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 王胜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我老家步行1个小时或骑自行车30分钟,如果开车只需15分钟便可到达家喻户晓成语“泾渭分明”诞生地--西安市高陵区榆楚街道办事处上马渡村。这个成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文人墨客争论不休的焦点也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到此处参观游览。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不妨先读几句古诗来大概了解一下何谓“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泾以渭浊</p><p class="ql-block">——《诗经·邶风·谷风》</p><p class="ql-block">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p><p class="ql-block">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逞恤我后。</p><p class="ql-block"> 翻译过来意思是泾水虽然把污浊带给了渭水,渭水仍然清澈见底。你们新婚多快乐,不知怜惜我心痛。不要到我鱼坝来,不要再把鱼篓开。既然现在不容我,以后事儿谁来睬。也有不少的人把“泾以渭浊”理解为泾水清渭水浊。《现代汉语词典》对“泾渭分明”的释义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包括不少书籍及现代网络也基本上都是持“泾清渭浊”这一观点。到底是“泾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自古到今说法不一。</p><p class="ql-block"> 泾河(古称泾水)发源于宁夏(一说源出于宁夏泾源老龙潭,二说源出于宁夏固原大弯镇),流经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大部,为八水绕长安之一水。与渭河平行,在西安市高陵区境内汇人渭河,全长450 公里,是渭河最大支流。泾河以清澈著称,奔流千里与混浊的渭河相汇,仍能见到它清澈的一半,“泾渭分明”“泾清渭浊”的成语由此而生。但也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之说,诗人杜甫《秦州见救目》“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等名句。六盘山造就了泾河,泾河孕育了六盘山在泾河发源地绵延数百里的范围内,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百花争妍,鸟雀要果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陕西泾河两岸各县及泾惠渠灌区是陕西主要商品粮油基地。</p><p class="ql-block"> 渭河(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有二源,南源出于渭源县豁豁山的清源河;西源出于渭源县鸟鼠山的禹河)。全长818公里,主要流经甘肃天水市、陕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在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由于渭河流域上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量大,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这也可能是人们认为“渭浊”的原因之一吧!渭河也是八水(渭、泾、浐、灞、沣、滈、涝、潏)绕长安之一水,诗人李白曾感叹“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如今渭水滔滔,养育着两岸人民。</p><p class="ql-block">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泾渭清浊之说有异议,但没有人像清朝乾隆皇帝那样专门为一自然现象的争议而特地以诗文的形式来解读。</p><p class="ql-block"> 乾隆曾专门安排考察泾渭清浊,指派当时陕西巡抚秦承恩要亲自查验。秦承恩到达高陵两河交汇处时看到的确实是“泾清渭浊”,于是就如实上报给乾隆,可当乾隆接到奏折之后并未止步于当时的陕西巡抚秦承恩等人的考察上报,而是煞费苦心,采取了一系列后续举措。乾隆亲自撰写《泾清渭浊纪实》一文,介绍秦承恩调查的前因后果,认为“泾以渭浊”作“泾之清因渭而浊”解,重申自己的泾清渭浊观点。帝王的言辞判断是否影响大臣的调查结论呢?乾隆对此亦有顾虑,所以在文末写道:“设有人议承恩遵旨为迁就曲说者,可亲至承恩所至二河自甘省入陕省之源视之,则是非颠倒立辨。朕当治承恩之罪,不怙过也。”并将秦承恩的奏折附录于后。乾隆还于当年三月为此赋诗:絜矩于为政,益当衡鉴明。伪清乃诚浊,祛浊始真清。两可宁为实,一成要正名。那能不求解,惟是勉躬行。显然将泾渭清浊分明上升到为官从政的高度,要求官员遵守规矩、激浊扬清、是非分明,不能模棱两可、不求甚解。随后乾隆御笔诗文被勒诸碑石,与此一并刊刻的还有秦承恩的奏折及泾渭二河图,以广宣传。乾隆主导的泾渭清浊考察辨析,强化了泾清渭浊观点。此后有人偶尔经过泾河或渭河时,对应眼前的清浊情形,参照乾隆君臣的解读与调查,作出非此即彼、非清即浊之判断。简言之,乾隆重新解读“泾以渭浊”、赏赐泾清渭浊诗文墨刻,具有自我标榜、笼络人心、统一思想尤其是整饬吏治、规训官员的意图与作用。</p><p class="ql-block"> “泾渭分明”到底是“泾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从历史意义上说古人是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而作的描绘,他们是用事实说话而已!从现实意义来说我个人认为以现在能看到的现象为准。其实历史是发展变迁的,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泾清渭浊”或“泾浊渭清”,在某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可能是存在的。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在不同季节看到的现象也不同,泾渭清浊的所有变化,与当时、当地对环境的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泾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在有记载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都用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去描写了当时的状况。作为现代人,我所能理解到的是“泾渭分明”表达的不光是一个自然现象,更是比喻界限分明,是非、好坏区分的清清楚楚。由于工作关系,我已离开家乡多年,但几乎每次回家我都会去此处静观及拍照,也会静思从古到今,人们争论不休的内涵。放下争论吧,我们用一组近来照片来说明一切!</p>