队在槐树原村扑了个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有山、方有德和王清明在沁源学习工作了半年后,由于思乡心切,家中妻儿老小生活也实在难以维持,他们打听到槐树原一代阎匪的活动也不太紧张了,便申请返乡。党组织决定,让方有山和方有德回槐树原村继续进行党组织活动,王清明去西沟村任村长,准备开展土改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沁源回来后,阎匪活动猖狂到极点,开始大量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党的工作更难开展了。1946年秋,阎匪连长韩定州率部队包围了槐树原村,党支部书记方有山在逃跑中被敌人开枪击中,在村子东头又被刺刀捅破胸部,壮烈牺牲。支委方有德趁敌军小兵绿喜(本乡西堡村人)从腰间缓慢解麻绳之际,撒腿就跑,一转弯躲进了方春生家。敌人在后面边追边开枪,没有找到方有德。后来人们才知道,方有德是绿喜有意放走的,绿喜他爹和方有德是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数月后,给党组织传送情报的革命青年张福祯,被敌军追到孙家沟村底的苇子地里用刺刀捅死。温方保和方齐明被押到文殊原被乱棍打死。方有德的老婆被押到文殊原后,被熟人担保释放,没被打死。尤庆义在此之前因涉及共党嫌疑已经坐牢出狱。支委王清明被党组织提前委派到西沟村,免去一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建立于1939年、仅有八年党龄的地下党支部,就这样被彻底地摧毁了。死难者方有山时年39岁,留下的最小孩子保喜仅一岁半,另三个孩子分别是三岁、五岁和八岁。死难者张福祯的儿子张玉庆仅出生4个月。</span></p> <p class="ql-block">  县档案馆保存的槐树原村1953年党员登记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战友情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6年,金石回乡探亲,中共灵石县委安排他从富家滩车站下车,在当时的“汾西矿务局”住宿。但他着意去和老战友尤庆义(街道上以刻章谋生的残疾人)住宿。两个人谈了一夜,尤庆义给他介绍了他深切怀念的十年前槐树原村的几个战友的后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尤庆义说:被敌人打死的几个你已知道了,被指派到后沟村当村长的王清明也因工作劳累于1947年得病死在他乡。方有德当时没被敌人逮着,没有死,但在1950年“土改”时,工作队因为他雇佣你给他家放过羊,属于剥削,因此划为富农成分。这也罢,又因为方有德在石板上抄了一下“三版公布”划成分的内容,被工作队定为“反攻倒算”,没几天就被县公安局逮走,也没宣判,就送到太原劳改队劳动改造两年。方有德为此不服,上诉无效,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低水平的饮食条件,病死在太原劳改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石气愤地说:胡闹,完全是胡闹!我要向县委反映,还要让在太原工作的吴玉璋督办此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方有德之子方胜吉回忆,五十年代末,吴玉璋回灵石探家时把他叫到灵石两次。吴在县常委会议上大发雷霆,并且把原来在槐树原村的土改工作队黄大有叫来,质问他当时根据什么给方有德定为富农成分,又根据什么定为反攻倒算被判劳改的?黄大有吓得低着头,反复说一句话:“我记不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此事一直没有结果,方有德的后代一直背着“富农成分”的黑锅,直到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才给摘了“帽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4年4月,灵石县召开政协第一次会议时,身为特邀代表的吴玉璋通过政协委员尤新亮(槐树原村人)了解到,为革命牺牲的方有山一直没按烈士对待。他随即安排方有山的子女写申请,他作为证明人签字加注意见。后来听民政局说,此项认定工作已过去两年了,早停止补办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向方有德儿子方胜吉了解情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冬天,槐树原来了两个调查金石当年当过叛徒的材料的四川人。村里尤庆太和温步云等几个知情人给写了证明材料,党支部也写了当年金石撤离的原因,大家一致证明金石是真正的老革命。那两人在笔者家吃晚饭时,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金石挨批斗的残酷经过,并表示要重新认定。但后来金石不但没有得到解放,反而惨遭残酷迫害,被戴上“叛徒”袖标押送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情的侮辱打骂,使金石无法忍受,遂于1969年5月1日在深山上吊自杀,时年54岁。金石临终前给组织和家属留下了遗书。党的“十一大”以后,拨乱反正,重新审查结论,认定金石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干部,中共四川省委于1978年1月为他平反昭雪,举行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注:</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人是槐树原村人,我家与文中方有山住的是一个院,被捅死的张福祯是我娘的亲叔叔,和文中的其他人家相距不过一百米,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这段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写这篇文章时,分别走访了文中已故当事人的后人,他们已是76~84岁的老人。还走访了90岁以上的四位老人,尤其是现年92岁家住孝义水峪的白小东(1949年12月入党),他非常激动。尽管作者谨慎再三,翻阅了不少文史资料,当年的人和事的记录也是真实的,但有些时间年月依然不太准确,请知情读者予以斧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王贵堂</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生,山西省灵石县人,初中文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兵,从过政,收过税。退休后闲暇之余喜欢品茗赏景,读书爬格,自得其乐。2018年开始学习写作,收集整理对百姓和社会有贡献、有影响、有正能量的人和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